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科技部查处通报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特征规律, 探讨加强医学科研诚信治理的对策。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国家科技部公开通报的20批次555例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通报为研究对象, 对涉案论文情况、地区分布、科研失信行为以及惩戒措施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数据造假为最常见的科研失信问题, 占47.39%。山东省为通报案例最多的省份, 占50.81%。27.67%的通讯作者受到5项惩戒措施, 26.28%的第一作者受到6项惩戒措施, 惩戒措施中, 停报各项科研项目的比例最高, 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受到此项惩戒分别占87.60%和91.42%, 停报年限为5年的通讯作者占全部年限的49.24%, 第一作者占57.48%。结论推动医学科研诚信治理要加强医学期刊监督、促进地区交流, 鼓励主动纠错, 完善科研诚信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一批医学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结果分析, 了解学术失信行为现状, 加强医疗机构科研诚信建设。方法选取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度转载的310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 对案件论文基本情况、涉及失信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单位的处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本批问题论文分布广泛, 个别地区医疗机构尤为突出、市级医疗机构相对较多, 论文涉嫌违规行为集中在伪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数据, 买卖、代写代投, 不当署名3个方面。论文失信责任人受到了严厉的处罚。结论从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3个方面, 建设学术不端预防长效机制, 以便从体制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视角探讨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包括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加强学术诚信建设的措施.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捏造、伪造或篡改数据,钱学交易和一稿多投;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危害严重,不但害己,还危害社会;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导师和自身因素;通过开展宣讲教育、实施制度约束、加强导师指导和增强自身践行的措施,可以加强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国卫科教发[202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科技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各医学科研机构: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科研诚信管理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生物医学科研诚信体制建设,规范医学科研诚信行为,强化医学科研机构科研诚信监管责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生物医学领域因"Original Data not provided"撤回论文, 探讨防范科研数据不端行为的必要性及其治理的可行性措施。方法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获取生物医学领域2011年1月—2021年12月发表, 因"Original Data not provided"撤回的国际论文信息;通过Excel、Python3.7和Gephi0.9.2等软件对数据的时间分布、机构、来源期刊、撤回原因及学科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因"Original Data not provided"撤回论文共529篇, 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占27.41%), 撤回时间主要集中在2021年(占41.97%)。撤回原因主要以数据、图片问题等由科研数据不端行为所导致, 以及与论文被发现和调查过程相关, 且以上各种原因之间的共现关系较强。细胞生物学、生物学-癌症、遗传学和肿瘤医学这4个学科之间的关联度较高。结论将科研数据管理纳入科研行为规范, 加强科研原始记录行为规范的培训, 建立科研数据审核机制, 推进生物医学领域科研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认知和学术素养。方法以某高校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 对调查对象科研诚信教育情况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术型硕士生对于科学研究过程学术不端行为、总体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均优于专业型硕士生,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科研诚信培训次数越多对于科学研究过程、科研成果发表过程和总体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越好,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系统开展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使医学研究生能更深入了解学术行为规范, 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近年来大规模“集中撤稿事件”着手,致力于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国家和政府层面科研诚信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及科研单位层面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针对我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方面建议:对于科研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新问题,应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和规范;制定信用管理制度,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同时加大对科研相关产业的监管力度,从而进一步改进我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提升我国科研诚信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视角,探讨医学科研诚信建设的策略,为响应国家贯彻落实“科研诚信建设”的战略要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医学诚信、科研不端行为的内涵、表现、成因及应对的举措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医学科研不端行为表现在科研项目、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等各环节,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包括诚信意识淡薄、系统道德诚信教育缺失,学术评价体系不当,缺乏完善的监督、奖惩机制等。结论 通过建立科研诚信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科研诚信监督奖惩机制,完善多维度的考核评估体系,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推动医学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知现状,调研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开展调研,利用文献整理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认为:我国高校科研诚信现状整体有所改善;编辑自身的科研诚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80.10%认为编辑有必要参与到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来,64.20%认为编辑可成为中坚力量或领导者,73.60%认为编辑能够胜任这一角色;编辑可以在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承担更多的职责,如对科研失信问题的产生起到监督作用(69.30%)、在出版和同行评议过程中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审核把关(66.80%)、为高校学术规范等文件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57.00%)、为科研失信行为的认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52.00%)、为科研诚信教育工作提供师资力量(47.60%)等。【结论】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理念、经验、硬件和人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非常愿意且完全有能力作为中坚力量参与高校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工作。高校应将期刊编辑纳入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目前医院、医学院校及医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对科研诚信的教育及管理现状。方法 对40家医院、医学院校及医学科研院所的115名科研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 69.57%的管理人员所在单位开设了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相关课程,71.30%的管理人员所在单位制定了违背学术诚信或道德的相关惩罚条例,59.13%的管理人员表示所在单位能够在发现违反诚信行为后主动采取处罚措施,50%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颁布相应规章制度、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对严重违反科研诚信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在研究人员中开展科研诚信教育,70%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依靠制度约束、诚信教育、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监督举报等手段能够较为合理有效地预防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结论 医院、医学院校及医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诚信教育和管理力度尚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大科研诚信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科研诚信认知水平和自律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监督惩戒机制,净化学术氛围,营造良好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范式转变的背景下, 探讨提出卫生健康科技管理的思路和着力点。方法综合理论研究、政策研究, 采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 探讨行业科技管理的思路和政策着力点。结果/结论总体思路是推动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从狭义"科研管理"拓展为广义"科技管理", 通过强化行业科技管理, 推动宏观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统筹科技资源、力量, 推进领域科技攻关, 强化科技创新对卫生健康的支撑作用。主要着力点包括:(1)立足需求、组织研发任务, (2)规范管理、完善政策体系, (3)统筹资源、协同基地平台, (4)依托实践、建设人才队伍, (5)强化监管、优化创新生态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医疗机构失信行为日趋增多,公众对医疗机构信任度随之大打折扣。造成医疗机构失信的原因主要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大、社会诚信观念淡薄、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经济利益驱动、失信成本过低、征信服务不足等。针对以上信用问题,建议采用:①完善信用法律体系;②加大行政监管力度;③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加失信成本;④推动征信服务的发展;⑤加强诚信意识宣传教育,创建崇尚诚信的社会大环境;⑥医疗机构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信用自律等方式,对医疗机构失信问题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3.
四季交替, 时光流转。在过去的一年, 杂志紧密围绕国家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目标, 响应国家科技期刊发展战略, 履行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责任, 推进科研管理机制优化, 做好伦理和学术道德监管, 不断增强医学创新活力, 努力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质量。在"十四五"科研创新战略布局的崭新时代背景下, 杂志也于2022年开始了编委换届工作, 计划成立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并将继往开来, 行稳致远, 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带领下再度扬帆起航, 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诚信问题日益严峻,科研诚信现状令人担忧。医学学术期刊及编辑作为医学科研成果最终报道的“守门人”,在鉴别学术不端行为、保障学术诚信方面的意义不可小觑。但如何构建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体系、净化学术环境,还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本研究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从收稿(介绍信、伦理审核、基金项目、作者署名、学术不端检测)、审稿(语言、统计学、图片、参考文献、同行评议)和撤稿制度等多个方面,初步提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设体系。结果表明,医学期刊收稿过程中需要作者同时提供单位介绍信和论文伦理审核文件,同时注意核对基金项目和作者署名,并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重复率<20%;审稿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语言、统计学方法、图片和参考文献的审核,加强同行评议;设立完善的撤稿制度,建立作者诚信档案等。提示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的建立在实践工作中取得了切实有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对医学科研诚信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研不端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并引人深思。本文针对我国医学科研诚信现状,结合当前科研诚信相关政策,以某心血管专科医院科研诚信建设情况为例,探讨医院在科研诚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探寻建立科研诚信防范体系的对策和途径,就如何减少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科研诚信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情况,探讨医学学术不端论文的有效防范对策。【方法】 以2021年6月3日至12月31日NHC通报的309篇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作者特征(职称、科室、工作单位、署名作者数)、论文特征(发表与撤回时间、被引用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09篇学术不端论文共有署名作者1378位,被通报作者数为1019位,共计被通报1168人次。除不知情作者(36位)外,有174位署名作者未被工作单位通报处罚。1019位被通报作者中,69.08%的作者工作单位在山东;81.24%的作者拥有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医师与护师分别占84.09%与11.49%;骨科领域作者最多(占7.85%)。(2)截至2022年1月31日,309篇学术不端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3.6次;有撤回声明并注明撤回日期的论文有201篇,撤回后其新增被引频次平均为3.9次/篇。仅30篇(14.93%)论文撤回后未再被引用。(3)论文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162篇,52.43%),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138篇,44.66%),编造研究过程(101篇,32.69%),不当署名(74篇,23.95%)与图片造假(31篇,10.32%)。【结论】 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编造研究过程;部分作者存在多次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医学学术不端论文防范与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层面、医学科研机构、国内医学期刊等需要携手共筑抵抗医学学术不端行为的围墙,维护学术道德、净化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宁波市老年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现状, 评价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21年宁波市"云医院"平台订单中≥60岁老年用户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订单数据, 对老年用户主要人口学信息, 服务项目种类及其使用人次采用描述性分析;2019年试点政策对老年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推动效果采用邹检验。结果老年用户从2016年的76人次增加至2021年的5 923人次, 累计12 209人次;服务项目种类由2016年的18项增加至2021年的36项。常用临床护理类和专科护理类服务项目的使用人次分别为11 850人次和359人次。试点政策颁布后, 服务项目数量和使用人次均在2020年得到显著提升(P<0.05)。结论宁波市老年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取一定成效, 尤其在2019年试点政策的推动下, 服务项目种类和老年用户数量逐年增加。未来应继续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 进一步扩大老年用户规模, 健全服务项目种类和优化收费标准等, 助力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我国医学领域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及承担单位的科研诚信管理, 分析重大科技项目科研诚信管理现状与问题, 梳理科研诚信管理的需求。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描述医学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诚信管理全流程, 了解专业管理机构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诚信管理举措。结果承担单位将科研诚信管理落实于重大项目的全流程, 规范管理科研伦理及人类遗传资源申报, 部分专业机构缺乏科学有效的科研诚信评价机制。结论加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和承担单位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建设, 注重科研活动全过程科研诚信管理, 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重大项目科研诚信监管体系, 加强医学研究伦理和人类遗传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协同推动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应用中的状况, 本文对搜集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类型、时间、发表部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Howlett和Ramesh政策工具分类、政策发展双重维度构建政策文本X-Y二维分析框架, 将政策分为强制性工具、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3类, 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进行量化, 进而分析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得到的政策支持及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政策阻碍, 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国务院、科技部官网搜集医学成果转化政策文本,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应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对政策样本进行编码整理, 并通过构建的X-Y二维分析框架进行二维分析, 最终通过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编码数据分析发现, 当前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强制性工具占比较高, 自愿性工具使用占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各类政策工具使用并不均衡;各类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也不一致, 仍有改善的空间。结论通过对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应用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本文提出3方面的对策建议:首先, 在强化政策实施阶段, 需要更加细化政策工具的实施路径与方案, 促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制定并实施针对国考第13项指标(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的管理措施后,医院实验室质量的改进效果。方法:统计2018年—2021年南京鼓楼医院实验室参加国家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医学检验科及全院实验室通过国家室间质评的临床检验项目数(参加率及合格率)。结果:2020年起,医学检验科及全院实验室参加率均保持100%。2021年全院实验室通过率达99.6%,较2018年提升4.7%;医学检验科通过率达100%,较2018年提升6.4%,明显高于2018年—2019年(P<0.05)。结论: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常态化监督管理和考核,强化专项业务培训,拓展质量管理覆盖面等管理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医院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提升实验室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