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核因子κB(NFκB)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抑制其活性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研究旨在观察抑制NFκB对人肺癌细胞株H460生长的影响,探讨其抑制或杀伤肿瘤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实验:用表达抑制性κB(IκBα)或LacZ的腺病毒(AdIκBα或AdLacZ)转染H460细胞,测定其生长和凋亡情况,并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aspase3和TNFα表达。体内实验:用预先转染AdIκBα/AdLacZ的H460细胞建立肿瘤模型,以观察基因转染对成瘤性的影响;对未转染的H460肿瘤小鼠,于瘤内注射AdIκBα/AdLacZ/PBS,观察小鼠肿瘤的生长。留取小鼠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65、p53和VEGF表达。结果①转染AdIκBα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凋亡发生;②成瘤性抑制实验显示接种30MOIAdIκBα转染的H460细胞的小鼠中77.8%在6周内无肿瘤形成,而30MOIAdLacZ转染组仅12.5%(P=0.012);③对已建立的H460肿瘤,瘤内注射30MOIAdIκBα可明显延缓肿瘤生长(P<0.05);④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各实验组的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而VEGF表达在30MOIAdIκBα转染组明显减少,转染AdIκBα抑制了H460细胞的p65活性。结论AdIκBα转染阻滞人肺癌细胞H460的NFκB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成瘤性,并延缓肿瘤生长。体内外实验显示AdIκBα转染不仅通过诱导凋亡而控制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EGCG诱导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建立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用不同剂量的EGCG进行治疗,并设对照;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相关基因NF-κB(p65)、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EGCG对移植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TUNEL法发现EGCG导致移植瘤内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分析表明EGCG能下调NF-κB(p65)蛋白的表达,促使Bax/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增高,并且可以促进Caspase-3的活化. 结论:EGCG对人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移植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通过NF-κB(p65)的下调,促使Bax/Bcl-2比值增高,进而导致Caspase-3的活化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3.
左静  刘巍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0):1195-1197
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1956年由Sen和Baltimore等[1]从成熟的B淋巴细胞中提取的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子特定κB部位结合的蛋白质.许多研究证实,NF-κB与免疫应激,细胞分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恶性肿瘤有关.近年来,NF-κB研究涉及肿瘤发生、浸润、转移和耐药许多研究方面.以NF-κB作为靶点来探索解决肿瘤化学治疗中的耐药问题更是作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NF-κB在肿瘤化学治疗中耐药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5-氟尿嘧啶(5-Fu)诱导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凋亡与核转录因子-κ B(NF-κ B)活化以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的关系,并观察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盐(PDTC)抑制NF-κ B活化对5-Fu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uP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法检测结肠癌细胞HCT116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分析HCT116细胞NF-κB及uP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5-Fu在诱导HCT116细胞凋亡的同时有NF-кB活化,1μmol/L PDTC能显著增加5-Fu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及抑制5-Fu诱导的HCT116细胞NF-κB活化作用(P<0.05),uPA变化与NF-κB一致.结论 5-Fu在诱导HCT116细胞凋亡的同时活化了NF-κ B,uPA表达亦随之增强;PDTC在抑制5-Fu诱导的HCT16细胞NF-κB活化的同时增强了5-Fu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uPA表达也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5.
谢传高  徐选福  杜勤  蔡建庭  钱可大 《肿瘤》2004,24(4):333-335
目的观察二氯化钴(CoCl2)诱发缺氧对胰腺癌PC-3细胞系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在PC-3细胞系中的表达,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测CoCl2与NF-κB表达间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果胰腺癌PC-3细胞系中存在NF-κB的表达,CoCl2可上调细胞中NF-κB的表达,并且其和NF-κB表达间体现出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的依赖性关系.结论胰腺癌PC-3细胞系中存在着NF-κB的表达,通过CoCl2诱导缺氧可以上调NF-κB在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p2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15例正常肺组织中NF-κBp65、cyclin D1、p27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NF-κBp65和cyclin D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P<0.01),p27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P<0.01).NF-κBp65表达与NSCLC瘤体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cyclin D1表达与瘤体大小、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p27表达与瘤体大小、肿瘤分化密切相关(P<0.05).NF-κBp65与cyclin D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cyclin D1与027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NF-κBp65与p27的表达无相关性(P>O.05).结论:NF-κB、cyclin D1、p27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三种蛋白的表达可以间接判断NSCLC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肺癌是全球第一大恶性肿瘤,前期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肺癌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茶多酚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中NF-κB、COX-2、Survivin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茶多酚抗新生血管生成的效应机制.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测定模型对照组、沙利度胺组、茶多酚组以及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的肿瘤抑制率,并且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NF-κB、COX-2、Survivin表达水平,以探讨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结果 实验表明,茶多酚具有如下作用:①沙利度胺组、茶多酚组以及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7.26%、20.81%和44.32%,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与模型组瘤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NF-κB表达在茶多酚组及联合用药组有所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NF-κB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COX-2表达在各治疗组均有所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表达明显下降(P<0.05);④Survivin表达在各治疗组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茶多酚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结论 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对肺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抑制NF-κB活化、降低COX-2表达、并降低内皮细胞Survivin表达从而抗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相关.  相似文献   

8.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细胞已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试验,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在探索CAR-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中,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难以找到肿瘤特异性的靶点,以克服其脱靶效应(on-target off tumor effect);在治疗实体瘤中CAR-T细胞很难达到肿瘤部位,以改善免疫抑制微环境发挥作用;CAR-T细胞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表达相同靶点的正常细胞;针对除B细胞肿瘤之外的血液肿瘤以及实体瘤而言,CAR-T细胞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重点介绍如何通过CAR-T细胞结构的优化使得CAR-T细胞能够精准地识别肿瘤细胞,克服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来提高CAR-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同时使得CAR-T细胞可以被更好地控制,使得CAR-T细胞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紫铆因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BLS增殖的影响以及对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 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紫铆因处理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实验(MTT)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 察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蛋白印迹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NF-κB)p65核内表达及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磷酸化程度,并检测NF-κB下游靶基因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及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建立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采用腹腔注射的给药途径,测 量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结果 紫铆因抑制了膀胱癌细胞增殖并诱导G2/M期细胞周期阻滞。紫铆因 处理后NF-κB p65的核内表达及ERK1/2的磷酸化程度下降(P<0.05),Cyclin D1及COX2基因表达下 调(P<0.05),体内实验发现紫铆因治疗组较对照组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结 论 紫铆因具有抗膀胱癌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ERK及NF-κB信号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携带抑制性核因子κBα(IκBα)的腺病毒(AdIκBα)联合化疗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60及H460荷瘤小鼠的作用。方法(1)检测50%抑制浓度(IC50)以确定化疗单用或联合AdIκBα对H460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采用Annexin-V/PI染色法和caspase3活性测定来检测治疗引起的细胞凋亡情况;(2)观察泰素单用及联合不同浓度AdIκBα转染对H460荷瘤小鼠的作用,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核因子κB(NFκB)与p53及NFκB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关系。结果(1)联合AdIκBα3moi转染明显降低了泰素对H460的IC50,与激活caspase3途径而诱导了更多的细胞凋亡有关;在低剂量化疗组,联合治疗的疗效更加明显。(2)体内联合治疗明显抑制了H460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泰素治疗诱导了H460移植瘤细胞的NFκB表达增加,AdIκBα转染则消除了其表达,同时伴有轻度增加的VEGF表达,而p53表达不受影响。结论IκBα可通过阻滞NFκB表达和诱导凋亡而增加化疗疗效,同时减弱了VEGF表达,但与p53状态无关。推测联合治疗可减少化疗药的剂量,从而增加临床应用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及其抑制蛋白IκBα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1例食管鳞癌中NF-κBp65、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p65、IκBα蛋白的胞浆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但p65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IκBα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食管鳞癌中IκBα蛋白的胞浆和胞核阳性率均高于p65蛋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也无相关关系.结论:NF-κBp65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级、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IκBα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被认为是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增殖。肿瘤细胞为避免被清除,形成多种自我保护机制,其中包括对细胞凋亡的抵抗,以及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形成的免疫逃逸。这使得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并产生高度的侵袭、转移倾向。部分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效果并不理想或在治疗后,仍然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因此,新的治疗方式的研发是当务之急。溶瘤病毒的发现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对溶瘤病毒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溶瘤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除了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此外,溶瘤病毒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从而,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并改变肿瘤细胞周围的免疫微环境来发挥长效的抗肿瘤作用,并抑制未感染病毒的肿瘤细胞。溶瘤病毒能够同时针对细胞凋亡以及机体抗肿瘤免疫发挥作用使其可以有效地对抗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和免疫逃避,使得它作为潜在的抗肿瘤治疗方式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介绍溶瘤病毒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激活免疫系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侵袭性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种基因的遗传损伤引发B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持续性激活,促进B细胞恶性增殖,从而导致肿瘤生成。NF-κB信号通路的组成性激活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成为DLB‐CL治疗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种NF-κB信号通路相关靶向抑制剂相继开发并进行临床试验。本文主要阐述DLBCL中B细胞受体和Toll样受体依赖性NF-κB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遗传学机制,及其在DLBCL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总结该信号通路靶向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为DLBCL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HCV C 蛋白调控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NF-κB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花  陈汝福  孔宪和  陈积圣 《肿瘤》2004,24(6):550-553
目的探讨HCV C蛋白在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调控作用.方法利用稳定表达HCV C蛋白的QBC939细胞株(QBC939 HCV C ),通过NF-κB报道基因分析法、凝胶迁移率分析(EMSA)检测HCV C蛋白增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NF-κB的DNA结合活性和反式激活活性.RT-PCR、Western blot检测HCV C蛋白对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mRNA及p50、p65、IκBα蛋白表达及IκB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①EMSA结果显示QBC939HCV C 细胞系中NF-κB相对信号密度明显比QBC939细胞高.②将pNF-κB-lun表达质粒转染稳定表达HCV C蛋白胆管癌细胞系中,通过单光子检测仪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QBC939HCV C 细胞中活化NF-κB为12.8倍,而QBC939细胞中NF-κB为2.6倍.③RT-PCR显示IκBα mRNA在QBC939 HCV C 细胞和QBC939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稳定表达HCV C蛋白的QBC939 HCV C 细胞株的胞核中的p50、p65蛋白高水平表达,而未转染HCV C蛋白的QBC939细胞仅检测出极低水平的p50、p65蛋白.在QBC939HCV C 细胞胞浆中IκBα蛋白低水平表达,QBC939细胞高水平表达,但IκBα蛋白磷酸化水平则相反.结论HCV C蛋白通过增加IκBα降解激活的NF-κB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Xia KD  Chen XM  Lin QA  Dong HY  Chen S  Zhang LF 《癌症》2005,24(11):1350-1353
背景与目的:已表明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及其抑制蛋白κB(inhibitorproteinκB,I-κB)对凋亡基因的调控起重要作用,NF-κB在某些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组织中NF-κB、I-κB、bcl-2的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宫颈癌和26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NF-κB、I-κB、bcl-2蛋白检测,用PCR技术对组织标本的HPV-DNA进行检测。结果:NF-κB、bcl-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0.9%(28/46)和52.2%(24/46),在正常对照组的表达率分别为23.1%(6/26)和0(0/26),宫颈癌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κB在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表达率分别为30.4%(14/46)和57.7%(15/26),宫颈癌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NF-κB与bcl-2的表达呈显著性相关(P<0.05)。HPV-DNA阳性的宫颈癌组织中NF-κB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I-κB、bcl-2的阳性率在HPV-DNA阳性和阴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F-κB、bcl-2的高表达和I-κB的低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过程可能有关;HPV感染可能与NF-κ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ICAM-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2例胃癌组织中ICAM-1和NF-κB的表达情况,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30例)作对照.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的阳性表达率62.0%(88/14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NF-κB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指标明显相关,P值分别为0.043、0.014和0.049.胃癌组织中,ICAM-1的阳性表达率为72.5%(103/142),对照组无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NFκB和ICAM-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77,P=0.000.结论:NF-κB通过对ICAM-1的转录调控在胃癌发生、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将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已然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最主要原因,化疗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之一。然而,随着化疗药物的使用,肿瘤细胞会产生耐药性,成为影响化疗效果的主要原因。耐药的产生可能涉及众多机制,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凋亡信号通路受阻、耐药基因的异常表达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存活信号通路在肿瘤化疗耐药中有着重要作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是恶性肿瘤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NF-κB信号通路也可能成为克服恶性肿瘤耐药的有效靶点。本综述简要归纳NF-κB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RT-PCR检测P13K、NF-κB、XIAP、bcl-2与survivin在:124例GIST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RNA水平.结果:在GIST中,PI3K、NF-κB mRNA表达与NIH分级、肿瘤侵袭转移、黏膜受侵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XIAP mRNA随NIH分级表达上调;XIAP表达与GIST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即分化程度越低,XIAP阳性表达率愈高,伴有肿瘤侵袭转移的GIST病例XIAP表达水平较高,同时XIAP的表达与黏膜受侵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bcl-2 mRNA水平表达上调,与NIH分级、黏膜受侵有关,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转移复发及周围组织浸润无关.survivin mRNA在GIST中的表达与NIH分级、肿瘤侵袭转移、黏膜受侵等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性别以及组织学类型无关.由于NF-κB的调控作用,各指标之间mRNA的水平变化旱正相关.结论:GIST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可以进一步激活NF-κB mRNA,从而进入细胞核内调控凋亡相天因子XIAP、bcl-2以及survivin mRNA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瘤病毒靶向策略开展胰腺癌基因治疗研究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目前相关研究有分子生物学、基因水平的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体内实验、靶向策略等,部分溶瘤腺病毒药物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溶瘤腺病毒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能够增强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