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气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方法对122例经X线胸片证实为气胸的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气胸部位分为左侧气胸组72例,右侧气胸组50例,并对两组气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气胸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107例(87.70%),正常心电图15例(12.30%)。左、右侧气胸共有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是窦性心动过速,左侧50%(36/72),右侧46%(23/50);左侧气胸心电图特征性改变:V3-V6导联R波递增不良66.67%(48/72)、胸导联低电压25%(18/72)和顺时针转位20.83%(15/72)。右侧气胸心电图特征性改变:V1~V3导联QRS波振幅随呼吸呈规律性改变30%(15/50)和R波递增不良26%(13/50)。结论左、右侧气胸心电图有各自特征性改变,对气胸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左侧气胸的心电图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左侧气胸致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及产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左侧气胸患者的心电图和X线胸片资料。结果50例(100%)均呈R波逆递增,V1 ̄V6导联QRS波平均振幅呈V2>V3>V4>V5。左侧胸导联低电压39例(78%),而II、III、aVF导联QRS波振幅全部>0.5mV。顺钟向转位38例(76%),胸导联QRS波振幅随呼吸周期性改变31例(62%),胸导联QRS波振幅最大/最小的比值与气胸肺组织压缩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胸导联R波逆递增是左侧气胸最重要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气胸的严重程度与胸导联QRS波振幅最大/最小的比值呈正比。  相似文献   

3.
气胸心电图特点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巨英 《心电学杂志》2006,25(3):142-143
目的探讨气胸致心电图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气胸患者分为左侧气胸组59例和右侧气胸组27例,并对比分析两组心电图变化。结果左侧气胸组心电图异常率(84.70%)较右侧气胸组(37.03%)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9,P〈0.05)。左侧气胸组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胸导联R波递增不足,V3~V6低电压现象。右侧气胸组主要表现为V1、V2QRS电压随呼吸周期呈有规律性变化。结论左、右侧气胸时,各自有其相应的心电图改变,应结合临床和及时作X线胸部检查等及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中间隔旁道位于右侧,需在右侧消融,但我院在左侧消融成功1例,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病人,女,53岁,主因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12年于2009 年3 月19日入院.体格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检查未发现心脏形态学改变,心电图呈预激综合征V1导联QRS呈QS、б波(-),移行导联在V3导联,aFV导联б波(±),Ⅱ导联б波(+)符合右中间隔旁道.  相似文献   

5.
以往电生理测试,特别是心外膜标测,是旁道定位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旁道定位标准日趋明确,复习如下。房室环任何部位均可存在旁道,然而90%以上旁道见于以下4处,依次为:左外侧径路占46%,后间隔径路(左侧和右侧)占26%,右外侧径路占18%,前间隔径路(左侧较右侧为少,两侧不易区分)占10%。一、定位原则 1.△波和QRS波群分析 QRS时限≥0.14S时,△波最清晰。下列因素影响△波和QRS波群形态:伴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异常如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和心肌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常见,尤其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是:左胸导联QRS波群顶峰粗钝,时间>120ms,频率>100次/min.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动过速的主要来源可分为:右心室或右侧旁道的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4岁,长期患冠心病伴室壁瘤。图1为室壁瘤切除前所描记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室性早搏二联律,P-R 间期0.16秒,左房肥大,窦性下传的QRS 波宽大畸形,时限宽达0.16秒,平均额面电轴-150°, 左侧导联(I、aVL、V_4—V_6)QRS 波群主波向下,右胸导联QRS 波群主波向上。左胸导联有深宽的Q 波,QS 波有切迹。额面和横面向量表明窦性下传QRS 波群的除极向量是从左向右。每个窦性激动后均有来自左后的室性早搏形成二联律。早搏的QRS 间期为0.15″,平均(?)面电轴为-90°,右胸前导联QRS 波群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2导联动态心电图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出现前后心电图QRS波群形态改变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住院的16158例患者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6例,占0.9‰,并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改变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①平均QRS电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33.64±59.77°,正常室内传导时68.36±13.70°,二者比较,p=0.038;②QT间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0.44±0.07s,正常室内传导时0.40±0.08s,二者比较,p<0.001;③V2导联r波振幅: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0.13±0.08mV,正常室内传导时0.41±0.28mV,p=0.02。结论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较低,心电图主要特点为QRS电轴左偏,QT间期延长,V2导联r波振幅明显降低或消失,QRS波群总振幅无明显改变,上述特点有助于识别动态心电图中的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9.
例1 患者男性,74岁.因心悸、胸闷伴头晕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30年.查体:神志清,血压150/90mmHg,心率60次/分左右,律齐,心前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心界向左侧扩大,两肺未及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及左心室均增大.临床诊断: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图1)示:取自连续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的aVR导联,基础心律为窦缓,心率57次/分,P-R间期0.16s,QRS波群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R1-3、R18-21,QRS波群增宽畸形,时限0.16s,符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的心电图特征;另一种QRS如R4.6-17,QRS时限为0.08s的正常形态QRS波群.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2岁.因胸闷、黑矇10余年,晕厥间歇发作3天入院.有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病史10余年.心电图(图1)见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心房颤动波.QRS波群主要呈3种类型:(1)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V_1;导联R_1、V_5导联R_4、R_5).(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V_1导联R_(2-4)、V_5导联R_(1~3)).(3)中间型:可见两种,一种QRS波群时间基本正常(Ⅲ导联R_2、aVF导联R_4),另一种时间稍宽Ⅲ导联R_4).此3种类型QRS波群间歇出现,R-R间期基本规则,频率约38次/min.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提示冲动源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时诊断左室肥厚常比较困难.近年来研究证实,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地测定左室心肌重量(LVM).我们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24例LBBB住院患者的LVM,结合其心电图,探讨LBBB伴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指标.1 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1991年5月~1994年5月住院的LBBB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3(22~79)岁,其中冠心病7例,高心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LBAB的诊断符合下述标准:①房室传导正常;②无预激综合征(WPW);③I、aVL、V_5、V_6导联R波错钝,无q波;V、V_2导联[QS和(或)rS]S波宽钝;④QRS波群时限≥0.12s;⑤左侧心前导联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方法分析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前、后以及1年后的心电图和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和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q(Q)r型(89.2%),少数呈QS型(10.8%);下壁心肌梗死后及1年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86.21%),少数呈QS型(12.77%),极少数呈Qr型(1.0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发作心悸10余年入院,常规心电图(图1A)有典型δ波,V1导联呈RS形态,R〈S,QRS时限110ms,PJ间期220ms,诊为B型预激综合征,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常规电生理检查示心房超速刺激诱发左束支阻滞型宽QRS波心动过速,心房激动顺序呈偏心性,诊断为左侧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效消融过程中(图1C),δ波消失,而V1导联QRS波群变成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  相似文献   

14.
右移心心电图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右侧肺大泡切除术后的老年男性患者常规安放电极后,Ⅰ导联P波直立,QRS主波向下,Ⅱ和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下,Ⅲ导联为Rs型,胸导联V1~V6R波逐渐降低;左右交换安放电极、胸导电极安放于右胸对应于左胸V1~V6导联位置后,Ⅰ导联QRS主波向上,Ⅱ导联主波向上,Ⅲ和aVF导联QRS主波均向下,V1~V6导联QRSR波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 ,5 0岁 ,主因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入院。平素心电图大致正常 (图 1) ,经检查确诊为心房扑动后行射频消融术 ,手术成功。术后患者感左侧胸部针刺样疼痛 ,大汗 ,胸憋 ,急拍胸片示心影不大 ,未见明显气胸线。术后第 10天 ,胸痛加重伴气短。查体 :左侧呼吸运动稍减弱 ,左侧语颤减弱 ,叩诊轻度鼓音 ,左侧呼吸音明显减低 ,无皮下气肿 .心电图示 12导联QRS波波幅电压较前明显降低 (图 2 ) ,胸片见明显气胸线 ,肺压缩 30 % ,诊断为气胸。经吸氧、限制活动、预防感染等治疗 ,患者胸痛气短逐渐减轻 ,心电图各导联QRS波波幅电压逐渐增高 ,听诊患…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QRS波群终末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 1 64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改变 ,旨在探讨心电图相关导联 QRS波群终末变形与 QT离散度 (QTd)、JT离散度 (J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 1 990年 1月~ 1 998年 1 2月间我院收治AMI患者 1 64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 WHO AMI诊断标准 ,入院首次心电图有 2个或 2个以上肢体导联ST段抬高≥ 0 .1 m V,或 2个相邻的胸导联 ST段抬高≥ 0 .2 m V,按 QRS波群终末形态特征将患者分为 2组 :QRS波群终末变形组 58例 ,男 35例 ,女 2 3例 ,年龄 38~ 94(平均 65.2 7)岁 ;QRS波群终末不变…  相似文献   

17.
右旋心和镜像右位心虽然心脏均为右位,但两者解剖改变截然不同.右旋心的右心房和右心室仍位于右侧,左心房和左心室仍位于左侧;而镜像右位心则是左心与右心互换的.故右旋心心电图额面I导联P波是直立的;横面QRS波群V1~V6虽形态相仿、电压逐渐降减,但代表的是左心室图形.镜像右位心心电图额面I导联P波则倒置;横面QRS波群V1~V6代表的是右心室图形.因而诊断右旋心不能完全套用镜像右位心的校正方法.本刊2007年第1期第44页例2笔者误用镜像右位心的胸导联校正方法诊断右旋心.现根据心脏具体解剖特点并结合临床对两例右旋心作出正确分析(图1~图3).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自发性气胸9例的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心电图的认识,及早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1 心电资料 患者9例均为男性,左侧原发性气胸7例,年龄在16岁-41岁之间。右侧继发性气胸,年龄为40-72岁。伴左上肺结核。慢支、肺气肿。本文通过患者入院时第一次心电图检查及半月后复查心电图进行比较,心电图示左侧气胸患者表现QRS波电压降低,尤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1岁。因尿少、水肿、咳嗽、气促3天入院。临床诊断:左肺肺炎,肺心病,慢性有心衰竭。1996年3月8日心电图Ⅱ导联(附图)示:提前发生的P_(3、5、7、9)均为房性期前收缩,其下传的QRS波群为室上性型,且每个QRS波群后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心室显性预激伴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观察46例持续或间歇性显性预激综合征(右侧28例,左侧18例)射频导管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析,并对预激程度[最大6波时间及其百分比(最大δ波时间/同导联QRS时间X 100%)]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①除右希氏束旁、右前间隔、右前壁旁道外,其他各位点预激旁道顺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右侧显性预激组最大δ波时间(62.76±5.37ms)、百分比(51.32%±4.48%)及电张调整性T波深度(-0.35±0.11mm)、持续时间(14.7±5.6天)均显著大于左侧显性预激组.③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不论右侧或左侧显性预激组.其最大δ波时间和百分比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左、右侧显性预激综合征的心室预激程度及其产生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深度、持续时间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