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溪认为,人同自然界一样,都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明人在发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阴虚的体质状况。在此基础上,丹溪发明相火理论,认为相火易于妄动,戕伐真阴,进一步说明相火妄动是形成阴虚火旺病理体质的成因之一。这种病理体质的形成,受先、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丹溪滋阴降火治法,能够纠正阴虚体质之偏差,无论是温热病阴虚火旺证,或其它杂病中属阴虚火旺体质的情况,皆可适用。丹溪滋阴降火学说,已经认识到阴虚体质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为元代著名医家,以善治杂病闻名于世,对眩晕症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对载录丹溪学说及经验的诸部著作中眩晕症证治的分析,认为朱丹溪将痰与相火作为引发眩晕的两大因素,火炎上而动其痰是致眩之因,以二陈汤作为基础方剂,但重视配伍黄芩之属清降相火;对"痰挟气虚并火"者,丹溪则通过协调"元气"与"火"的关系,益气降火祛痰以治疗眩晕。  相似文献   

3.
明末医家王肯堂系统地继承了丹溪学派的相火学说,并运用这一学说恰当地阐释了一些疑难病证的发病机制。目前中医教材的理论不易解释阴虚何以发生水肿,王肯堂则从肾经受邪,相火郁遏,郁极而发,引动水气的角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释。一般认为癫痫是体内固有的痰涎闭阻脏腑气机而成,而王肯堂提出一种新的机制,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引动痰涎,即部分痰涎是继发于肝风。治疗方面,王肯堂认同丹溪学派以滋阴降火对治相火妄动,但对具体用药则有所辨正。例如,他反对以知柏四物汤治疗阴虚痨瘵,因为久服知母、黄柏将伤阴助火,并使人体气机降而不升,而川芎、当归性温上行,将助长阴虚火炎之势。此外,他对八味丸中肉桂、附子功效的独到见解,也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但他对大补阴丸中龟甲的认识,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君火专指心阳,相火为除心之外其他各脏之阳。心火炽盛之"壮火",宜苦寒直折其势;阴虚阳亢之相火,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饮食劳倦思虑伤及心脾之"阴火",治当温补中气。若临床见诸般火证伴随中土虚弱之象,应视病情采用温补中土而敛相火之法。君火相火理论为后世"心肾相交"理论和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君相互感"学说从生命的高层次上揭示了人体心和身的整体调控模式。君火与相火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人的情欲活动。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梳理,探寻肾阴虚心火旺证作为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受道家内丹术心肾交合之论的影响,中医理论一度赋予心肾人体之阴阳的秉性,认为二者的交互作用,主导着人体健康的生命活动;其后,火热论把心肾失济定义为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之前身;相火论引起后世医家在肾命学说基础上对心火与相火的区分,从而将心肾不交证进一步具体化为肾阴虚心火旺证。  相似文献   

7.
君火寓神明活动,居上而主静;相火蕴脏腑功能活动,处下而主动.生理上君火顺从自然不妄动,相火动而中节,裨补机体,生生不息;病理上君火为物所感则妄动,相火亦随之妄动,火起于妄,变化莫测,煎熬真阴,变症丛生.这种"君相互感"学说从生命的高层次上揭示了人体心和身的整体调控模式,它肇始于金元时代的刘完素及朱震亨,发展于明代张景岳、赵献可,后世医家又不断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梳理总结朱丹溪与张景岳的滋阴理论,探讨二位医家对阴虚的认识以及滋阴治法的异同。[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朱丹溪和张景岳主要著作中与“阴虚”有关的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两者滋阴理论、阴虚分类、滋阴治法的异同之处。[结果]朱丹溪治疗阴虚之证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为理论基础,以相火妄动为阴虚证产生的主要病机,治法上重视苦寒降火,善用知母、黄柏等苦寒之品,补阴与降火并重。而张景岳以“阴阳一体”“真阴为阳气之根”为理论基础,认为真阴不足既可导致阴虚,又可阴损及阳而致阳虚,并提出阴虚有二,阴中水亏与阴中火衰,治疗上重视纯补真阴,重用熟地黄等甘温填精之品,提倡阴阳互济之法。[结论]无论是滋阴思想还是具体治法方药,张景岳对朱丹溪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滋阴理论及温补学说,并创制了一系列以填补真阴为基础的方剂。研究两者思想理论与临床证治的异同,对于梳理滋阴治法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儿“性早熟”治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枋生 《当代医学》2009,15(3):155-156
目的小儿性早熟是危及小儿身心健康的疾病,有效地给予治疗是当前儿科诊治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促进小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方法临床主要辩治其虚实,以滋阴降火、疏肝泻火为主。结果临床辩治小儿性早熟27例,治愈24例,好转1例,有效率90%。结论多因疾病、过食某些滋补品、食生长激素饲料喂养的禽畜类食物或误服某些药物,使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肝郁化火,导致“天癸”早至,其病变主要在肝、肾两脏。  相似文献   

10.
相火论     
《内经》对“相火”并未阐述 ,高校教材第五版《中医基础理论》在论“肝阴不足”、“肾阴亏虚”时仅提出“相火上亢”、“相火亢盛”、“相火妄动”等名词 ,也未对其做阐释。查《简明中医词典》“相火”条释为“与君火相对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 ,以温养脏腑 ,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相火的根源发自命门 ,而寄于肝胆、三焦等脏腑内”。“相火”一词在祖国医学中被引用于作为人体生理病理的说理工具 ,首见于宋金时代医家刘完素 ,刘在《病机论》中引“《仙经》曰 :心为君火 ,肾为相火”。谓 :“七节之傍 ,中有小心 ,是言命门相火”。并对“命门相…  相似文献   

11.
治疗性功能失常当注意宁心安神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性功能失常;宁心安神性功能失常包括阳展、早泄及梦遗、滑泄诸病。盖肾主藏精,内寄相火,又主生殖。古今医家论及阳控、早泄多责之肾中阳气不足,而梦遗等又责之相火之妄动,故多从肾治,...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家,其所创"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强调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及保存阴气对人体的重要意义,论治多以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阳亢之病,多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对后来温病学说的兴起颇有影响。《格致余论》是其学术思想的代表作。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特别注重情志致病,强调人的禀赋、性格、人际关系、人的欲望等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影响,丹溪所论之病,具有心身疾病的典型特征,即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具有现代心身医学雏形,而且在治疗上亦重视心理调摄。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以六经论伤寒,重视脾肾肝作用。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认为内伤病形成,是脾胃受损导致元气不足的结果。朱丹溪提出相火论,阐述肝肾主相火,相火妄动为贼邪,乃疾病产生之因;在杂病方面,他认为诸病多生于郁,重视肝主疏泄和气机调畅思想。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是精气神的调控。临床上,各种病因造成体内阴火炽盛,脾失健运或元气不足和肝肾相火妄动相互为患,可以通过调节肝脾肾功能,发挥精气神作用,远离致病因素,消除失衡状态,恢复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滋阴降火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由深受道家和理学思想影响的元代医家朱丹溪所创立。对后世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温病滋阴治法有一定影响,对现代临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朱丹溪与叶天士滋阴学说的联系以及近现代医家的临床运用,说明滋阴可以考虑兼顾胃、肾使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不居集》为清代新安医家吴澄所撰,是治疗虚损的专著。吴澄指出朱丹溪“滋阴降火法”绝非治疗虚损的通用之法,明确提出积痰外损禁用滋阴降火。其强调虚损辨证禁用或慎用滋阴降火法的指征有两点:当首先分辨必须外无表证,再审中焦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吴澄推崇张景岳之治,临证主张“察病立方”“有故无殒”,其对虚损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临床医家多从脏腑论治,且多具有各自独特的论治特点.从脏腑论治,脏腑兼证论治,及兼夹病理产物三方面探讨临床各家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结果表明,临床医家多从肾虚论治绝经前后诸证,亦有一些医家强调在肾虚的基础上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心论治,以及从夹痰瘀等病理产物论治等,治疗多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健脾、养心、祛痰化瘀等法.  相似文献   

17.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人体脏腑经络之生克关系协调及阴阳升降、气机调畅之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君火以明的异常状态就是君火不明,包括心火不足而出现精神萎靡、神识不清等症;相火失位,或因元阳不足,水寒不养龙;或因元精亏损,水浅不养龙,致坎水失其蛰藏,相火浮游在上而出现阴虚火旺;或由心君失其镇纳,致相火失去主宰致肝胆疏泄不利;或熏蒸三焦致气机调达失畅;或由脾胃虚弱,中焦土不伏火,致"阴火"乘位。总之,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心肾不交、相火妄动。  相似文献   

18.
金元之际,中医学术争鸣兴盛,医界名家辈出。丹溪生当此时,虽跻身医林较晚,年逾四十方始行医,但因其具有良好的儒学功底,加之又天资颖悟,勤奋好学,在学术上力求创新,敢于疑古,独创“阳有余阴不足”及“相火论”之说,后学者尊其为“滋阴派”之鼻祖,名列于金元四大家。但后世医家论丹溪者咸谓其独重滋阴降火,用药苦寒有伤阳伐胃之弊。然综观丹溪著作,全面  相似文献   

19.
“六郁学说”为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六郁学说”临证时也处处体现脾胃观的思想,后世诸医家对此论亦多有阐述,故其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绝经前后诸证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该时期女性个人健康、家庭和睦及工作环境和谐。该病根本病位在肾,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逍遥散从"女性以肝为先天""女性素性抑郁""女子常血不足,而气有余"等方面出发,发挥疏肝调肝养肝、益气健脾之效。研究发现,临床应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