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西省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特征及寿命损失情况,为相关防控措施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9年江西省死因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缺血性心脏病粗(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早死寿命损失年率(YLLR)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结果 2014—2019年,江西省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为81.26/10万,中标率75.81/10万。男性粗死亡率(85.99/10万)高于女性(76.33/10万)(χ2=145.057,P<0.001),城市(76.24/10万)低于农村(83.91/10万)(χ2=82.771,P<0.001)。女性(t=3.861,P=0.018)和农村(t=3.120,P=0.036)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5~64岁组居民(t=3.572,P=0.023)和65岁以上组女性居民粗死亡率变化有上升趋势(t=3.103,P=0.036)。2014—2019年间,江西省缺血性心脏病PYLL为185 391人年,PYLLR为3.81‰,YLL率为7.43‰。55~64岁组(t=3.171,P=0.034)、男女合计(t=11.284,P<0.001)和城市地区(t=5.150,P=0.007)YLL率变化均呈上升趋势; 城市(t=3.618,P=0.022)、农村地区(t=2.957,P=0.042)、男性(t=4.611,P=0.010)PYLLR变化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心脏病是威胁对江西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省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和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率有上升态势,针对高危人群应加强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昆明市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孕产妇危重症及濒临死亡孕产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与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三级妇幼保健网络逐级上报的妇幼卫生年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孕产妇死亡漏报调查资料、病历和围产保健手册及死亡评审材料。结果 ⑴昆明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11年的27.96/10万下降到2020年的6.55/10万(χ2=581.455,P<0.001);⑵前后5年对比,死亡孕产妇社会人口学特征、围产期保健及就诊分娩情况有明显变化;⑶死亡原因:(1)产科出血、内科合并症、羊水栓塞、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仍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死亡专率后五年较前五年均呈下降趋势;(2)子宫收缩乏力仍是直接产科死因的首要因素;(3)猝死是间接产科死因的首要因素;⑷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问题是可避免死亡的首位影响因素。结论 构建围产期保健的安全防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要进一步提升群众围产保健意识、加强多学科合作救治、建立产科急救团队以及开... 相似文献
3.
4.
山东省1970-2005年食管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山东省1970-2005年食管癌死亡率随年龄及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70-2005年4次全死因调查资料,计算食管癌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软件分析食管癌死亡率的升降速率。结果 1970-2005年间食管癌标化死亡率表现总体呈下降趋势,1970-1987,1987-1990和1990-2005年3个时期中的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61%(P0.05),2.33%(P0.05)和-1.42%(P0.05);食管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各个年龄段上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结论山东省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在该期间基本呈下降趋势,与食管癌高发区相似。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通过收集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
2010-2012年人群死亡监测数据与浙江省20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2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分析年龄别、
性别、城乡别死亡率和潜在减寿年数(YPLL)并进行比较。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10
-2012年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分别为61.49/10 万、81.09/10 万和114.27/10 万,标化死亡率分
别为118.84/10万、134.50/10万和123.05/10万,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随着年代推移先上升后下降。脑血
管病死亡多发生在50岁之后,60岁之后死亡率明显上升,且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依次升高;城乡比较,70
年代和90年代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农村,2010-2012 年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低于农村。近
40年全人群脑血管病人均YPLL 率增加了0.34%。结论 当前浙江省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维持在一个较高
水平上,但呈缓慢下降趋势,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关键词: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86 04 相似文献
2010-2012年人群死亡监测数据与浙江省20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2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分析年龄别、
性别、城乡别死亡率和潜在减寿年数(YPLL)并进行比较。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10
-2012年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分别为61.49/10 万、81.09/10 万和114.27/10 万,标化死亡率分
别为118.84/10万、134.50/10万和123.05/10万,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随着年代推移先上升后下降。脑血
管病死亡多发生在50岁之后,60岁之后死亡率明显上升,且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依次升高;城乡比较,70
年代和90年代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农村,2010-2012 年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低于农村。近
40年全人群脑血管病人均YPLL 率增加了0.34%。结论 当前浙江省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维持在一个较高
水平上,但呈缓慢下降趋势,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关键词: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86 04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西部某省2005—2014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14年西部某省孕产妇死亡率、主要死因构成和孕产期保健措施进行描述,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样本区域2005—2014年孕产妇死亡率从116.80/10万下降至39.10/10万,孕产妇死亡率与各保健因素存在负相关关系,多因素回归显示,住院分娩率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西部地区应积极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2007—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新疆2007—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主要死因和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进行描述,Spearman秩相关分析孕产妇死亡率与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相关性,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孕产妇死亡率影响因素。 结果 新疆孕产妇死亡率从2007年73.7/10万下降到2018年26.8/10万,年均下降率8.78%。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孕产妇死亡率与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呈负相关,前三位分别为住院分娩率(r=-0.945, P<0.001),产前检查率(r=-0.933, P<0.001),产后访视率(r=-0.901, P<0.001)。住院分娩率是孕产妇死亡率最大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产前检查率。 结论 新疆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要提高产科系统管理服务质量,加强孕产妇高危预警和分级管理,提高基层人员技术水平,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1970~2005年山东省死因监测资料分析宫颈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1970~2005年全死因调查资料计算宫颈癌死亡率和1966年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70~2005年山东省宫颈癌的死亡率以每年18.01%的速率持续下降,由1970~1974年间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跌至第八位.结论 1970~2005年山东省死亡监测资料表明宫颈癌的发生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并不排除日后宫颈癌发病率会上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湖南省人群死亡水平、死因谱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 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及其相关信息,与湖南省1973-1975年、1990-1992年2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湖南省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901.59/10万、588.64/10万、608.27/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65.14/10万、537.42/10万、413.67/10万.30年间标化死亡率下降了52.18%,农村下降幅度大于城市,女性大于男性.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构成比随着年代推移而显著下降(P<0.0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死亡构成比显著上升(P<0.01),变化幅度均为农村大于城市.各年代损伤和中毒死亡构成比均以5岁组为最高,25岁组位居第二(P<0.01).2004-2005年湖南省居民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构成比为8.01%,慢病为80.66%,损伤和中毒为11.33%.30年间,三大类疾病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慢病.在慢病死亡病例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死亡顺位分别提前到2004-2005年的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结论 湖南省城乡居民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湖南省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湖南省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因.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trend of mortality and the spectrum regar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population of Hunan, and to analyze the health-related major diseases.Methods With retrospective study method, a sample survey on causes of death and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2004 to 2005 among the residents in Hunan provinc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n causes of death in Hunan during 1973-1975 and 1990-1992,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rude mortality rates and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 (SMR) of the reisidents in Hunan were 901.59/100 000 and 865.14/100 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3-1975 while 588.64/100 000 and 537.42/100 000 druing the period of 1990-1992, and 608.27/100 000 and 413.67/100 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the SMR of the residents in Hunan decreased by 52.18% and the descending range from the rural areas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urban areas, and high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aternal and perinatal diseases,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but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The changing ranges of the former two proportions were both larger in the rural areas than those in the urban areas.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deaths due to injury and poisoning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were both seen in the 5 year olds, followed by the age groups of 25 year olds (P<0.01).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all the infectious diseases,maternal/perinatal disease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was 8.01% altogether, and thos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jury and poisoning were 80.66% and 11.33%,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the SMR of the three kinds of diseases a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see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maternal and perinatal disease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but less i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mong the death cases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the SMR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alignant tumor, and heart disease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 sequences of them had been advanced to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fourth in the death rank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MRs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Hunan province showed a declining tendency.Cardiovascula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had become the important diseases aff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while injury and poisoning had otherwise topped the causes of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u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黔南州居民2001—2020年胰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胰腺癌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黔南州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和居民全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2001—2020年居民胰腺癌发病和死亡登记资料,分别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采用2010年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标准人口构成计算胰腺癌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趋势采用趋势χ2检验。不同性别、城乡居民中标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采用双样本Poisson率检验,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胰腺癌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变化的时间趋势。结果 2001—2020年黔南州居民胰腺癌新发病例4 217例,发病率5.04/10万(男性6.23/10万,女性3.69/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中标发病率3.94/10万,20年间中标发病率APC=-4.3%(城镇APC=-6.9%,t=-2.112,P=0.100; 农村APC=-9.2%,t=-3.613,P=0.030),农村发病率降低变化趋势明显。城镇和农村发病率均在55岁后迅速上升,85岁以后达到高峰(99.11/10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07.499,P<0.001),城镇发病率(8.83/10万)高于农村(3.31/10万); 2001—2020年黔南州居民胰腺癌死亡3 962例,死亡率4.72/10万(男性5.90/10万,女性3.4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中标死亡率3.72/10万。20年间中标死亡率APC=-3.7%(城镇APC=-2.4%,t=-0.914,P=0.100; 农村APC=-7.7%,t=-1.313,P=0.300)。城镇和农村死亡率均在60岁后迅速上升,85岁以后达到高峰(94.59/10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58.436,P<0.001),城镇死亡率(8.07/10万)高于农村(3.21 /10万)。结论 2001—2020年黔南州胰腺癌发病和死亡虽然呈现平稳趋势,但农村发病率降低变化趋势明显,总体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农村,老年人群和男性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山东省1970~2005年白血病的死亡率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1970~1974年、1985~1989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山东省全死因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计算死亡率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变化趋势。结果 4个时期白血病死亡率分别为1.97/10万、3.63/10万、3.96/10万和4.36/10万,其中男性分别为2.20/10万、4.05/10万、4.25/10万和4.86/10万,女性分别为1.73/10万、3.19/10万、3.66/10万和3.85/10万。男女各个年龄组的白血病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5~岁以下有一小高峰,而60~岁开始增速增加,到80~岁达到最高峰。1970~1992年白血病死亡率上升幅度比较大,校正资料缺失年后,年均上升3.546%,有统计学差异;而1992年后上升幅度比较小,年均上升0.445%,无统计学差异。按抽样的县市分析,在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白血病死亡率上升幅度大。结论在过去35年中山东白血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该市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和变化特征。方法:在鞍山地区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1994~2003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别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①10年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98年前5年到1999年后5年,鞍山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由36.47/10万下降至15.64/10万,下降幅度为57.12%。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6.71/10万下降至9.66/10万,下降幅度为63.83%;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41.37/10万下降至17.85/10万,下降幅度为56.85%。②全市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的前3位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城市和农村的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略有差异。③1994~2003年鞍山地区和农村的产科出血死亡率无明显下降。其他原因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1994~2003年鞍山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0年间鞍山地区和农村产科出血死亡率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000-2016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收集2000-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系统管理高危产妇比重、建卡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等数据。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Spearman秩相关分析孕产期保健指标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探究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结果 2000-2016年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Z=-7.75,P<0.01),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为7.50%,城市地区为2.51%;孕产妇保健指标呈上升趋势,且与孕产妇死亡率为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系统管理高危产妇比重和新法接生率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结论 2000-2016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高于城市,城乡差距缩小;孕产妇保健工作对孕产妇健康有重大意义,尤其要确保各地区的系统管理高危产妇及新法接生的实施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山东省1970-2005年肿瘤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山东省1970-1974、1985-1989、1990-1992和2004-2005年全死因回顾调查资料(除1985-1989年为山东省组织的调查外,其余3次都是全国调查资料的一部分),1985-2005年3次抽样调查点的选择依据1970-1974年资料进行评估其代表性,观察指标为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变化速率.结果 山东省肿瘤死亡率2005年比1970年上升了143.15%.标化率分析显示1970-1984年间年增长速率为0.54%,1985-1992年为1.24%,而1992年以后上升速率为0.18%.2004-2005年前8位主要恶性肿瘤位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肠癌、白血病、乳腺癌和宫颈癌,其中肺癌由第4位上升为首位,宫颈癌由第5位下降为第8位.主要恶性肿瘤中食管癌和宫颈癌呈逐年下降,胃癌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其余则为逐年上升趋势.城市人群肺癌和乳腺癌高于农村,而胃癌和食管癌低于农村人群.结论 35年中山东省肿瘤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恶性肿瘤死因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平凉市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31例死亡孕产妇观察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及死亡原因。结果:平凉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01年的69.84/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7.35/10万,降幅为46.52%;产科出血(46.56%)、妊娠合并内科疾病(23.6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5.27%)、羊水栓塞(6.87%)等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2001~2010年平凉市孕产妇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宝鸡市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死因分布特点,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走访死亡孕产妇家属,召开孕产妇死亡评审会,依据每年该地区内的活产数、死亡的孕产妇例数计算出孕产妇死亡率,分析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1990~2006年该市孕产妇死亡率由65.7/10万下降到37.9/10万,下降幅度为42.3%;死亡率水平城市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山区农村;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结论:宝鸡市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设立孕产妇救助基金,积极开展产科达标建设活动,加强基层业务人员培训,加大孕产期保健的宣传力度,加强部门之间协作等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贵州省黔南州居民主要肾脏疾病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贵州省黔南州全死因监测管理系统中2011—2020年居民主要肾脏疾病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死亡率、年龄性别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 2011—2020年贵州省黔南州居民主要肾脏疾病死亡2 837例(男性1 761例,女性1 076例),死亡率为7.09/10万,其中肾脏肿瘤1.23/10万,肾小球疾病2.38/10万,肾小管-间质疾病0.30/10万,肾衰竭3.34/10万。男性总粗死亡率7.96/10万高于女性6.01/10万。60岁及以上年龄段死亡率逐年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段呈现峰值(81.14/10万);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其他民族主要肾脏疾病死亡率分别为4.90/10万、8.23/10万、10.43/10万、18.63/10万、7.29/10万。10年间贵州省黔南州居民主要肾脏疾病死亡率由2011年5.71/10万上升到2020年8.15/10万。贵州省黔南州12县(市)中死亡率前3位是荔波县(9.43/10万)、三都县(9.07/10万)和龙里县(9.01/10万)。结论 2011—2020年期间贵州省黔南州居民主要肾脏疾病死亡率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男性、水族和6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是主要肾脏死亡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什邡市1994-1998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前5位死因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1994年的18.58‰、21.83‰降至1998年的10.98‰、15.31‰;婴儿前五位死因主要是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死亡,其它先天异常;5年来婴儿第一位死因由出生窒息代了肺炎;1994-1998年婴儿死亡率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9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的死因资料显示 ,宜昌市城区居民第一位死因是循环系疾病 ,而在循环系疾病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心脏病。了解和掌握其分布规律 ,可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降低心脏病死亡率 ,提高居民寿命。由宜昌市卫生防疫站提供 1995~1999年死亡资料 ,人口资料来自公安部门 ,其主要死因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9》编码方法录入。宜昌市城区居民 1995~ 1999年五年内死于心脏病共 1730人 ,年总死亡率为 0 .6 5‰ ,其中男性死亡 90 1人 ,死亡率为 0 .6 5‰ ,女性死亡 82 9人 ,死亡率为 0 .6 6‰。这五年随着全死因总死亡率的下降 ,心脏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