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C)是一种较少见的系统性疾病。1966年,Meltzer[1]首先报道了一种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紫癜、乏力、关节痛和肾小球肾炎,偶有胃肠道、心肺和神经系统等血管炎的系统症状。这些患者常伴有肝脏病变,部分可以多年无症状,但其中许多患者肝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常死于肝脏疾患。由于当时未找到明确病因,因而称之为原发性MC,直到1990年,Pascual等[2]才发现原发性MC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密切相关。此后,在大部分原发性MC患者中均发现有抗HCV抗体,并认为HCV感染在原发性MC的发生中起关… 相似文献
2.
李晓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1,(3):248-249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常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CTX)、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等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显著改善预后.但LN患者仍然面临完全缓解率低、维持期复发率高、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如感染、肝功能损... 相似文献
3.
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八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诊断的8例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的病例资料。结果8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中7例为中年男性,多数伴有系统受累表现,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19个月,其中5例是在。肾脏病理提示后查血冷球蛋白明确诊断;确诊时5例(5/8)蛋白尿程度已达肾病综合征,3例(3/8)已进展至肾衰竭;随访2年,4例(4/8)死亡,其中3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肾衰竭。肾脏病理以膜增生性肾炎为主(7/8),4例(4/8)冷球蛋白血症继发于浆细胞病,仅1例继发于HCV感染。结论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不罕见,但存在明显的临床认识不足与延误诊断,由于该病预后差,故对临床存在明显系统受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患者应考虑本病,及早进行标准化的冷球蛋白测定有助于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RTX)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顽固和复发性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LN患者(女性16例、男性7例;顽固性LN 18例、复发性LN 5例)先接受单剂RTX 375 mg/m2,6月时6例再次予RTX 375 mg/m2(常规剂量维持组),17例给予每3个月一次RTX 100 mg(小剂量维持组)。除RTX外,患者均联合激素和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n=18)或吗替麦考酚酯(MMF,n=5),随访时间至少24月。B细胞耗竭定义为CD19+细胞<5个/μL,B细胞重建定义为CD19+细胞≥5个/μL。回顾性分析两种RTX方案治疗顽固和复发性狼疮LN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23例LN接受RTX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时B细胞耗竭率分别为87.0%,65.2%,43.5%和65.2%。共20例(87%)获得缓解,其中9例(39.1%)达到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顽固性LN中15例(83.3%)获得缓解,复发LN均获得缓解...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医学部肾脏病学系专家组 《中华内科杂志》2022,(3):282-290
膜性肾病是一种具有不同病因的肾脏疾病病理组织学类型,典型特征为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利妥昔单抗是一种特异性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利妥昔单抗逐渐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规范国内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RTX)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且使用了RTX的PMN患者43例,根据RTX用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20例)和标准剂量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及随访过程中临床指标和缓解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RTX剂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PMN治疗无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标准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基线血红蛋白[(116.2±12.7)g/L比(132.6±16.2)g/L,P=0.014]更低,肌酐[124.0(113.0,142.0)μmol/L比77.5(69.0,94.8)μmol/L,P=0.00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缓解率为67.4%(29/43),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缓解率无差异(69.6%比65.0%,P=0.750)。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肌酐(OR 0.822,95%CI 0.684~0.987,P=0.036)和血红蛋白(OR 1.821,95%CI 1.028~3.225,P=0.040)是选择低剂量RT... 相似文献
7.
Ⅲ型新月体肾炎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以肾小球内无或仅有微量免疫复合物为主要特征,50%~80%的Ⅲ型患者为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肾脏可为首发、甚至唯一受累器官或者与其他系统损害并存[1-2].该病可引起肾功能数日至数周内发生急剧恶化,部分患者可合并有威胁生命的大咯血,需要尽早干预.2020年KDIGO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院时均有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病程中患者出现感染表现者7例(70%),肝肾综合征者6例(60%);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表现为HBsAg(+),抗HBe(+),抗HBc(+)者7例(70%);入院时患者平均ALT(768.7±473.0)U/L,AST(771.7±498.0)U/L,TBil(245.8±155.8)μmol/L;入院时5例(50%)患者PTA40%;治疗后,7例(70%)患者死亡。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肝衰竭比例高,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多,进展迅速,疗效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人,鼠单克隆抗体的嵌合体,最近研究提示利妥昔单抗能够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利妥昔单抗能够有效减少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对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及在RA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抗磷脂综合征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并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21~58岁,病程3个月~20年.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包括顽固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肾炎等临床表现.4例患者在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3周~5个月出现感染(包括带状疱疹1例次,单纯疱疹1例次,败血症1例次和肺部感染3例次),3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有效,但合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1.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病机制研究中,B细胞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熟的B细胞生成自身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和肾小球肾炎等临床表现。B细胞还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4、IL-10等促炎症因子,影响其他效应细胞,产生炎症反应^[1,2]。另外,B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和CD80、CD86共刺激分子。1994年,Shlomchik等^[3]发现有狼疮倾向的MRL—lpr/lpr小鼠的B细胞缺乏就不会生成自身抗体.亦不发生狼疮性肾炎(LN)。这使得B细胞成为治疗SLE的潜在靶点,作为经典的免疫效应细胞,针对B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通过自身抗体依赖和非自身抗体依赖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商品名:美罗华)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自1991年RTX在IDEC制药公司实验室研制成功,其在众多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对RTX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张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有11%的患者对常规治疗无反应或疗效难以维持[1],自2010年以来我们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10例难治性ITP,取得了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 2012年10月我科收治难治性ITP患者10例(男4,女6),中位年龄35(17~60)岁,病程1~7年.所有患者均应用标准剂量泼尼松无效,3例行脾切除手术,7例曾接受过长春新碱或环磷酰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环孢素A、达那唑等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或复发.10例均符合难治性ITP诊断标准[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通过学习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方法详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的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PLT正常,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效,但给予SLE合并AP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1例青少年男性,因尿检异常伴血压升高入院.入院查血白蛋白正常,球蛋白低(14g/L),血IgG、IgM、IgA偏低,外周血CD19+B细胞显著降低(8个/μl,<2%),基因检测提示X染色体BTK基因错义突变(c.82C>T,p.R28C),患者为半合子突变,母亲为该致病基因携带者;肾穿刺活检提示膜增...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18例应用R—CHOP方案治疗,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或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每3周为1个疗程,均使用6个疗程,观察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总缓解率为83.6%。其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患者可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显著,而且全身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8.
微小病变(MCD)被认为是一种足突细胞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利妥昔单抗(RTX)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目前应用在治疗免疫介导的肾脏疾病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近年来RTX用于治疗MCD患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丰富了MCD患者的治疗方案,该文就目前RTX在MCD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 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1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 Ⅰ 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 4例完全有效,3例部分有效,2例微效,3例无效.随访中位时间5(0.5~12)个月,疗效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19/CD+20细胞数(4.1±2.2)×106/L与治疗前(295.0±86.4)×106/L比较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pSS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2例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2例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性血小板减少,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共2次,同时联合泼尼松1~2 mg·kg-1·d-1治疗.观察血小板和外周血B细胞的变化.结果 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为(3 ~39)×109/L,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于1~2周内上升,3~8周内恢复至(107~241)×109/L,维持缓解27 ~52周.12周内泼尼松减为3.75 ~7.50 mg/d并维持.1例患者于第27周时复发,血小板降至47×109/L,再次静脉滴点利妥昔单抗100 mg,4周后血小板升至81 x 109/L.4例患者外周血B细胞降至(0.007 ~0.010)×109/L,但未达清除状态.输注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pSS继发血小板减少,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部分清除B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