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胱抑素C(Cys-c)、免疫球蛋白G(IgG)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按照Mogensen的DN分型标准对SDM组、EDN组、CDN组和对照组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Cys-C、IgG、DD进行对照,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EDN组和CDN组的Cys-c、IgG和DD与SDM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N组和CDN组的Cys-c、Ig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IgG和DD与UA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549和0.385。结论Cys-C、IgG、DD均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测指标,以Cys-C的相关性最优。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S)的含量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 将入选的1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94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再将冠心病组按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中度病变组27例,重度病变组43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S含量。结果 AMI、UAP两组DD、FS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5),AMI组的DD、FS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重度病变组DD,FS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DD与Fg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学杂志》2015,(3):65-66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孕34周以上GDM患者50例(GDM组),孕34周以上正常妇女52例(对照组),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INR[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计算],对比分析组间差异。结果:GDM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54±1.83vs 1.83±0.95,P0.05);GDM组INR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0.20vs 1.02±0.37,P0.05)。结论:GDM患者的血液凝固性和纤溶代偿功能均高于正常孕妇,需防范其血栓并发症及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3例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应用颗粒增强型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比较。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卒中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1.97±0.1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34±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佳临界值为1.53mg/L,此时的敏感度为83.26%,特异度为66.32%。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及溶栓治疗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8例肺栓塞患者在治疗不同时期和健康体检者28例进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断有指导意义,但无诊断价值。而在肺栓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不同时期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以有效地判断其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2443例血浆D-二聚体异常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异常的临床疾病分布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用意大利IL公司生产ACL-Advance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结果血浆D-二聚体异常中脑血管疾病占34%,产妇占21%,白血病占13%,肺部疾病占9%,肝硬化占7%,肿瘤占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血浆D-二聚体、FDP和尿ALB/Cr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1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EDN组,另选取5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T2DM组,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FDP的水平和尿ALB/C...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诊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于治疗前、治疗后1h、6h、12h检测D-二聚体水平。并选择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和超声检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为节段性室壁异常,梗死区对应的心室壁运动幅度降低,室壁变薄或消失,心室壁回声异常(表现为增强或减弱),心内膜回声不均匀。有42例被诊断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肌梗死,检出率为84%。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6h达到峰值,12h时有所回落。溶栓前心肌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前及溶栓后不同超声诊断结果的心肌梗死患者其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定量的D-二聚体检查和定性的超声检查结合起来,验证了超声诊断心肌梗死血栓的可靠性,对于辅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较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以ELISA法测定血浆D-dimer含量。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浆D-dimer含量分别为(2.62±0.91)、(2.16±0.78)μg/L,均较正常对照者的(1.74±0.63)μ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加重期血浆D-dimer含量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 D-dimer增高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病理生理改变的结果,而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早期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入院后首次D-二聚体及cTnI的检测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cTnI及二者联合检测对AMI与AD早期鉴别的诊断价值.结果(1)2组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AMI组患者,AMI组患者血浆cTnI水平显著高于AD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鉴别诊断AMI和AD的AUC为0.955,95%CI在0.930~0.981之间,最佳界点值为1.40μg/mL,灵敏度、特异性为0.877、0.934;cTnI鉴别诊断AMI和AD的AUC为0.843,95%CI在0.801~0.885之间,最佳界点值为0.07ng/mL,灵敏度、特异性为0.886、0.705;D-二聚体联合cTnI鉴别诊断AMI和AD的AUC为0.982,95%CI在0.969~0.994之间,灵敏度、特异性为0.930、0.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cTnI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与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鉴别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2型糖尿病内科住院患者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急性肺栓塞的2型糖尿病内科住院患者及同期排除肺栓塞的2型糖尿病患者各80例,检测D-D及FIB水平.结果:在2型糖尿病急性肺栓塞患者中,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D和FIB单独检测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2.5%,42.5%;62.5%,91.25%;0.35,0.338;0.675(95%CI:0.597~0.747),0.669(95%CI:0.590~0.741);两者联合检测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60.0%,约登指数为0.45,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为0.773(95%CI:0.700~0.83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与单独检测D-D,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D联合FIB可作为2型糖尿病内科住院患者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时简单易行可靠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二聚体(D-dimer)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且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62例,根据检查分型结果分为Stanford A型30例(A组)和Stanford B型32例(B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1、6、12、24、72 h及14 d检测患者血清D-dimer水平,分析其与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在入院后1、6、12、24、72h及14 d时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1例死亡,19例生存;B组治疗后12例死亡,20例生存.A组死亡及生存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且A组、B组死亡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D-二聚体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截断值为1 258.4μg/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灵敏度为73.46%,特异性为89.68%.D-二聚体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截断值为989.7μg/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灵敏度为70.27%,特异性为88.47%.结论 D-二聚体在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时期血清水平均不同,整体呈现Stanford A型高于Stanford B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辅助判断主动脉夹层分型,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85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之间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应的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越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越严重。结论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浓度,揭示其对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8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50例。脑外伤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正常人静脉血体检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D-D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血浆D-D浓度(1.72±0.50)mg/L,显著高于正常人组(0.11±0.04)mg/L(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D-D浓度是脑外伤6个月死亡(OR=1.358,95%CI=1.118~1.807,P〈0.05)和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OR=1.364,95%CI=1.123~1.882,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D浓度可显著预测脑外伤6个月死亡(曲线下面积=0.879,95%CI=0.829~0.936,P〈0.01)和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0.890,95%CI=0.835~0.945,P〈0.01)。结论:脑外伤后血浆D-D浓度显著升高,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INNOVANCE试验检测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效能。方法85份枸橼酸钠抗凝血标本采血后2h内分别采用INNOVANCE试验和VIDAS试验进行D一二聚体测定。结果85份标本通过INNOVANCE试验和VIDAS试验检测D-二聚体的结果分别为(1716.2±183.18)ug/L FEU、(1754.51±209.03)ug/L FEU,经配对t检验r=0.93,P>0.05。结论INNOVANCE试验和VIDAS试验检测D-二聚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差别无显著性,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周琛 《医学信息》2018,(16):159-161
目的 分析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8年3月53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尿糖阳性率分别为94.34%、92.45%,均高于对照组的4.00%、6.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糖含量、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分别为(1.99±0.74)mmol/L、(42.56±7.46)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03±0.20)mmol/L、(12.89±3.8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体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其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及时对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两种指标进行检测,对提示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早期肾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浆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至6月来我院就诊和体检的人群分为3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60例、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心功能正常的患者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对三组患者的血浆B型利钠肽和D-二聚体进行比较并判断其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结果 血浆B型利钠肽联合D-二聚体检测能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的程度.结论 血浆B型利钠肽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辅助诊断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采用紫外免疫比浊法于入院时、术后2h和术后1、2、3、4、6、8、10、15 d动态测定本院9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髋关节置换术28例、膝关节置换术40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24例)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9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2h即达2000 μg/L以上,其中有1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1d达高峰(3588±512)μ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5 d仍有(2494±394)μg/L,而其他8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4d即降至500 μ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8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10.87%.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2h和术后1、2、3、4、6、8、10、15 d 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