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1):1694-1696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双血供灌注参数在术前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某院在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8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46)和非转移组(n=36)。采用飞利浦64排容积CT螺旋扫描仪对其进行检查,确诊灌注扫描范围后进行灌注扫描,获取15个扫描序列,将获取的数据传至CT后台进行图像处理,比较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肺动脉血流量(PAF)、灌注指数(PI)及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记录BAF对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并记录PI对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PA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PI显著低于无转移组,BAF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BAF的灵敏度为84.23%,特异度为83.62%,准确率为87.80%;PI的灵敏度为83.12%,特异度为82.35%,准确率为95.12%。结论:64排容积CT双血供灌注参数对术前肺癌患者的纵膈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肺癌患者术前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使用多排螺旋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5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明确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且均在治疗前给予多排螺旋CT检查,观察螺旋CT的诊断价值。结果多排螺旋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与病理诊断差异不明显;使用多排螺旋CT诊断不同直径淋巴结的准确率均较高,且对比差异不明显。结论使用多排螺旋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但是需要医生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NSCLC患者116例,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行纵隔镜检查或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等获得病理组织,对照病理结果,分别计算出CT及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度。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48.6%、75.9%、48.6%、75.9%,准确性为67.2%;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1.1%、88.6%、76.9%、90.9%,准确性为86.2%。结论 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无转移者基本可以排除转移,提示有转移者可行纵隔镜手术进一步确诊或手术治疗时规范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CT扫描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接收、确诊为肺癌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单项肿瘤标记物检测(P<0.05)。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CT扫描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0.0%、71.4%、69.2%、90.9%、79.2%,均可达到较满意水平,其中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的单项检测(P<0.05);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与单项检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与C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同时,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也维持于较高水平,为目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理想诊断方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郭素敏  宗会迁 《河北医药》2008,30(10):1575-1576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对临床分期、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措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术前评估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有多种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1 X线检查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提高S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使用多排螺旋CT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动态增强灌注成像,测量肝癌病灶及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并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小肝癌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T-DC为速升型,峰值明显早于肝实质。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肝动脉分数的测定,ROC临界值设为0.31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  相似文献   

8.
纵隔型肺癌原发于肺内或较大的气道,其影像学表现上与纵隔关系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癌,类似纵隔内肿瘤或转移瘤。容易误诊。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1例纵隔型肺癌图像的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技术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胸片显示纵隔增宽,气管受压移位;CT叮见单侧肿块,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结论X线胸片和CT相结合,大部分纵隔型肺癌都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在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患者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电视纵隔镜检查术的60例患者,术前均高度怀疑肺癌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收集检查术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经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后病理结果:恶性52例,慢性淋巴结炎性改变8例,此8例行肺部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为肺癌,鳞癌4例、腺癌3例、腺鳞癌1例,其中1例腺癌患者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分期,电视纵隔镜检查术以其术后病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可成为临床上安全、有效且可直接获得病理标本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纵隔病理性淋巴结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纵隔病理性淋巴结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方法对20例肺癌或食管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常规扫描和灌注成像,通过灌注软件分析灌注图像,计算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相对血容量(rBV)、平均灌注量(AP)、峰始时间(TS)和达峰时间(TTP)。结果20例患者有18例成功获得灌注图像和计算出灌注参数。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研究纵隔病理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李新民  杨鹏午  张鹏 《江西医药》2006,41(12):1019-1020
主动脉夹层叉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或剥脱性内膜血肿,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而形成血肿,一旦内膜撕裂,主动脉内血液流入主动脉壁内,并沿主动脉壁内膜下剥离.是一种较少见急性发病的致命性疾病。螺旋CT能准确诊断该病并能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制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本文旨在分析我院自2003年以来经CT诊断的17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总结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变异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CTA)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发生率3.4%。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方法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临近大血管的关系,用仿真内镜(CTVE)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临近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中,右冠(RCA)开口于左冠窦2例,RCA开口于前降支(LAD)1例,RCA开口高位2例,LAD与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窦2例,LCX开口于右冠窦1例,LCX开口于右冠主干1例。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状动脉全貌,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隐形,传统的机械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检查的需要,新型设备正在积极被研究者们研究出来,肺癌是所有癌症中患者占比例最大的一种,其中包括中央型肺癌和纵隔型肺癌等几种,癌症的检测设备逐渐精确。本文简要介绍纵隔型肺癌的患病状况和患病机制和误判原因分析,并提出两种诊断技术:X线胸片和CT诊断技术,分析两种技术的成像特征和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分析X线胸片和CT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PET/CT的结果性分析。方法应用PET/CT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病理、手术等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83.7%、特异度89.0%、阳性77.4%和阴性预告值92.4%。结论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贺振平 《贵州医药》2020,(4):629-630
目的比较分析早期肝癌实施磁共振成像(MRI)和64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CT)灌注扫描诊断的结果。方法选取84例早期肝癌患者,对患者进行MRI及64排螺旋CT灌注扫描,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64排螺旋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MRI(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类型肝癌、不同直径病灶中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早期肝癌患者,64排螺旋CT灌注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敏感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分析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因素情况和CT表现情况。结果 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因素为性别、病理类型、肿瘤标志物,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女性患者明显要高于男性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纵隔淋巴结转移呈正比,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鳞癌;患者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大小等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有着紧密的关联,也与肿瘤大小、CT表现、密度、边界、位置等有着联系,明确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手术和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喜中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76-1777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双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方法11例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统计各期扫描病灶检出数和敏感性。结果11例患者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检出15个病灶,检出率为86.7%,门脉期检出10个病灶,检出率为66.7%,取期联合后能提高定性正确率。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明显改善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并能充分反映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双期结合明显提高检出率和定性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林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194-195
目的评价CT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诊断并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结果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9例(69.6%),3例胰腺无明显异常,1例胰头增大,3例胰体增大,1例胰尾增大,31例弥漫性增大;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7例(30.4%),表现为胰腺密度不均,胰周积液12例,胰周脓肿2例,6例有假性囊肿形成。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并能明确有无并发症,甚至还可发现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卵巢囊腺瘤的CT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卵巢囊腺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卵巢囊腺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 28例卵巢囊腺瘤均表现为囊性为主,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单房或多房,囊壁及分隔多薄而规则。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0例,单房8例,多房2例,内密度较均匀;粘液性囊腺瘤17例,均为多房,各房密度多不均;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1例,双侧多房,囊壁及分隔厚薄略不均,强化较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显示卵巢囊腺瘤内部特征及其与周围腹盆腔结构的关系,在卵巢囊腺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