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外伤后SC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单纯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刺激治疗,具体包括针刺治疗、艾灸治疗及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肾功能评定、尿路感染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肾功能受损情况、尿路感染情况、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42±17)cmH2O]、残余尿量[(63±27)ml]、BI评分[(74±22)分]较组内治疗3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65±19)cmH2O]、残余尿量[(81±26)ml]、BI评分[(65±20)分]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BI评分[(71±25)分]高于组内治疗3个月后BI评分[(62±24)分](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除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除膀胱容量、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较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优异(P<0.05)。治疗前,患者均采用尿管导尿。治疗后,研究组反射性排尿、叩击排尿、腹压排尿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外伤后SC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减少患者肾功能损伤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型NB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制订饮水计划、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电刺激(PES),观察组则辅以S3神经根r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最大闭合尿道压(Pura.clos.max)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明显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CC[(360.35±26.49)ml]、Pdet.max[(48.22±3.67)cmH2O]、Pura.clos.max[(79.00±9.62)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Qmax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NB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S治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逼尿肌无力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逼尿肌无力患者分成2组,每组分别进行单纯导尿和骶神经电针刺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排尿日记(包括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排尿量等)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逼尿肌有效收缩时间、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结果与治疗比较,治疗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残余尿减少(P<0.05);最大膀胱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逼尿肌有效收缩时间、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改善(P<0.05)。结论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逼尿肌无力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术期盆底训练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功能不稳定的影响。 方法 选取7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盆底训练(每次15~30 min、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治疗(每次40 min、每日3次)。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Rv)。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IPSS、OABSS、QOL、Qmax、R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IPSS[(5.91±0.44)分]、OABSS[(4.78±0.22)分]、QOL[(2.20±0.13)分]、Qmax[(20.85±0.43)m/s]、Rv[(10.22±0.61)ml]改善较为显著(P<0.05)。 结论 对于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围术期行盆底训练可以改善逼尿肌功能,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择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Kegel运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会阴部肌力分级、尿动力学特征及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8周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36.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会阴部肌力分级、尿道最大测量压[(9.17±1.06)kPa]、尿道最大闭合压[(8.29±1.01)kPa]、Valsalva漏尿点压[(12.26±2.12)kPa]、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22.63±2.35)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29.36±4.42)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会阴部肌力分级及尿动力学特征,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AMP)等。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电生理指标(包括拇指-腕和中指-腕SCV、SNAP、正中神经DML及拇短展肌CMAP)、疼痛VAS及BCTQ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拇指-腕SCV[(45.77±6.24)m/s]、中指-腕SCV[(49.15±8.26)m/s]、拇指-腕SNAP[(13.48±4.21)μV]、中指-腕SNAP[(12.83±4.37)μV]、正中神经DML[(3.58±1.02)ms]、拇短展肌CMAP[(8.78±2.98)mV]、疼痛VAS评分[(2.80±1.0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CTQ症状评分[(1.99±0.81)分]、功能评分[(1.62±0.7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发现正中神经DML[(4.34±1.08)ms]、拇指-腕SCV[(40.24±6.76)m/s]及疼痛VAS评分[(3.67±1.11)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轻中度CTS患者手功能及临床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轻中度SUI女性患者分为盆底肌训练组、电针观察肌及埋线观察组。3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电针观察组、埋线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电针或穴位埋线治疗,3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均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分别采用尿垫试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简表(ICI9-Q9-SF)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1h漏尿量、ICI9-Q9-SF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3组患者1h漏尿量、ICI9-Q9-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电针观察组、埋线观察组患者1h漏尿量[分别为(5.8±1.5)g和(6.0±1.4g)]及ICI9-Q9-SF评分[分别为(4.5±1.0)分和(5.0±1.2)分]亦显著优于盆底肌训练组(P<0.05),而治疗后电针观察组与埋线观察组1h漏尿量及ICI9-Q9-SF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训练均能有效改善轻中度SUI患者控尿能力,且远期康复疗效较好;与电针比较,穴位埋线耗时短,治疗次数少,更易被患者接受,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在轻中度女性SUI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雌三醇(阴道给药)及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围绝经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肌训练及雌三醇阴道给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及尿失禁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阴道静息压[分别为(36.5±7.2)cmH2O、(38.1±9.1)cmH2O]、阴道收缩压[分别为(39.2±11.2)cmH2O、(42.1±9.0)cmH2O]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分别为(5.5±0.4)s、(6.4±1.5)s]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尿失禁量[分别为(0.5±0.1)g、(0.2±0.1)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联合采用盆底肌训练、雌三醇阴道给药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围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增强患者盆底肌张力,改善尿失禁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在术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口服,观察组则辅以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均显著降低(P<0.05),膀胱容量均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10.3±1.2)cmH2O]及膀胱容量[(321.6±4.4)ml]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最大膀胱内压及膀胱容量,且不影响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训练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32例)行常规间歇性导尿,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及膀胱训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拔尿管试验成功率以及治疗15d、30d时尿路感染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随访终末期时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12.34±1.34)ml]、最大尿流率[(19.21±2.41)ml/s]或平均尿流率[(15.35±2.49)ml/s]、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32.43±7.65)kPa]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治疗组拔尿管成功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导尿天数[(18.3±5.6)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5d、30d时治疗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7%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膀胱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持续导尿天数,降低尿路感染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俞募穴,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效率达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P<0.05)。两组康复治疗后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量、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而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及24 h排尿量均明显改善,而联合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针俞募穴应用于SCI后NB可改善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王晓红  周宁  王琴  黄晓夫 《中国康复》2014,29(5):362-36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7例SCI患者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A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B 组),各组患者随机再分为2个亚组,即逼尿肌反射亢进组分为A1组和A2组,逼尿肌无反射组分为B1组和B2组。4组患者均根据膀胱功能制定间歇导尿计划, A1组和A2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B1和B2组采用Crede手法,A1组和B1组患者同时加用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应用排尿记录、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和尿流动力学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A1、A2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h排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A1组较A2组下降更显著(P<0.05);A1、A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且A1组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B1、B2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1组更低于B2组(P<0.05);B1、B2组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24h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1组最大尿流率、24h排尿次数更高于B2组(P<0.05),B1、B2组最大逼尿肌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能够更好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及尿流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A型肉毒毒素经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除膀胱颈和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重复注射3次。治疗前后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毒副作用。结果重复注射3次平均起效时间10.5 d(5~21 d),3次注射间隔时间分别平均为8.9个月和5.8个月。第1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0.1/d降至3.3/d,平均导尿量由98.5 ml/次增至404.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95.4 ml增至38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105.8 cmH2O降至31 cmH2O。第2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d降至3.7/d,平均导尿量由108.3 ml/次增至387.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5.4 ml增至37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7.8 cmH2O降至33 cmH2O。第3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d降至3.9/d,平均导尿量由115.7 ml/次增至363.9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2 ml增至357.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8.1cmH2O降至36.9cmH2O。随访6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标准的尿动力学测定方法分析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对1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尿流动力学测定的同时电针刺激关元(Ren4)、中极(Ren3),比较针刺前后膀胱容量(VH2O)、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和膀胱顺应性(BC)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VH2O)由(124.00±77.37)ml增加至(144.47±85.87)ml(P<0.01),Pves由(65.33±23.90)cmH2O降为(55.27±17.52)cmH2O(P<0.05),Pdet由(52.87±18.68)cmH2O降为(44.93±15.82)cmH2O(P<0.05),BC由(2.35±2.05)ml/cmH2O增至(3.48±3.04)ml/cmH2O(P<0.01)。结论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32 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少(P<0.05),残余尿量无明显改变(P>0.05),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