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以水飞蓟宾药物为主药,利用不锈钢膜制备粒径均一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方法:采用不锈钢膜乳化法,结合单因素考察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等理化性质进行考察。结果:所得微球圆整度好,表面光滑,平均粒径(4.961±0.56)μm,径距(1.75±0.18),包封率(54.997±4.05)%,载药量(23.16±1.70)%。结论:不锈钢膜乳化法可用于制备中药难溶性成分水飞蓟宾PLGA微球,且所制备的微球粒径均一可控,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邓茂  李小芳  陈慧娟  谢龙  张旭敏  刘凯 《中草药》2021,52(21):6528-6536
目的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制备水飞蓟素纳米乳(silymarin nanoemulsion,SM-NE)。方法 使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SM-NE,以平均粒径、粒度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分层指数和外观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摩尔增溶比(molar solubilization ratio,MSR)和胶束-水分配系数(Km)作为评价指标探究了茶皂素对水飞蓟素的增溶能力;对最佳处方和工艺制备的SM-NE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考察。结果 SM-NE的最佳处方为水飞蓟素用量0.15%,茶皂素用量为0.3%,油相用量为5%,最佳制备工艺为剪切速率16 000 r/min,剪切时间3 min,均质压力为100 MPa,均质次数为8次;茶皂素对水飞蓟素增溶参数值MSR和Km分别为0.011 1和2.31;制得的SM-NE的平均粒径为(204.1±2.8)nm,PDI为0.058±0.007,电导率为(117.8±0.9)μs/cm,pH值为7.31±0.10,浊度为(59.75±1.10)cm-1,水飞蓟素溶解度为(1.22±0.05)mg/mL;稳定性结果显示,SM-NE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结论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成功制备了稳定的SM-NE,茶皂素是一种潜在的用于水飞蓟素新型绿色纳米制剂生产的天然增溶剂。  相似文献   

3.
张旭敏  谢龙  赵雨芯  李芝蓓  李小芳 《中草药》2022,53(17):5348-5355
目的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制备芹菜素纳米乳液(AP-NE),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和体外释放特性的考察,以期获得新型绿色的纳米制剂。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结合高压均质技术制备AP-NE,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自变量,运用总评归一值(OD)法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进行验证,并对最优处方制备的AP-NE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特性考察。结果 优化结果表明AP-NE的最优制备处方为芹菜素质量分数0.40%、茶皂素质量浓度2.0 mg/mL、油相用量(蓖麻油-辛癸酸甘油酯1∶3)3 mL;测得AP-NE的平均粒径为(259.5±3.6)nm、PDI为0.103±0.005、ζ电位为(−35.81±0.42)mV、电导率为(88.60±1.00)μS/cm,pH为7.37±0.08,溶解度为(128.12±1.35)μg/mL,载药量为(5.77±0.08)%,浊度为(99.45±1.69)cm−1n=3);经染色法鉴别为O/W乳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乳滴不粘连,大小均一,呈圆球状;稳定性试验表明AP-NE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研究表明AP-NE中芹菜素的释放具有缓慢和持续的趋势。结论 以茶皂素作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可明显提高芹菜素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是一种潜在的可提高药物有效性的新型纳米制剂。  相似文献   

4.
常子晨  李颖  张颖  阴龙飞  刘春艳 《中草药》2019,50(24):5963-5969
目的 制备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包载白藜芦醇纳米载体复合物(Res-PAMAM-Ac),并考察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发散法合成空白载体,并进行乙酰化修饰,核磁共振图谱(1H-NMR)、红外光谱(IR)对载体进行表征,粒径及Zeta电位检测考察载体性质;逆相蒸发法制备Res-PAMAM-Ac,HPLC检测载药量、包封率以及稳定性;MTT法考察载体和复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溶血性试验评价载体和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成功合成Res-PAMAM-Ac,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67.30±21.70)nm,PDI为0.115±0.006,电位(19.27±0.35)mV;平均载药量(76.99±1.30)mg/g,包封率(29.63±2.70)%,稳定性参数(KE)小于0.15,且药物无明显析出;复合物质量浓度在30 μg/mL以下时对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小毒性;载体及复合物溶血率低于5%,视为生物安全。结论 制备的Res-PAMAM-Ac粒径均匀、载药量较好、稳定性高、毒性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针对柠檬苦素(limonin,LM)的成药性问题,开发其脂质体制剂,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柠檬苦素脂质体(LM@Lip),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筛选LM@Lip的制备工艺和处方,采用Malvern粒度仪检测所制备LM@Lip粒径、PDI及Zeta电位,采用HPLC检测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法研究LM@Lip体外释放情况,MTT法评价LM@Lip对HepG2及A549细胞的毒性。结果 优化后的脂质体制备条件:药脂比为1:150,胆脂比为1:9,探头超声条件为功率120 W、时间6 min(间隔1 s)。载药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19.5±6.2)nm,PDI为0.318±0.124,Zeta电位为(-17.2±1.3)mV,包封率为87.9%,载药量为0.57%,药物质量浓度为63.4 μg/mL。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12 h累积释放量为58.59%。MTT结果显示,LM@Lip对HepG2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0.16、15.39 μg/mL,其肿瘤抑制作用优于LM单药。结论 将LM制备成LM@Lip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及溶解度,药物表现出一定的缓释现象,并且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效果优于LM。  相似文献   

6.
吴淑洋  杨晓琴  成威键  李敏  李楠  章津铭  吴亿晗 《中草药》2024,55(12):3987-3997
目的 基于中药经典复方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合煎过程中成分间相互作用,探讨其代表性成分葛根素、小檗碱、汉黄芩苷、黄芩苷、甘草酸、巴马汀体外结合形成自组装纳米粒的性能及改善伊立替康(CPT-11)所致肠毒性作用的药理活性,为来源于中药汤剂的活性成分间的自组装纳米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小檗碱-汉黄芩苷自组装纳米粒(berberine-wogonoside nanoparticles,Ber-Wog NPs)、小檗碱-葛根素自组装纳米粒(berberine-puerarin nanoparticles,Ber-Pue NPs)、黄芩苷-葛根素自组装纳米粒(baicalin-puerarin nanoparticles,Bai-Pue NPs)、黄芩苷-巴马汀自组装纳米粒(baicalin-palmatine nanoparticles,Bai-Pal NPs)、黄芩苷-甘草酸自组装纳米粒(baicalin-glycyrrhizic acid nanoparticles,Bai-GA NPs)5种组分自组装纳米粒,测定其粒径分布、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包封率、载药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其微观形貌,紫外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考察成分间相互作用;考察5种组分自组装纳米粒缓解CPT-11致小鼠迟发性腹泻的药理作用。结果 组分间按1∶1投药比,制备所得Ber-Wog NPs、Ber-Pue NPs、Bai-Pue NPs、Bai-Pal NPs、Bai-GA NPs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98.09±4.64)、(216.29±5.31)、(173.53±5.46)、(185.75±3.38)、(242.10±12.30)nm;PDI分别为0.14±0.06、0.13±0.06、0.19±0.03、0.19±0.01、0.21±0.05,TEM观察均为球状纳米粒,除Ber-Wog NPs外,其余4种纳米粒包封率均较高。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提示,5种纳米粒的组装均是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作用形成;分子对接模型进一步提示,其形成机制与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或氢键相关。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制剂组可缓解小鼠体质量降低,腹泻指数降低,结肠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显示结肠黏膜组织病变显著缓解。结论 GQD来源的几种代表性成分可高效自组装形成纳米粒,且具有类似GQD缓解CPT-11所致肠毒性作用,为研究传统中药汤剂药效物质基础形态与药效的相关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季珂  韩华  韩冰  梁绿圆  祝侠丽  关延彬 《中草药》2022,53(18):5649-5656
目的 制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修饰的姜黄素(curcumin,Cur)脂质体(Tf-Cur-Li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Tf-Cur-Lip,对其形态、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等进行表征;以人前列腺癌DU154细胞为模型进行细胞抑制率实验与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所制得的Tf-Cur-Lip呈类球形,大小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8.27±0.36)nm,多分散指数为0.194±0.050,平均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98.13±0.38)%与(2.94±0.38)%。体外释放研究表明,Tf-Cur-Lip相比游离姜黄素具有一定缓释效果。MTT实验结果表明Tf-Cur-Lip对DU145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游离姜黄素,与非靶向姜黄素脂质体(Cur-Lip)相比,转铁蛋白的修饰明显增加了DU145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效率。结论 成功制备了Tf-Cur-Lip,该脂质体能够提高肿瘤靶向性,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遮阴度及施肥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适种植方式和栽培管理措施,为白及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种植方式、遮阴度、施肥对2年生“川及1号”产量、多糖含量、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含量的影响。结果 不同种植方式与栽培措施对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种植方式、遮阴度对块茎干质量、多糖及苹果酸酯含量有显著影响,施肥量对块茎干质量、多糖与苹果酸酯含量影响不显著。当采用覆膜栽培(A2)时,块茎干质量[(1 784.51±100.01)kg/hm2]、多糖[(39.04±0.28)%]与苹果酸酯含量[(7.72±0.45)%]均达到最高;当采用25%遮阴处理(C2)时,多糖含量最高,达到(39.31±0.28)%,无遮阴处理(C1)的苹果酸酯含量最高,达到(7.61±0.83)%。结论 不同种植方式与栽培措施对白及产量与品质影响差异显著。“川及1号”适宜种植方式为覆膜栽培,采取25%的遮阴处理,高肥力土壤背景下150 kg/hm2为较适施肥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制大黄酚前体脂质体并对其质量考察。方法 采用载体沉积法制备大黄酚前体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该处方,并观察其稳定性、形态及粒径。结果 大黄酚前体脂质体的最佳处方:温度为40℃,载脂比为40:1,胆固醇卵磷脂比为1:5,药脂比1:12;按该处方制备的大黄酚前体脂质体稳定性好,包封率达(84.69±2.29)%,平均粒径为(593.4±14.2)nm,Zeta电位为(-54.35±0.88)mV。结论 采用载体沉积法,以山梨醇为载体,按最优处方和最佳制备条件可制得包封率较高、稳定性好、粒径均匀的大黄酚前体脂质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为模型药物,制备载紫杉醇聚(2-乙基-2-噁唑啉)(PEOz)修饰单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PTX@PEOz-SWCNT),对其进行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的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偶联合成PEOz-SWCNT,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和红外光谱法(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并对其粒径和电位进行测定;制备载药复合物PTX@PEOz-SWCNT,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试验;体外溶血试验评价载体材料的安全性,MTT法评价载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及载药复合物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考察了香豆素-6(C6)标记载体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结果 PEOz-SWCNT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19.8±2.9)nm,Zeta电位值为(-35.23±0.74)mV,PTX@PEOz-SWCNT的载药量为(38.19±0.74)%,包封率为(94.38±0.94)%;载药复合物在pH 5.0的条件下释药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pH响应性;体外溶血试验结果表明,PEOz-SWCNT质量浓度在0.4 mg/mL以下无明显溶血反应,PEOz-SWCNT材料在细胞水平生物相容性良好,PTX@PEOz-SWCNT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著增强;与C6@SWCNT相比,C6@PEOz-SWCNT载药复合物的细胞摄取增加。结论 PTX@PEOz-SWCNT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给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三七根中茄腐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崔秀明  刘迪秋  孙恬  郭爱玲  陈军 《中草药》2020,51(5):1302-1307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地检测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腐病病原真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方法基于茄腐镰刀菌的氨基己二酸还原酶(Lys2)基因设计了qRT-PCR的特异性引物对Fs-QF和Fs-QR,制备了该基因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建立了茄腐镰刀菌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体系。从三七种植区采集到15个具有根腐病、黑斑病典型症状的三七病株及三七种植土壤样品,并提取了这些样品的总DNA,运用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qRT-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特异性强,能快速检测到携带茄腐镰刀菌的三七根腐病病株。此外,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模板质量浓度可低至0.2 pg/μL。结论建立的方法能明确三七种植土壤以及三七病株中茄腐镰刀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为三七土壤处理、根腐病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以及为带病三七种子、种苗的快速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万成杰  张春菁  谢宗会  杨再昌 《中草药》2021,52(21):6561-6567
目的 从大蓟根中分离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活性跟踪分离方法,从大蓟根中分离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运用棋盘试验法研究大蓟活性成分与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联合抗菌作用,运用分子对接软件初步探讨活性单体成分与KatG酶的亲和力,采用qRT-PCR法考察活性化合物干预结核分枝杆菌后KatG酶基因的相对转录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KatG酶的活力,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核杆菌的形态。结果 从大蓟根分离得到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的化合物HP01,鉴定为槲皮素。槲皮素抑制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160 μg/mL。槲皮素与吡嗪酰胺存在相加作用,与异烟肼、利福平无拮抗作用。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KatG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酶活力测试结果表明槲皮素对结核杆菌KatG酶具有抑制作用。结核杆菌被槲皮素处理后其KatG基因转录出现明显的补偿上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槲皮素能破坏结核杆菌细胞壁。结论 大蓟抗结核杆菌的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槲皮素能够抑制结核杆菌KatG酶活性,导致结核杆菌结构破坏,从而杀死结核杆菌。在设计新的抗结核组合用药方案时,可以考虑加入槲皮素。  相似文献   

13.
黄小英  高蓓蓓  肖佳欢  董伟  丁潇滢  杨明  梁新丽 《中草药》2024,55(12):4045-4055
目的 研究牛至挥发油(Origanum vulgare volatile oil,OVO)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评价OVO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建立VVC小鼠模型,给予OVO干预后,检测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含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PAS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阴道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阴道组织Dectin-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体外抑菌实验中,OVO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4±2)mm,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95 mg/mL;OVO明显抑制了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疏水性及黏附性(P<0.05、0.01)。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OVO组小鼠阴道冲洗液中菌落数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7、IL-22含量显著减少(P<0.05、0.01、0.001),阴道组织上皮角化、炎细胞浸润及真菌负荷量明显减少,阴道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凝集素-1(dendritic cell-associated C-type lectin 1,Dectin-1)、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磷脂酶-Cγ2(phospholipase-Cγ2,PLCγ-2)、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associated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CARD9)、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OVO可能通过抑制小鼠阴道组织中的炎症反应来改善VVC,并有望成为治疗VVC感染的潜在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比较板蓝根Isatidis Radix和大青叶Isatidis Foli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Accliam 120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Thermo Fisher),以0.1%甲酸的乙腈溶液-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柱温为4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数据采集,以PeakView 1.2质谱分析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通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等信息,结合对照品、参考文献和Massbank等数据库共鉴定或指认出板蓝根和大青叶的71个共有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木脂素、含硫化合物、有机酸等类化合物;板蓝根特有成分6个,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类等;大青叶特有成分2个,均为生物碱类。结论 该方法能够系统、快速地比较分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搜山虎(岭南花椒Zanthoxylumau strosinense的根和茎)的化学成分,为双虎肿痛宁酊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AB-8大孔树脂、硅胶、制备色谱进行成分分离,并结合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的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热板法对分离得到的成分进行镇痛活性的研究。结果 从搜山虎根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芦巴碱(1)、甲芬那酸(2)、4-羟基肉桂酸(3)、小檗碱(4)、橙皮苷(5)、新绿原酸(6)、白藜芦醇(7)、芥子酸(8)、脯氨酸(9)和甘草次酸(10)。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4710能够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释放。镇痛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47能够显著降低小鼠扭体次数,显著提高痛阈值。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及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7具有很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向槿  阮长磊  刘丹  戴豫宛  李红钢  方进波 《中草药》2020,51(5):1183-1189
目的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鹿藿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igmoidin E(1)、lupinifolin(2)、precatorin B(3)、木豆酮(4)、槐花多糖B(5)、5,3′-二羟基-4′-甲氧基-5′-γ,γ-二甲基烯丙基-2″,2″-二甲基吡喃并[5,6:6,7]异黄烷酮(6)、染料木素(7)、甘草异黄酮A(8)、erylatissin B(9)、neo-bavaisoflavone(10)、羽扇豆醇(11)、桦木醛(12)、穿贝海绵甾醇(13)。化合物1~10均为含异戊烯基的黄酮类,其中化合物1、2为二氢黄酮、3~6为二氢异黄酮、7~10为异黄酮。化合物11~12为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合物13为甾醇类。结论化合物1、5~6、8~10、12、13均为首次从鹿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薛秋雯  梁爽 《中草药》2020,51(5):1350-1360
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民间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二萜类成分是其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羊踯躅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羊踯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简要展望,以期为羊踯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范敏  段宝忠  夏从龙  王双 《中草药》2020,51(18):4610-4613
目的研究椴叶鼠尾草Salviatiliifoli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LH-20、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椴叶鼠尾草地上部分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呋喃基)-8-(2-酮-2,5-二氢呋喃基)-1,7,8,9-四氢萘并[1,2-c]呋喃-3,6-二酮(1)和dugesin B(2)。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克罗烷型二萜化合物,命名为椴叶鼠尾酮A,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陈鹏  肖晓燕  梅茜  李林  毛春芹  刘明贵  陆兔林  徐葱茏 《中草药》2022,53(14):4285-4297
目的 对薏苡仁麸炒过程中的色泽与气味进行客观量化并对色泽与气味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电子眼)及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并通过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风味热图等方法对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薏苡仁外观色泽整体上呈现变暗(L*值不断降低)、变红(a*值不断增加)、变黄(b*值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基于粉末色度值L*、a*、b*所构建的判别函数实现了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薏苡仁固有及在麸炒过程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气味物质,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挥发性气味物质的丰富度不断提高。热图分析结果表明1-丁烯、2-丁烯、丙烯醛、乙硫醇、2-丁醇、乙偶姻、1,4-二氧六环、丙二醇、1-甲基-1H-吡咯、甲基环己烯、丁酸乙酯、丁基二甲硫醚、糠醇、辛内酯14种成分在薏苡仁麸炒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PCA与DFA均可实现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结论 ...  相似文献   

20.
白鹤灵芝为为爵床科白鹤灵芝属植物白鹤灵芝Rhinacanthus nasutus的干燥全草,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常用的壮药已经有千余年的用药历史,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润肺、降火、杀虫、止痒、平喘祛痰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鹤灵芝具有抑菌、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国内外学者从白鹤灵芝中共分离了多种化合物,主要包括白鹤灵芝醌类化合物20个,还包括有机酸、木脂素、生物碱等结构类型化合物,其中白鹤灵芝醌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白鹤灵芝醌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全面系统研究报道,笔者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白鹤灵芝的文献资料,对白鹤灵芝中提取分离的萘醌类化学成分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其中萘醌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进行综述,发现白鹤灵芝及其萘醌类化合物对肿瘤、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均有良好的药物开发潜力,可为后续阐明壮药白鹤灵芝药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深度利用民族药资源提供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