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涎腺巨大肌上皮癌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6 4岁 ,左颌下区肿物 30年 ,术后复发 2年入院。 2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左侧颌下腺及肿物摘除术 ,术后病理为 :“左侧颌下腺混合瘤”。于 196 9年偶然发现右侧颌下区有一核桃大无痛性肿物 ,未治。此后生长缓慢 ,至 1997年 2月 ,肿物长至约拳头大小 ,伴有间断轻微疼痛 ,右侧颈部受压不适。 1997年 8月发现上次手术切口处有一花生米大小肿物 ,无不适 ,肿瘤生长明显加快 ,伴有间断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 ,考虑为“颌下腺混合瘤复发”,未手术。 1998年右侧颌下区发现 3个肿物 ,相互粘连 ,呈持续性钝痛 ,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治疗 …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患者女,13岁。右侧下颌磨牙后区黄豆状至菜花状肿物1年余,无明显不适,咀嚼和饮食稍受影响。查体:右面下部无肿胀,张口不受限,张口型正常。右下颌第二磨牙Ⅱ度松动,右下颌磨牙后区及颊部黏膜轻度红肿,有4.5cm×3cm×2cm大小菜花样肿物,质韧、无出血、界不清,轻度压痛。伸舌居中,活动自如。右上颈动脉三角区可触及5cm×4cm×3cm大小淋巴结,质硬、不活动、界不清、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右下颌可触及2.5cm×2.5cm×2cm大小椭圆形淋巴结,质硬、界清、轻度活动、无压痛。曲面断层X线摄片:右下颌牙槽骨有3cm×1cm大小蚕食样骨破坏阴影。…  相似文献   

3.
1 资料与方法 36例涎腺病变,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岁.2例经穿刺病理证实,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行MRI平扫及增强,7例行MRI平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肌上皮瘤的MRI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大涎腺4例,小涎腺8例;10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T1WI上7例呈均匀等信号,1例呈均匀低信号,4例呈不均匀等信号;T2WI上10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12例信号不均,4例呈混杂磨玻璃样低信号,4例呈混杂网格状低信号,2例呈混杂网格状高信号,2例合并囊变.1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结果:8例良性,4例恶性.12例见黏液样基质及玻璃样变.结论 肌上皮瘤的MRI表现与其内细胞成分及黏液样基质、玻璃样变含量有关,特别是T2WI中心云絮状或磨玻璃样稍低信号及云絮状强化较弱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8岁。自述口干、关节疼痛、颈部转动费力2月余,查体: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肿大,质地较硬,边界欠清楚,表面光滑,无压痛。双侧颈部及锁骨上可扪及较多肿大的淋巴结。超声检查:双侧颌下腺明显肿大,形态饱满,其内可见密集结节,大小在0·5cm×0·3cm~1·7cm×1·3cm之间,部分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整,部分结节相互融合,内呈低回声(图1),腺体血运显示极其丰富(图2)。双侧腮腺内见较多散在低回声结节,较大者约0·7cm×0·5cm,界清形整,结节内可见血运显示。双侧颈部及锁骨上见较多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图1颌下腺内密集结节,大小不等,部分结节边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用MR DWI评价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涎腺功能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DWI EPI扫描,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先于静息状态下对腮腺及颌下腺各扫描1次,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 100 mg×6片,于酸刺激状态下重复对腮腺扫描7次,每次间隔18 s.比较静息状态下腮腺和颌下腺ADC值的差别,以及酸刺激前后腮腺ADC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1.23±0.12)×10-3mm2/s]显著低于颌下腺[(1.34 ±0.07)×10-3mm2/s,t=4.545,P<0.01].酸刺激后第1次扫描腮腺ADC值为(1.41±0.19)×10-3 mm2/s,高于静息时基值(t=10.254,P<0.01).随后ADC值在基值上波动,酸刺激后ADC的最小值为(1.24±0.14)×10-3 mm2/s,与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05);最大值为(1.49±0.20)×10-3mm2/s,7次扫描的平均值为(1.36±0.17)×10-3 mm2/s,均与基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7、l1.905,P值均<0.01).结论 MR DWI通过ADC值的量化,可观察到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涎腺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对63例涎腺肿瘤的MRI征象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肿瘤的边界、包膜、T2弛豫时间和T2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依据,并认为MRI对肿瘤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腮腺肿瘤的深浅叶定位和与面神经的关系及腮腺内外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涎腺淋巴上皮癌(LEC)的CT、MRI及功能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初诊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5例涎腺LEC患者,分析患者术前CT及MRI影像学表现。通过常规CT、MRI图像获取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界、密度/信号强度、强化程度等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脑单发转移性腺癌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脑单发转移性腺癌的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幕上33例,幕下9例,鞍区4例,斜坡3例,枕骨大孔区及颅骨各1例;肿瘤最大约72 mm×45 mm×60 mm,最小约13 mm×7 mm×6 mm;类圆形25例,不规则形22例,哑铃形4例;肿瘤实性部分 T1 WI 为等或稍低信号,T2 WI 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CT 为混杂密度,10例无水肿,轻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17例,重度水肿23例;本组25例 MRI 增强患者中,15例伴有邻近脑膜增厚强化,5例伴有脑膜结节样强化。结论颅脑单发转移性腺癌具有一定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与颅内原发占位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GCG)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CG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8例均位于幕上大脑半球.1例CT为混杂密度,4例为囊实性病灶,附壁结节呈稍高密度.4例MRI 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为混杂稍高信号或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呈不均匀强化,附壁结节和囊壁强化,瘤周水肿轻-中度或无瘤周水肿.光镜下,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在血管周围,细胞多形性是典型特征,以奇异多核巨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多见,网状纤维丰富.免疫组化:瘤细胞可表达S-100、Vim、p53、GFAP,Ki-67免疫组化增殖率约为30%.  相似文献   

11.
涎腺肌上皮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ME)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例ME的CT、MRI表现(其中CT检查4例,MR检查3例)并复习文献。结果6例ME中位于硬腭4例,腮腺2例。病灶直径为1.2~3.5cm,其中病灶呈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2例。4例CT表现:病灶呈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1例,密度均匀和不均匀各2例,其中多发低密度结节灶1例;病灶边缘清晰锐利,相邻腭骨压迫吸收3例。增强检查病灶呈显著强化2例,最高CT值160HU,呈轻、中度强化各1例。3例MRI表现:病灶信号(与肌肉相比较)T1WI呈等信号,其中均匀2例,不均匀1例;LwI均为混杂高信号。病灶边缘光整1例,不规则2例,其中有棘状突起1例;增强检查病灶呈显著强化2例,呈中等强化1例。结论涎腺肿瘤影像检查出现显著强化,特别是腮腺、腭部,有助于提示ME可能,确诊仍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2.
评估涎腺功能对涎腺疾病的诊治有重要价值.目前检测涎腺功能的手段有:涎腺造影术、涎腺流量测定、放射性核素显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磁共振技术等.笔者回顾分析了上述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涎腺造影术、涎腺流量测定临床已少用,超声可用于筛查涎腺疾病,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临床首选的检查手段,磁共振技术为当前发展较快的评价涎腺功能的方法.临床上可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手段综合评价涎腺功能,为诊疗涎腺疾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涎腺的淋巴上皮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carcinoma,LELC)又称为恶性淋巴上皮样病损伴淋巴样基质的未分化癌,是一种与EB病毒感染有着密切关系且好发于黄色人种的恶性肿瘤[1-3]。该肿瘤较为少见,多发于颌面部腺体,尤以腮腺发病率最高,国内有文献报道高达74.07%[1],其次为颌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妇科癌肉瘤(CS)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2例女性原发性生殖系统癌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并评估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边缘以及强化方式,分析邻近器官受侵及转移情况,总结特征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15例卵巢癌肉瘤病灶呈囊实性巨大肿块,多类圆形或椭圆形,瘤体最大径为5.3~24.2 cm; 27例子宫癌肉瘤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类三角形,Ⅰ型瘤体最大径3.5~11.8cm,Ⅱ型子宫内膜厚度为1.3~2.8 cm。妇科CS密度、信号混杂,多边界欠清或不清,增强扫描多轻中度强化,可见包膜及迂曲增粗血管影,周围可见侵犯征象,腹盆腔可见淋巴结转移及少至大量腹腔积液。结论 妇科CS在影像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影像检查可以评估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否存在转移等,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s)的不典型CT、MRI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anNETs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胰头部2例,胰体部3例,胰尾部1例;包括功能性PanNETs 2例,平均大小为2.1 cm ×2.6 cm ,瘤体密度或信号均较均匀;非功能性PanNETs 4例,平均大小为2.7 cm ×4.3 cm ,有1例瘤体内见钙化,2例发生明显囊变,其中1例囊内见出血信号;增强扫描6例病变均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瘤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延迟期对比剂退出,其中1例见完整的包膜环形强化,另外有2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填充式强化;3例病变边界欠清,其中1例见脾静脉受侵;2例出现胆总管或胰管轻度扩张。结论 PanNETs可表现为明显囊变和(或)轻‐中度强化等不典型征象,认识其不典型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胸腺上皮肿瘤(TET)WHO简化病理分型与临床、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TET患者的病理、临床特征及CT征象,根据2015 WHO分型将TET简化分为低危组(A、AB、B1)、高危组(B2、B3)和胸腺癌组,分析WHO简化病理分型与临床特征、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 女性...  相似文献   

17.
1 患者资料 患者女性,57岁,因右上后牙区肿痛1个月入住我院口腔科.专科查体:颌面部发育正常,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触压痛.右面颊部轻度肿胀,右侧上颌3至7区颊、腭侧软硬组织广泛肿胀隆起充血,黏膜光滑无破损,触诊质硬,无明显压痛.牙槽窝内可见黄白色假膜覆盖,开口度正常.双侧颈部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结合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病理特征,探讨其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为ESFT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6例行CT扫描,10例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结果 ①14例ESFT中,位于颅内2例,腹盆腔9例,眼眶、脊髓及右下肢各1例,肿瘤均为单发,最大径线1.7~24.5 cm,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12例边界清楚.②CT平扫,肿瘤多呈等密度,伴点片状或地图状低密度区,出血少见,均未见钙化.③MRI平扫,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2例见高信号出血;常规T2 WI多呈低、等或略高信号;压脂T2 WI多呈略高或高信号;DWI多呈混杂高低信号;2例颅内病灶,FLAIR呈低或稍高信号.④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轻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进行性或持续强化;动态增强曲线,1例呈缓慢上升平台型,1例呈速升缓降型.⑤病理,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致密胶原纤维构成;免疫组化,CD34、Vimentin、CD99及Bcl-2多呈阳性.结论 ESFT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T2 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DWI、多期或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性,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8例涎腺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与下颌后静脉或软硬腭的关系.结果 涎腺良性肿瘤51例,恶性肿瘤27例.其中腮腺肿瘤58例(良性40例,恶性18例);小涎腺肿瘤16例(良性11例,恶性5例);2例颌下腺恶性肿瘤及2例舌下腺恶性肿瘤.40例腮腺良性肿瘤中29例(72.5%)位于浅叶,小涎腺良性肿瘤全部位于硬腭.良性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CT平扫密度均匀或MR平扫信号均匀,强化明显,腮腺良性肿瘤与下颌后静脉有间隔,小涎腺良性肿瘤硬腭有受压缺损.18例腮腺恶性肿瘤中12例(66.7%)位于深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CT平扫密度不均匀或MR平扫信号不均匀,不均匀强化,常包绕下颌后静脉,小涎腺恶性肿瘤破坏软硬腭.结论 CT及MRI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口内酸刺激不同保持时间下主涎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方法 对18名涎腺功能正常的志愿者,先于静息状态下行1次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DW-MRI扫描作为基准.然后,在相邻的两天中的同一时间,向受试者口内滴注5 ml柠檬汁后采用两种不同的刺激方式:一天口内含10 s,另一天口内含2 min后吞咽,然后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重复扫描各10次.两种刺激方式的先后顺序采取随机原则.分析不同保持时间组酸刺激前后主涎腺ADC值变化曲线的特点及差异,比较两组刺激后最大ADC值、刺激后最大ADC值增加率(IR)以及峰值时间(Tmax)的差别.结果 两种不同刺激保持时间组各涎腺平均ADC值均在刺激后第一次扫描时(30 s)达到峰值,之后呈缓慢波动下降的单相变化趋势.柠檬汁含10 s组颌下腺Tmax为(523±415)ms,显著晚于含2 min组的(243±265) ms(£=-3.168,P=0.006).柠檬汁含10 s组刺激后腮腺、颌下腺与舌下腺的最大ADC值分别为(1.05±0.06) ×10-3mm2/s、(1.16±0.07)×10-3mm2/s与(1.11 ±0.06)×10-3mm2/s,均显著低于含2 min组的(1.09 ±0.04)×10-3mm2/s、(1.24 ±0.09)×10-3mm2/s与(1.28±0.18)×10-3mm2/s(腮腺t=-3.393,P=0.003;颌下腺t=-6.655,P=0.000;舌下腺t=-3.665,P=0.002).两组刺激后各涎腺最大ADC值均显著高于刺激前(P<0.01).柠檬汁含10 s组刺激后颌下腺最大ADC值IR为(7.94±4.53)%,显著低于含2 min组的(14.26 ±8.94)%(t=-4.821,P=0.000).结论 柠檬汁味觉刺激后DW-MRI可以显示刺激不同保持时间下各涎腺ADC值变化规律的差异,是评价涎腺分泌功能的合适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