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五金老中医温阳通调法治疗功能性腹胀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功能性腹胀(FB)的临床表现,冯五金老中医认为其应属中医的“虚痞”“虚满”,基本病机是人体阳气不足,脏腑气机失调,即阳虚为本,痞满为标。主张温补治本,通调治标,并认为治疗功能性腹胀的关键是调畅气机,尤其是调理脾胃气机之升降,具体体现在“通”和“调”两方面,其中“通”是“调”的基础,“调”是“通”的目的和补充。“通”是保持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脏腑功能协调的基础,涵盖在各种治法当中;“调”的本义是“和谐,协调”,旨在气机畅达的前提下,使气血津液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情志调畅,饮食起居有常。调法包括了调和气血阴阳、调治脏腑、调节情志、调理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举一医案以说明上述经验,并简述了笔者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2.
心理疗法在男科治疗学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疗法由来已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典籍就有明确记载。《素问·移精变气论》云 :“余闻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变气 ,可祝由而已。”《续名医类案》 :“失志不遂之病 ,非排遣性情不可。”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和推崇精神心理疗法在疾病中的防治作用。1 精神情志活动是男性性功能的生理基础精神情志活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和生理平衡稳定的基础。在男性 ,是维持其性生理和性功能及生殖功能的根本条件。肝与精神情志的生理联系密切相关。王琦教授认为 ,精神情志对男性的影响 ,肝首当其冲[1] 。1.1 肝主疏泄调情志中医的“情志”学说 ,实际上…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性质为“寒湿疫”.针灸在“寒湿疫”的防治中发挥了“调气以通泻、温补以化湿”的作用,并将“治神”思想贯穿其中.预防方面,“调脏气以治神,补阳气以避邪”,以五脏俞穴结合“四神方”,调整五脏之气并调畅神机.临床治疗方面,“泻肺和大肠之有余,补脾和肾之阳虚”,以井荥泻其有余,灸背俞穴及关元、...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袁少英教授基于“和、守、调、融”理念论治阳痿的经验。“和”指运用调气、调血、调心法,使人体保持气和、血和、心和。“守”指守护人体之本,以肾为本,脾胃同调。“调”体现出治疗上的灵活变通。“融”,充分融合针灸特色治疗、西医学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陈意教授的“调气理论”与遣方用药特色,以期启迪临床。[方法] 通过跟师侍诊、揣摩精要,从中医病因病机、汤药方义、随证加减方面分析陈教授临床灵活运用“调气理论”的辨证论治方法,并列举陈教授治疗的疑难杂症医案三则。[结果] 陈教授的“调气理论”内涵广泛,重视调畅中焦之气,用药遵循“疏、行、清、灵”四法,辨邪之所在循“散、行、泻、补”四法,处方遵标本缓急,务虚求衡,执中致和。所举验案一为月经淋漓不尽两年余患者,辨为阳气虚、气不摄血,治以益气温阳摄血之法,此乃“虚羸困惫,补即调气”。验案二为经行腹痛患者,辨属寒邪入中,治以活血化瘀、散寒祛风之法,此乃“邪气在表,散即调气”。验案三为黄疸病面色如金患者,治以清热利胆、疏利气机之法,以柴胡疏肝散合五金散加减,用药充分体现“疏、行、清、灵”四法。三则病案虽病情复杂,然收效甚佳。[结论] 陈教授以八纲、脏腑辨证为基础,明辨内外表里,重视“调气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疑难病症的优势所在,其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总结袁爱红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主要责之于肾,与任督二脉及情志密切相关,治疗时当重视调节任督二脉、肾之阴阳及情志三者的关系。针灸治疗以“补任脉滋肾阴、通督脉温肾阳、调神畅情志”为治则,中药治疗以现代临床常见病因为遣方用药依据,辅以生活调摄、心理疏导等,临床疗效显著。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从"气一元论"浅析"八法"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曰:“百病生于气也”。张景岳明确指出:“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欲求其本,调气为先,邪在表,散而调之;邪在里,行而调之;寒者温而调之,热者清而调之,虚者补而调之,实者泻而调之。“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总而言之,“八法”施方用药,暗合利气玄机于其中。法虽众而治则一也,即治病皆以“调气”为原则,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是也,“善医者,调其气而已”。  相似文献   

8.
四关穴为主治疗癔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癔病属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脏躁”、“奔豚气”、“梅核气”等范畴。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四关穴首见《针灸大成》,其中曰:“四关四穴,合谷,太冲是也”。合谷为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腧穴,属阳调气,太冲为少气多血的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属阴调血。两者配伍,合谷调气中之血,太冲理血中之气。又因为合谷、太冲均为原穴,原穴概括了十二经脉全身三百六十多个穴位的气化功能,所以,四关穴可谓气化功能之关键,气血通畅之要塞。若再配以相应的腧穴,对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癔病,可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当前关于“肺主气”的不同学术见解。从机体自稳调节角度提出“肺主气”包含了“肺调气”思想,认为肺气对人体之气的调节是“肺主气”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元气、宗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等的生成和运行的调节过程;“肺调气以应秋”的实质是机体自稳调节,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一种避免自然伤害、保存自身生机的有效调节反应机制,具有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灸调气,作为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已成共识。所谓针灸调气,实际上是在调动体内气的“运动性”,改变气的“病理状态”,而恢复正常的脏腑功能活动。本文旨在通过对人体气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而确立针灸调气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1气与气的运动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自然观的角度指出人是物质的,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气又是运动的,人作为一种物质体,是气运动的一种形态,通过生、老、病、死而体现,这就是气对于人体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林燕教授认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为重要病因,病理基础为气、火、痰、瘀,发病机理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致气、火、痰、瘀互结颈部而成甲状腺结节,治疗上运用“通调法”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气”的功能和规律是诠释人体生理、病理改变的重要媒介,因此将“气”学理论实际应用于临床诊疗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肿瘤作为人体内生疾病,其发生、发展与人体之气密切相关,根据“气”的不同分类和肿瘤患者治疗阶段,将治疗分为“培元气,调宗气,和营卫,化阴阳”多种治法。建立这种以“气”学理论为指导的意象思维诊疗模式,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患者当前状态,以及将中医理论切实应用于临床诊疗疾病、遣方用药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14.
情志舒与多潘立酮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药情志舒和双咪哌酮(多潘立酮)对88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进行对照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情志舒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多潘立酮,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1.0%(P<0.01)。作者认为NUD的发生与情志内伤密切相关,情志内伤是起因,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后果。情志舒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组成的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之方剂,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引起的NUD均可调节,尤其适用于“怒伤肝”、“思伤脾”的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15.
韩延华教授认为,乳癖多与肝有关,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乳络经脉不畅,日久成瘀,郁而化火所致。韩氏妇科治疗本病,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原理,以疏肝泻火、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同时也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对本病的影响,治疗以"百灵调肝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6.
孙雁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91-9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抽动为主,而且易于反复。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祟,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此即为“百病皆有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怯的情志症状。  相似文献   

17.
中医调气学派与肝病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中医调气学派与肝病心理治疗的相关性。中医调气学派有是以调养真气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情志调畅、内养正气、劳逸适度、饮食节制及起居有时是其中心思想。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肝病的发生、发展及保健、心理、环境因素同药物治疗一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肝病患者病情缠绵难愈,多有明显诱因,这些诱因与不良的心理刺激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有关。可见把中医调气学派的理论运用到肝病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对本  相似文献   

18.
<正>“情”表示感情、情绪的意思,《荀子·正名》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志”在古代中医有神的意思,如《素问·血气形志》“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而《灵枢·本神》[1]言“意之所存谓之志”,此处“志”是指记忆存储。“情志”意为情感、情绪。“情志”一词最早在明代张景岳《类经》[2]中“情志九气”提出,之后在中医学中广泛运用。现在中医学认为情志为“七情”、“五志”的合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符文彬教授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理论观点及疗法应用。[方法] 通过跟师临证、医案整理,并结合文献检索,分析总结符教授运用整合针灸模式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辨证思路与临床经验,并附一则医案验析。[结果] 符教授认为,此病是情志因素和躯体经脉气血病变共同影响的结果,属“气伤致痛”,诊治思路上“疏肝”与“调神”并重,结合“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模式治疗。本文列举一女性长期下腹胀痛的案例以详述疗法应用,其病以肝经循行处疼痛为主症,有情绪等诱因,病机多为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经脉气血不畅则痛,故针刺以“疏肝调神”为关键治则。符教授针刺操作时察神揣穴、徐入徐出、脉症合参,选穴上重气血升降调和,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和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结论] 符教授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注重“疏肝调神”,心身同治,针灸并用,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经验亦可为针灸治疗心身疾病提供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胎萎不长又称胎弱症,多为脾肾虚弱气血衰少所致,亦与“父气孱弱”情志等因素有关,治疗重在补脾益肾,和益癸水,调固冲任,宜因其病而随机应之。孕妇应注意摄生防病,定期围产期检查,移情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