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种既简单又安全可靠的颞下颌关节后脱位的复位方法.方法 总结2例排除髁状突骨折的颞下颌关节后脱位病例资料,治疗采用鸭嘴形开口器置于患者的上下颌磨牙间,使磨牙间距达到1.5~2.0 cm,旋转开口器,使下颌骨向前移动,同时快速抽出开口器,使关节复位.结果 2例颞下颌关节后脱位患者复位效果均较满意.结论 该方法对不能用常规手法复位的颞下颌关节后脱位的复位安全有效,可控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diacapitular condylar fractures, DCF)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38例(50侧)DCF患者进行骨折内固定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采用改良耳前入路,复位骨折髁突并用1颗长14~16 mm的螺钉固定,然后复位向前内侧移位的关节盘,并用1颗锚固钉锚固于髁突后斜面下缘中份。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颌面部CT、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MRI 检查,对伴有下颌骨其他部位的骨折,同期进行解剖复位、固定。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 CMF模块进行术前、术后,健侧、患侧下颌支高度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骨折固定效果。利用术前、术后MRI中关节盘与髁突顶点相对位置的变化,评价关节盘锚固术的准确性。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弹响、面神经损伤症状等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后颌面部CT显示,37例(48侧)囊内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率96%)。所有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19例单侧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健、患侧下颌支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MRI图像显示,35例(46侧)关节盘回到原有的解剖位置,有效率为92.0%(46/50)。术后远期随访显示,38例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平均开口度35.67 mm,最大侧方咬合平均值为4.45 mm,最大前伸咬合平均值为5.63 mm;开口型偏斜2例(5.3%),关节弹响2例2侧(4.0%);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其中3例在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另外1例(2.6%)随访3个月后仍出现患侧抬眉困难,口服甲钴胺片后症状缓解。结论: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常伴发TMJ关节盘移位,且方向与移位的骨折片一致。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手法复位辅助He垫治疗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腔扩张后手法复位辅助再定位He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方法:2%局麻药2-3ml注入关节上腔,手法复位解除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盘,复位后即刻戴面再定位He垫保护良好的盘-突关系。结果:近期临床观察表明:(1)开口度恢复,最大开口度从治疗前的25.8mm增大到46.6mm;(2)疼痛症状消失,疼痛分值视觉模拟尺以治疗前的2.62下降到0.43;(3)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Fricton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0.337和0.185下降到0.21和0.011。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药物治疗和理疗无效的情况下,关节盘复位定位He垫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如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下颌骨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发生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下颌骨骨折后37例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病例(A组)和83例无关节症状病例(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较B组女性及成人比例多;颌间结扎时间长,开口练习执行情况差;髁突骨折病例多,经保守治疗的髁突脱位骨折病例多。结论 下颌骨骨折引起的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易发于颌间结扎时间长、未能进行完善开口练习的患者,且成年及女性患者多见;髁突骨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创伤类型,其中保守治疗的髁突脱位骨折患者更易发生慢性创伤性关节炎;下颌骨其它部位骨折者也可引起慢性创伤性关节炎,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法。方法:对32例单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单手法复位。结果:全部病例均复位成功,复位时间短,复位过程中患者配合好,无明显痛苦。结论:单手复位法是单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有效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对大鼠下颌关节超微结构的影响;无症状颞下颌关节的关节杂音声电图研究;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重建中髁突不同处理方法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评价;手法复位在单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复位中的应用;鼠颞下颌关节创伤后感觉神经肽阳性纤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MRI上关节盘与髁突相对位置的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分类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16年5月治疗的45例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依据MRI分为Ⅰ型(关节盘无移位)、Ⅱ型(关节盘移位)、Ⅲ型(骨关节病)及Ⅳ型(存在精神或神经功能障碍),依据分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Ⅰ型28例(62.2%),Ⅱ型12例(26.7%),Ⅲ型2例(4.4%),Ⅳ型3例(6.7%)。Ⅰ型患者采用关节结节增高术或关节镜下硬化剂注射术;Ⅱ型患者采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锚固)及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辅助关节结节增高术;Ⅲ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手术;Ⅳ型患者均采用关节结节凿平术。随访期间未发现开口受限、开口疼痛、脱位复发。结论 基于MRI影像学特点对颞下颌关节脱位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旧性颞下颌关节外脱位较为罕见,我科于1996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4岁,汽车驾驶员。因车祸致颌面部外伤9天,于1996年8月19日由基层卫生院转至我院。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一般情况良好。专科检查:颌面部左右明显不对称。右颊部、咬肌区稍肿胀,左颊部、颧颞部明显肿胀外凸。左颧弓根部外上方可触及脱位的髁状突。左下颌后退,张闭口受限,76河间明显错位,咬关系紊乱。经摄下颌骨前位片、颞下颌关节侧位片及术中证实为左颞下颌关节外脱位。诊断:右下颌l骨体骨折伴陈旧性左颞下颌关节外脱位。入院后先行手法复位及上下牙弓…  相似文献   

9.
王光军 《口腔医学》2004,24(2):89-89
我科自1992年12月—2 0 0 1年10月共收治颞下颌关节脱位85例,均顺利复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85例,男39例,女4 6例,年龄15~86岁,病程0 5~14h ,其中单侧脱位者5 0例,双侧者35例;急性初次前脱位5 8例,复发性脱位2 7例。复位方法:均采用口内法复位,双侧脱位者先复位一侧,再复位另一侧。患者无需采用单一的端坐位,可侧卧或仰卧。术者面向患者,双手带无菌手套,拇指伸入患者口内,放在下颌磨牙合面上(磨牙缺失者,也可放入于前磨牙上或磨牙后垫区) ,其余4指握住下颌体,并尽量靠近下颌角处。以患侧髁状突为中心,患侧下颌升支为杠杆,作上…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颞下颌关节脱位的病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老年人好发颞下颌关节脱位的病因、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近5年156例老年人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针对好发病因、复位方法与保持、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本组病例中112例为口外法复位,44例为口内法复位,全部复位成功。修复牙列缺失,以咬合板诱导恢复咬合关系,加强咀嚼肌功能锻炼可预防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发生。结论:老年人颞下颌关节脱位多与老年人伴发脑血管病、脑萎缩,牙列缺失,营养失衡导致的咀嚼肌群功能与自主调节性减退有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控制与延缓脑萎缩并加强咬合诱导锻炼,是预防老年人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最大闭口咬合状态下颞下颌关节的接触特征分析;下颌骨延期植骨对兔颞下颌关节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颞下颌关节后脱位的复位  相似文献   

12.
易鸿  朱晓康  刘敏 《口腔医学》2012,32(9):576-576
目的 探讨按压法在颞下颌关节前脱位中的应用。方法 本组26例,采取大拇指按压髁突前上缘,对颞下颌关节前脱位进行复位。结果 3例患者经3次复位成功,其余23例患者均1次复位成功,复位时间1~2 min。结论 按压法对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具有复位速度快,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口颌系统姿态肌链平衡理论对颞下颌关节复位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改进复位手法;运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87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可有效避免升颌肌群反射性收缩,提高复位效率;87例患者均成功复位,术程用力轻巧高效,髁突下降指征明确,患者并发症少。结论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是一种高效、便捷、微创的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口颌系统姿态肌链平衡理论对颞下颌关节复位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改进复位手法;运用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治疗87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可有效避免升颌肌群反射性收缩,提高复位效率;87例患者均成功复位,术程用力轻巧高效,髁突下降指征明确,患者并发症少。结论 分侧口内外联合法是一种高效、便捷、微创的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快速原型技术对复杂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患者髁突位置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时需保留髁突的复杂缺损重建术患者50例,其中20例用快速原型技术指导下颌骨重建(快速原型组),30例用传统方法进行下颌骨重建(对照组)。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三维螺旋CT扫描,测量髁突的三维空间位置,并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进行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检查,计算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压痛指数(PI)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采用SPSS11.5软件包,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内手术前、后差异,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所有肿瘤术后无复发,移植骨成活,关系良好。快速原型组外形对称,下颌运动功能正常,髁突位置正常。对照组6例面型不对称,8例CT显示患侧髁突有较明显的移位。快速原型组手术前、后的髁突前距离,内距离,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数值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手术前、后前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组间术前髁突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前距离及上、下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间术后颞下颌关节各项功能指数中,DI及C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原型技术能通过保持髁突三维空间位置,改善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提高下颌骨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6.
颞下颌关节前脱位临床上以急性和习惯性前脱位较常见。颞下颌关节脱位后,应及时复位。目前,治疗方法有口内法、口外法和颌间复位法等。我科自2007年11月以来,应用杠杆原理颌间撬动法复位颞下颌关节脱位病例78例,并利用调查表方式统计患者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上腔造影双侧显示的关节前移位的影像特点。方法:总结1994 ̄1996年间在我院颞下颌关节门诊诊治的颞下颌关节前移位的197例进行双层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造影。结果: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82例,占41.62%,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15例,占58.38%,关节前内移位者74例,占37.56%,关节盘前外移位者8例,占4.07%,单纯性关节前移位者115例,占58.37%。结论:颞下颌关  相似文献   

18.
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改良口外手法复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是口腔科常见急症。近年来,作者采用一种改良口外手法复位对62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患者进行复位,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6年10月-2004年11月,应用改良口外法复位颞下颌关节前脱位62例,其中男性23人,女性39人,年龄17~75岁。62例均为前脱位,其中双侧脱位者47例,单侧脱位者15例,急性脱位者36例,复发性脱位者26例。1.2复位方法复位前嘱患者尽量放松,消除其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请患者端坐在口腔治疗椅上(或普通无靠背座椅,后背及头部紧靠墙壁)。下颌牙合平面的位置应低于术者双臂下垂时肘关节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关节腔扩张后手法复位辅助再定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方法  2 %局麻药 2~ 3ml注入关节上腔 ,手法复位解除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盘 ,复位后即刻戴用再定位垫保持良好的盘 突关系。结果 近期临床观察表明 :①开口度恢复 ,最大开口度从治疗前的 2 5 8mm增大到 46 6mm ;②疼痛症状消失 ,疼痛分值视觉模拟尺从治疗前的 2 6 2下降到 0 43;③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 ,Fricton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 0 337和 0 185下降到 0 0 2 1和 0 0 11。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药物治疗和理疗无效的情况下 ,关节盘复位辅助定位垫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下颌骨不同骨折类型的骨折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 :312例下颌骨骨折经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将下颌骨骨折分型,分析其伴发骨折部位和特点。对下颌骨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术,伴髁突后上移位者配合磨牙区置垫的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下颌骨单发线状骨折164例,多发线状骨折102例,粉碎性骨折46例。合并上颌骨骨折38例,颧骨骨折12例,鼻骨骨折13例,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48例,髁突后移位10例。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单独颏部或髁突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发生外耳道闭锁,2例术后发生颞颌关节强直,3例髁突后移位复位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可为单发、多发及粉碎性,可合并上颌骨、颧骨、鼻骨、外耳道前壁骨折及髁突后移位。颏部、髁突矢状骨折易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者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髁突后移位的比例显著增高。诊治中应注意预防外耳道腔狭窄、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后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