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愈合后应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近端延长的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2年1月应用Ilizarov技术对11例儿童CPT愈合后患者进行胫骨近端骨延长,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8岁5个月(3岁9个月至14岁5个月)。胫骨平均短缩5.6cm(2.0~8.2cm)。8例患者的正、侧位X线片示伴有胫骨近端发育不良。10例患者合并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按照延长指数、愈合指数及骨痂形态评价治疗结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例患儿术后获1年2个月至4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随访,平均延长长度为5.3cm(3.5-8.0cm),平均愈合指数为63。1d/cm(47-77d/cm)。8例伴有胫骨近端发育不良患者延长过程中骨痂再生不良,形成的骨痂形态为侧边形(5例)或中央形(3例),平均愈合指数为67.0d/cm,其余3例骨痂形态为凹陷型,平均愈合指数为52.7d/cm。5例患者发生针道感染。未发生轴向移位、延长段骨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结论CPT愈合后应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延长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其骨痂生长缓慢,愈合指数较大。伴有NF-1和胫骨近端发育不良可能影响其胫骨延长。  相似文献   

2.
肱骨螺旋内固定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肱骨螺旋内固定器对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螺旋内固定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50~85岁。稳定骨折11例,不稳定骨折(移位〉1cm,成角〉45°)5例.夕h展型13例,内收型3例。采用Neer评分系统行患肩功能评估。结果获随访4~36个月,平均23个月。手术时间25-50min,平均35min;术中出血量50-80ml,平均60ml。术后患者疼痛均缓解。最后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前屈120°(80~160°),外展110°(80~150°);后伸45°(30~60°)。肩关节功能优8例,满意6例,不满意2例。无神经、血管损伤;无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固定失效,螺旋内固定器无退钉;术后肱骨头无坏死征象。结论肱骨螺旋内固定器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方法简便,不侵及肩肘关节,创伤小,并芳淀少可使肱骨外科颈骨折稳定固定。  相似文献   

3.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的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6年6月采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62例(68侧)患者资料。肢体短缩4。16cm,平均5.7cm。其中,单纯短缩9侧(短缩4~8cm,平均5.3cm),短缩伴骨不连21侧(短缩4~7cm,平均5.6cm),短缩伴骨缺损38侧(短缩4~16cm,平均7.2cm;骨缺损2~11cm,平均3.8cm),18侧合并感染。分别采用干骺端截骨延长、骨端端加压结合肢体延长和骨节段性转位延长术。结果68侧经1.5~5.0年(平均3.5年)随访,所有骨不连3~7个月内愈合(平均5.0个月),肢体长度恢复,延长区平均骨愈合指数37d/cm,感染病例无复发,外固定器针道感染率7.3%。结论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方法简便,既可修复骨缺损又能恢复肢体长度,并可同时治疗骨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1991年设计并采用病灶扩大切除一期植骨治疗肱骨、胫骨慢性骨髓炎,至2005年1月采用该方法共治疗21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4例;年龄11~52岁,平均35.8岁。其中肱骨3例(左1例,右2例),胫骨18例(左13例,右5例),创伤性慢性骨髓炎20例,血源性慢性骨髓炎1例(左胫骨)。患病时间6个月-4.5年,平均1.4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锁定加压接骨板(10ckingcompressionplate,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采用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l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4~87岁,平均67岁。高能量损伤4例,摔伤1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3~54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中采用的评估措施包括术后颈干角、Neer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肱骨头塌陷、肱骨头坏死或螺钉穿人关节内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临床及影像学愈合。末次随访患者平均Constant评分为(83.2±7.9)分;术后颈干角为(129.1±7.6)。(109°~146°),Neer评分为(92.2±8.4)分(81~100分),平均主动屈曲活动度为(149.5±8.9)。,伸直活动度为(47.3±3.7)。,内旋活动度为(40.7±2.9)°,外旋活动度为(65.8±5.3)°,外展活动度为(135.6±5.9)°;VAS疼痛评分为1分。结论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当有骨质疏松或粉碎骨折合并很大骨缺损时单纯应用LCP并不能提供稳定的固定。在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是一种安全的技术方法,可维持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的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6.
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回顾分析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0年6月~2005年3月,利用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45例50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年龄15~78岁(平均44.8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5例5侧,B3型4例4侧,C1型3例3侧,C2型9例9侧,C3型24例29侧。手法或外固定器协助复位,外固定器静力性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随访8~48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6周。4例4侧出现针道表浅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后好转。最后一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估(Stewan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39例42侧,良6例8侧。腕关节功能按Garland与Werley功能评分标准:优34例37侧,良8例9侧,可3例4侧,优良率为92%。结论 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静力性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置入部位,可以避免桡神经损伤及第二掌骨医源性骨折,减少针道感染及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术后早期行手部功能锻炼;无需辅助性植骨促进骨折愈合,是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注意事项及对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经验。方法1997年1月~2002年2月,收治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4~11岁,平均7.2岁。3例有明显肘外翻畸形。初期诊断Ⅰ度骨折4例,Ⅱ度骨折5例,诊断不明确或漏诊4例。伸肘障碍13例,受限30~70°,屈肘〉90°;疼痛2例;肘外翻1例;X线片示骨折不愈合10例,畸形愈合3例。12例患儿损伤至手术时间为32~81d,平均56d,行切开复位加钢针内固定术;另1例患儿为受伤后6个月就诊,行切开复位加钢针内固定和植骨术。结果13例均获随访3~8年,平均5.4年。无肘内翻或外翻畸形,5例有外髁部轻度突起畸形。肘部屈伸活动度改善40~70°,平均56°(包括术前屈肘受限),前臂旋转活动好。X线片示术后6-8周骨折愈合,基本恢复关节平面;无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无无菌性坏死发生。结论肱骨外髁骨折治疗重点在于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陈旧性骨折。对于陈旧性骨折,尽早手术能有效修复重建肘关节外观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23~85岁,平均57.1±5.8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5例。术后利用Constant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随诊10个月~3.5年,平均2.1±0.8年,4例失访,随访期末均顺利愈合。1例出现肱骨头部分坏死,但不影响功能;3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2例保守治疗缓解;1例出现肩关节撞击征。根据Constant评分为优良率89.2%(25/28)。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岁。原始骨折按AO/ASIF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3型4例,C2型7例,C3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断端复位后以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内固定,辅助使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加压螺钉。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26.5个月。肱骨髁部骨折在术后平均3.8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骨折端移位、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及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参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优6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持骨稳定,可在骨块间提供持续纵向压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骨外固定器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我们用骨外固定器治疗患者106例,采取一些新措施,减少了骨外固定器并发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资料106例中男87例,女19例;年龄8~69岁。胫腓骨骨折7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3例,粉碎性骨折37例,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4例),股骨于中段以远骨折16例(其中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2例,粉碎性骨折6例),肱骨干骨折(距关节8cm以上)6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8例(其中3例感染)。治疗方法在生命体征稳定和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尽早复位骨外固定器固定。方法为:1.不同部位及…  相似文献   

11.
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单纯性骨囊肿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单纯性骨囊肿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3月~2005年6月收治单纯性骨囊肿患儿并获随访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5岁7个月~15岁,平均9岁6个月。肱骨近端18例,股骨近端7例,肱骨干2例,腓骨近端、股骨远端、胫骨远端及跟骨各1例。活动期13例,静止期18例。其中植骨术后复发2例,类固醇注射5次未愈合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9例。患儿均先抽去囊液后,注入从髂后上棘吸取的骨髓,平均注入骨髓40ml(30~70m1)。结果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31例获随访1~5年,平均2.2年。经1次注射后囊腔完全愈合9例,占29.0%;基本愈合7例,占22.6%;部分愈合5例,占16.1%;未愈合8例,占25.8%;无效2例,占6.5%。骨囊肿静止期与活动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岁年龄段与9~15岁年龄段、骨髓增生活跃组与增生明显活跃组、肱骨近端病灶与股骨近端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单纯性骨囊肿安全、有效,但1次注射疗效有限,部分需多次注射;静止期疗效优于活动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固定失效的骨外固定治疗的经验,并对此方法进行评价。临床资料:从1995年7月至2000年6月,共有30例内固定失败患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男22例,男8例,平均年龄35岁。内固定失败主要包括:钢板固定后畸形愈合12例(股骨3例,胫骨6例,肱骨3例)、取钢板后再骨折8例(均为股骨骨折)、骨不连6例(肱骨4例,股骨1例,胫骨1例)、股骨颗粉碎骨折钢板固定后不稳4例。采用的外固定器有:单臂式、全环式、组合式。结果:30例患骨折均愈合良好,但二次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第一次。结论:内固定失败患应采用外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3.
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Ilizarov环型外固定器直接牵张治疗肥大性骨不连患者的病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62岁,平均46.5岁;肱骨中段1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中段3例,胫骨中下1/3交界处6例;患肢畸形成角10°~35°,平均25°,其中2例为双平面畸形,10例为单平面畸形;肢体短缩2~6 cm,平均3.5 cm。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断端尽量不切开,局部不植骨,直接安装预构的Ilizarov外固定器。对局部留存内固定物者,采用微创的方法取出,尽量保护骨断端血供。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矫形延长,断端处每天延长0.25 mm。在恢复肢体长度的同时,矫正成角畸形,对双平面畸形,先矫正冠状面畸形,再矫正矢状面畸形。结果 12例骨不连患者均通过断端直接牵张成骨而获得骨性愈合, 骨断端无需植骨。骨性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成角畸形和肢体不等长全部获得矫正。畸形矫正时间15~35 d,平均24 d。畸形矫正10°~30°,平均23°。患肢延长2.0~5.5 cm,平均3.0 cm。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获得的矫形均未丢失。结论 肥大性骨不连断端间纤维骨痂有活跃的成骨潜能,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肱骨旋转截骨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起,对17例肩胛下肌挛缩型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患者,采用肱骨旋转截骨术进行治疗。并用Mallet评分及Gilbert分级两项评价系统来评价术前、术后的功能。结果术后17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按改良Mallet评分法评分:7~8分3例,9~10分4例,11~14分10例;平均得分从术前的8.5分上升到11.0分。术后按Gilbert分级:1级1例,2级2例,3级4例,4级10例;平均级别由术前的2级上升到术后的4级。结论肱骨旋转截骨术是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单边外固定器在肱骨干下1/3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回顾分析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的效果。方法 1997年10月~2002年10月33例肱骨干下1/3骨折,年龄18~70岁(平均31岁),其中横形骨折3例、斜形骨折1例、螺旋形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20例。15例行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固定,10例行切开复位、外固定器固定,8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固定。9例桡神经损伤者均行桡神经探查。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1~22周,平均14周。术后有2例桡神经损伤,与术前的9例桡神经损伤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恢复功能。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有7例外固定针孔感 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针道清创后好转。结论 单边外固定器结合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在肱骨干下1/3骨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及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镶嵌式外固定支架进行肱骨骨痂延长术治疗上臂短缩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应用体会.[方法]自2000~2005年共收治上臂短缩患者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7岁(19~33岁),所有患者均应用镶嵌式外固定支架进行肱骨骨痂延长术,术中均未进行植骨,术后5 d开始进行延长,延长速度1 mm/d,频率4~6次/d,并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延长段骨痂生长情况,骨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记录肘关节、肩关节活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25~3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发生再骨折,平均延长6.6 cm(5.4~10 cm),延长率:26%(24%~41%),平均愈合指数:36 d/cm.其中1例患者出现桡神经麻痹,经口服弥可保、功能锻炼3个月后好转,随访中未发生血管损伤,3例患者出现Ⅰ度钉道感染,充分引流、口服抗生素后好转.[结论]肱骨骨痂延长术是治疗上臂短缩的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严密安排,术中谨慎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手术并发症及钉道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例肱骨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75岁)均采用骨水泥型柄的非限制性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3~25(12±4.5)个月。3例基本达到骨折前的状况,10例生活基本自理。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微创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Ilizarov外固定架下采用骨延长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结果及功能情况。方法22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感染端进行清创后骨缺损的长度为4.1~12.6(6.72±2.42)cm。其中21例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者,采用局部皮瓣转移覆盖,1例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8cm×5cm),采用腓肠肌皮瓣转移术覆盖创面,22例均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骨延长治疗。结果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7.64±3.84)个月。骨不连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7~19(9.86±3.01)个月,感染均得到控制。10例在延长过程中有局部针道渗液,治疗后愈合。牵引成骨的长度为4.1~12.6(6.72±2.42)cm。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中2例。结论对于胫骨感染性骨不连,使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骨延长治疗临床结果及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胫骨近端闭式针锯截骨和关节镜手术治疗伴有内翻的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7例伴有内翻的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和胫骨近端闭式针锯截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结果]术前Lysholm评分为(43.2±8.5)分,术后1年为(78.5±9.5)分,术后2年(7例)为(91.6±6.4)分。[结论]本手术方法是治疗伴有内翻的膝骨性关节炎的~种有效方法,胫骨近端闭式针锯截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截骨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单孔法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孔法后腹腔镜在肾囊肿去顶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孔法后腹腔镜下完成肾囊肿去顶术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6~67岁,平均42岁。左侧5例,右侧3例。囊肿大小4.6 cm×4.3 cm~7.6 cm×10.2 cm,平均5.6 cm×8.5 cm。结果8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52(45~9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100)ml,平均1.5(1~4)d拔除引流管,平均1.5 (1~3)d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5(3~5)d,8例术后随访1~6个月,经B超和CT或MRI等复查,肾囊肿无复发。结论单孔法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具有微创、创口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安全有效,是治疗肾囊肿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