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50名犯罪青少年家庭环境及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并和正常青少年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不良的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不良个性特性和儿童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塑造不健全人格的主要原因。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和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焦虑、孤独的关系,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调查上海市2个区的11 596名中学生。采用患者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广泛性焦虑量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亲子亲合问卷进行调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推断。【结果】女性、非毕业班、成绩前25%、与父母同住及客观社会地位更高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亲子亲合得分皆高于男性、毕业班、成绩中等或后25%、不与父母同住、客观社会地位较低的青少年(P<0.05)。青少年的亲子亲合、社会支持与各种情绪均呈负相关。亲子亲合是抑郁(OR=0.93,95%CI:0.91~0.94)、孤独(OR=0.94,95%CI:0.94~0.95)、焦虑(OR轻度=0.98,95%CI:0.98~0.99;OR中重度=0.96,95%CI:0.95~0.98)的相关因素,但不同维度的支持与情绪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聋哑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现状及相互关系,为其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吉林、广东省3所聋哑学校15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聋哑青少年精神质(P)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5.99,t=5.47,P<0.01),神经质(N)得分明显低于常模(t=-7.11,t=-3.35,P<0.01),男性内外向(E)得分明显低于常模(t=-4.86,P<0.01),女性内外向(E)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90的9个因子分均值均明显高于国内青年常模(t=4.21~12.74,均P<0.01);SCL-90若干因子与EPQ中P、N分量表呈正相关(r=0.16~0.31,P<0.05,P<0.01),与E分量表呈负相关(r=-0.19~-0.35,P<0.05,P<0.01),N、E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 聋哑青少年精神质倾向较高,情绪稳定,男性较为内向,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且较多地受到人格特征中情绪性、内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探索犯罪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调查275名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将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对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犯罪青少年在4个维度上的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掩饰性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神经质与父母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预防青少年的人格问题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编制青少年暴力犯罪人格问卷。方法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范式,经过五个步骤编制成人格问卷,信度效度检验通过对810名青少年暴力罪犯及1 268名新兵测试进行。结果①因子分析将人格问卷划分为学校行为(SCH)、家庭问题(FAM)、冲动倾向(VIO)、逆反社会(ANT)、法律观念(DQ)、愤怒失控(ANG)、显性敌意(HOS)、社会认知(SOC)8个维度共95个条目;②标准分70是划界分数,项目鉴别力D0.3;③罪犯组人格分量表分数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新兵组(P0.01);④总条目Cronbach'sα系数为0.86,8个维度平均重测信度0.82(P0.05)。结论本研究编制的人格问卷信度、效度良好,可作为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6.
李慧民 《中国校医》2002,16(5):453-454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育和行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不同人群的父母养育方式作了较多的研究 ,已经证实父母养育方式与神经症的发病有关[1,2 ]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对河南省一组青少年进行了测查 ,以期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在河南省某初中和某高中随机抽取在校学生 2 40人 ,年龄 14~ 19岁 ,平均年龄 17岁。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被试对象进行集体测查 ,所采用问卷包括 :①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  相似文献   

7.
611名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艾森克个性测验量表对苏州市611名12~18岁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性别上精神质高分组与和分组均无差异;内外向高分组中女生明显为多(X2=21.73,P<0.005);神经质高分组中性别无差异;在年龄方面精神质、内外向和神经质的高分组与低分组均有显著差异(X2分别为26.61、41.33、22.51、25.07、24.34、30.08,均P<0.005).精神质的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在组织性、道德宗教观、矛盾性、知识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分别为7.75、6.53、5.39、4.06、3.00、2.98,均P<0.01);内外向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在娱乐性、亲密度和情感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t分别为6.35、4.25、4.16,均P<0.01);神经质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在矛盾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情感表达、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分别为7.00、5.40、5.09、5.01、4.70、3.74、3.29,均P<0.01).结论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青少年学校适应障碍三维人格特征与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进行相应的干预提供措施.方法 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gma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就诊的30例门诊适应障碍青少年及30名正常青少年进行人格评定及父母养育方式评定,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的(得分)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适应障碍组在NS1,HA,HA1,HA2,HA3,HA4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在RD2 、RD3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适应障碍组在F2,F3,F4,F5,M3,M5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在F1因子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人格特征中的猎奇性(NS)与M1呈负相关,躲避伤害性(HA)与F1呈负相关,躲避伤害性(HA)与F5,M3,M5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组在NS3,HA,HA1,M5上的得分均低于女生组;在RD,RD1,M5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组(P值均<0.05).结论 适应障碍学生具有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对压力回避性、比较孤僻、缺乏耐力等人格特点;适应瘴碍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合理,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男、女生有不同的三维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少年心理气质人格特征、分类及其与生活习惯及常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高一至高三人群中心理人格气质特征、饮食生活习惯、常见症状及特点,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受访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为58.6%和46.6%,大多数受访者的人格特征处在内外向之间,有7.3%表现为明显内向,人格不稳定的学生占总受访者的41.4%。气质特征中典型的单一气质以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较常见。受访者心理人格气质特征可以分为4类,不同类别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常见症状等方面有差异。结论 青少年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且人格不稳定的学生比例较高,应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不同心理人格气质类别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常见症状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为早期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省某少年管教所的218名16~18岁未成年犯为研究组,随机抽取274名16~18岁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其进行团体施测。结果与高中生组相比,未成年犯的个性具有神经质(N)分和精神质(P)分高,而掩饰性(L)分低的特点;与不同人群相比,内外向倾(E)分没有统一的趋势。结论未成年犯的人格具有偏离正常人群的倾向。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儿童气质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气质是人格的一个方面,为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应用本科室标化的中国儿童气质量表(CPIS)与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西安市一所小学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儿童的气质维度与人格中的维度有相关性。气质维度的趋避性与人格的内外向维有关;气质维度的节律性,趋避性,反应强度及反应阈与人格的神经质维有关;气质维度的趋避性,心境与人格的精神质维有关。结论:提示气质与人格二者可能有共同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男性犯罪青少年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18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211名普通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犯罪青少年的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P<0.001),犯罪青少年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各维度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存在多项相关关系(r=-0.136~-0.417,0.149~0.374),家庭娱乐性对外倾性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亲密度对神经质有负向预测作用,矛盾性、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神经质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矛盾性、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对精神质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0.05或<0.01)。结论 犯罪青少年具有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人格特征,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具有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并探讨压力、人格、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LEQ)、简易大五人格量表(NEO-FF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以及自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问卷,对湖南省4个地区6所中学238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吸烟行为存在性别差异(χ2=152.52,P<0.05)和年级差异(χ2=84.75,P<0.05),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吸烟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吸烟青少年与不吸烟青少年相比,在压力水平、社会支持及人格的开放性维度及宜人性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8.39)、压力(OR=1.02)、社会支持(OR=0.99)、人格的开放性(OR=0.97)、宜人性(OR=0.95)与尽责性(OR=0.96)维度可以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是否吸烟。结论 低社会支持,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得分低、尽则性得分高的男性青少年在压力情境下吸烟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近10年来对住院的心理障碍儿童进行亲子关系方面的对照研究发现:家庭关怀度、教育类型及心理虐待问题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家庭治疗是调整异常亲子关系、治疗儿童心理障碍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未成年犯人格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省某少年管教所16~18岁218名未成年犯为研究组,随机抽取16~18岁高中生274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其实施团体测定。结果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中,精神质特征和神经质特征比较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并且使用积极应对方式较少,而使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多,其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未成年犯的人格具有偏离正常群体的趋势,且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五人格量表对石城县2所中学230名高中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分与全国中学生常模基本一致,高三学生心理健康因子高于高二、高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健康因子与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因子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即要对高中生开展心理辅导,又要加强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全面的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广州某大学148名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男生的生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女生(t=2.52,p<0.05);内外向性与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都有显著正相关(r=0.23**、0.39**、0.56**),神经质性与三者具有显著负相关(r=-0.32**、-0.59**、-0.29**),精神质性只与社会健康有显著负相关(r=-0.26**)。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者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健康的人格特征对个体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亚萍 《健康世界》2013,(12):87-89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孩子就像一个杯子,而父母的爱就如同水,杯中的水不可能是永远蓄满的状态,当亲子间产生距离,或者发生了冲突,杯子里的水就会减少,孩子会产生被孤立的感觉,甚至怀疑:爸爸妈妈还爱我吗?孩子不会主动跑到父母面前确认这些,却有可能通过过激的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负面的注意总比被冷落好。  相似文献   

19.
发展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反映着父母与子女相互作用的态势,亲子关系的质量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社会学认为,亲子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对家庭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处理不当,不仅会引发父母与子女的矛盾,甚至使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偏离社会发展的轨道,而走向堕落、犯罪。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沟通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谨就亲子关系中的沟通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供商榷。1亲子关系与亲子矛盾1.1亲子关系的类型亲子关系是与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夫妻关系等社会关系不同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由于亲子关系具有血缘…  相似文献   

20.
亲子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就是靠以亲子关系为纽带进行代代相传。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是子代依恋和独立于亲代两种倾向冲突和对立的阶段。一部分少年顺利地通过了这个阶段 ,一部分少年出现适应障碍 ,发生了各种让社会、他人不能接受的行为。父母亲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对个体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家庭教育能否顺利的进行 ,也取决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因此 ,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