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刚  杨大强  张端卫  蒋敏 《淮海医药》2010,28(6):478-480
目的探讨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实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术63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3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术手术一次成功,内瘘术后平均启用时间4周,血流量均〉250 ml/min,使用后随访6~12月,除2例因穿刺透析后压迫过紧闭塞及1例因低血压内瘘闭塞而再次手术外,临床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点多,可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2.
1986~1989年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前臂血液透析内瘘29例,取得预期效果,报告于下。一、资料和方法本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27~66岁。29例均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或其分支作造瘘血管,瘘口长5~8mm,均在手术显微镜下侧侧吻合血管。瘘口血流量在每分钟300ml左右。其中1例是因血管腔小、脉管炎及血栓堵塞致内瘘术失败后,再次用显微技术对侧重建内瘘,才获得成功。手术方法:在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静脉桡动脉内痿(AVF)重建术的效果。方法 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伴AVF血栓形成的患者。首次建立AVF全部采用的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使用时间6~48个月。再次手术采用患肢前臂近心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重建AVF。结果 12例手术全部一次性成功,随访6~48个月。内瘘使用良好。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重建手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49例患者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49例尿毒症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均为在前臂行桡动脉-头静端端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46例,成功率94%,2例术后再次手术探查,重新吻合成功,均能保证血液透析的血流量,1例因动脉硬化严重失败。结论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具有手术简便、成功率高、便于长期穿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维持长期血透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2例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分别行前臂部和鼻烟窝部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内瘘手术均一期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通畅,流量大,可以长期使用,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适当的部位,应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可以取得内瘘手术的成功,能够满足维持长期血液透析要求。  相似文献   

6.
苏铁柱  白惠  幺文博  刘志刚 《河北医药》2012,34(7):1000-1001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行动静脉内瘘透析插管所致并发症,正确选择早期手术方式,杜绝动静脉内瘘的发生.方法 本组135例,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手术方法: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或断端吻;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使用钛伦钉.结果 70例患者选择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后发生局部血肿4例,经局部换药理疗1~2 d后自然消退,术后6个月出现头静脉血流动力不足15例,7个月后造瘘处堵塞10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端侧吻合,术后通畅均良好; 40例患者直接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10例患者因正中静脉缺如行肱动脉-贵要静脉吻合;15例患者在动静脉瘘中使用钛伦钉,有血流动力不足现象6例,出现造瘘堵塞2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目前无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吻合病例.结论 手术前行双上肢动静脉彩超,结合彩超选择血管管壁光滑,血管直径>0.2~0.3 cm的血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与总结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术的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127例血液透析患者行自体动静内瘘术,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出血、术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95.3%,术后出血2例,术后血栓形成3例,2例因血管条件差手术失败。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术式,术前充分评估血管条件、良好的定位、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鼻烟窝处头静脉与桡动脉的端侧吻合术,为212例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慢性透析患者的维持性血管通路。结果 212例均一次成功,187例使用良好,血流量200~300ml,内瘘使用1月~1年25例、1~3年80例,4年以上102例,超过7年5例。并发症:出血5例,血栓形成10例,假性动脉瘤5例,肿胀手综合征1例,无感染、窃血综合征发生。结论在鼻烟窝处以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应用于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端侧吻合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忠  夏小飞  夏权  何培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343-2344
目的:探讨同侧前臂血管移植桡动脉修复后尺动脉贵要静脉吻合内瘘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血管移植修复桡动脉后1个月,行同侧尺动脉贵要静脉吻合内瘘术,术中试验性阻断尺动脉15分钟,手末梢循环正常,多普勒超声示鼻咽窝处动脉搏动良好.结果:术后手末梢循环正常,内瘘穿刺血流量200 ml/min以上,随访8~38个月,无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结论:血管移植桡动脉修复后,同侧尺动脉贵要静脉吻合内瘘术,能满足血液透析的需要,同时对手部血液供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静脉内瘘术前、术后及其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内科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8例临床资料,使用超声筛选适合造瘘术的前臂血管,术后超声监测随访AVF血流量及内漏狭窄、血栓等并发症。结果头静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3mm、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5mm适合造瘘血管,血流量在430ml/min左右,即能满足血透要求,又能降低内瘘并发症。本组并发症是桡动脉细小斑块14例,内瘘血栓7例,内瘘口狭窄6例,瘘旁形成血肿2例,头静脉瘤样扩张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的选择、吻合部位的确定、术后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监测分析以及内瘘合并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取栓导管扩张下血液净化用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总结东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2例诊断明确的尿毒症患者因需要长期透析以及血管条件差而行动脉取栓导管辅助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手术选择患者的非主力手,分别游离头静脉和桡动脉,结扎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远端向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近端分别插入动脉取栓导管并用2ml注射器向导管内注入适量肝素生理盐水,充起球囊,根据需要持续均匀的扩张头静脉和桡动脉的狭窄段,再以7-0的血管逢线端侧吻合血管。结果术后即时、1h、2h、3h、术后连续7 d均能听到血管杂音以及扪及到血管震颤平均随访8个月手术的成功率为95.5%以上。已有20例患者内瘘成熟并已使用,内瘘的血流量大于200ml/min,完全能满足各种血液净化治疗。结论动脉取栓导管辅助下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高,可以纠正血管条件差伴有部分狭窄的患者,内瘘成熟快,血流量大,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张毅 《首都医药》2010,(24):8-9
目的探讨降落伞吻合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对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降落伞吻合技术实施标准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即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降落伞式血管吻合时间平均15min,吻合成功率100%,血管相关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降落伞吻合技术作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血管缝合的方法之一,具有降低操作难度、省时、减少并发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经验。方法;收集我院36例患,鼻咽窝内瘘术7例、腕部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29例。结果:手术均—期成功,无并发症出现,术后内瘘使用良好。结论:严格遵守血管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鼻咽窝内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胡英  查艳  周力 《贵州医药》2013,37(1):53-54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充分透析的关键。血管通路中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长期维持血液透析不可缺少的血管途径,应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是目前最常用及首选的方法。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各家报道不一。本文就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肢3种不同手术部位和吻合方法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为3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根据手术部位和血管吻合方法不同分为3组:腕部标准内瘘215例(A组),肘部端侧吻合内瘘组54例(B组),肘部侧侧吻合内瘘组53例(C组)。比较术后2周和4周内瘘血流量、术后至开始应用时间、1、2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术后2周和4周内瘘血流量低于其他两组,术后至开始应用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3组的1、2年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B组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肘部侧侧吻合内瘘具有和腕部标准内瘘一样并发症少的优点,又具有肘部端侧吻合内瘘成熟快、血流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运用球囊辅助下桡动静脉内瘘术中静脉损伤对有效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应用Fogarty球囊对大隐静脉给予不同直径进行扩张作为预试验,随后进行肉眼、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其管壁结构的变化。使用Fogarty球囊扩张头静脉后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术中取得扩张后的静脉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合临床随访内瘘使用情况分析结果。结果在直径为2倍的球囊扩张作用下,大隐静脉内膜基本完整。在直径为3倍的球囊扩张作用下,血管内膜大部分脱失。实验组55例患者术后静脉血管标本内膜、中膜、外膜未见明显异常,4例标本出现部分内膜、中膜掀起;1例出现大块内膜及中层平滑肌撕脱。结论采用直径为血管直径2倍的Fogarty球囊扩张静脉,血管壁基本保持完整,用于扩张小口径头静脉和桡动脉行端端吻合,可得到有效的血液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17.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方式,随着血液透析技术不断的提高与普及,以及尿毒症患者生存年限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建立面临更多的复杂情况诸如高龄、糖尿病、多次手术耗竭、头静脉直径过小等因素已成为日渐增多的现实问题。贵要静脉直桥式转位与腕部桡动脉行内瘘术常作为其中一种替代通路,但部分患者由于前臂动脉发育不良或因多次手术毁损而难以实施,为此我们尝试前臂贵要静脉“U”形转位与肘部动脉(肱动脉末段或桡动脉、尺动脉起始段)吻合建立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现回顾我科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期间行前臂贵要静脉“U”形转位动静脉内瘘术患者8例的术前术后情况并观察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长期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一条血流量充足、易于穿刺、管理、最为安全、最为经济、且维持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方法在局麻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9例,其中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15例,鼻咽窝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3例,肘窝部头静脉-肱动脉端侧吻合术1例。其中1例鼻咽窝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患者因血管条件差,血流量不足,术后3个月改行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 19例随访2个月至1年10个月,无瘘闭、栓塞情况,均已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长期行血液透析的一条血流量充足、易于穿刺、管理、最为安全、最为经济、且维持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自体动静脉内瘘目前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一个理想的能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作内瘘用于血液透析,其长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是最理想的选择犤1犦。目前主要采用无损伤线缝合及用钛制轮钉吻合,前者遇到血管较细时缝合困难,常常缝合后血流不畅,应用手术显微镜缝合技术要求高。后者钛轮钉口径常用为2.5mm(直径2.0mm透析时血液量偏少),但血管过细使内膜外翻很困难,手术不易成功。因动脉硬化及长期慢性疾病,使头静脉较细,且扩张性差,动静脉内瘘手术难度增大。从1992年起我院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技术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造瘘(AVF)术前血管评估以及术后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Voluson 730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612 MHz),对拟行动静脉造瘘的45例患者进行术前血管评估及术后随访,总结超声技术的应用价值,探讨如何完善动静脉造瘘术前血管评价。结果本组45例拟行AVF术患者,9例放弃桡动脉-头静脉造瘘,其中桡动脉不同程度钙化2例;头静脉内径过细(<1.5 mm)1例;头静脉分支较多且(或)内径<2.0 mm 3例;头静脉内壁增厚、毛糙3例。术后观察,36例行AVF术患者,4例出现头静脉血栓,1例出现前臂水肿,其余31例动静脉瘘未见异常。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技术对血管的评价为临床动静脉造瘘术提供了完善的直观的信息,可以提高动静脉造瘘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