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淤血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采取患者自身对照方法,注射2次/d,早晚选择不同注射部位、不同注射方法,连续3~7d,每次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淤血情况。结果通过比较,运用改良方法注射后疼痛程度、淤血肿胀范围明显低于传统注射方法,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恰当的操作和规律轮换间隔注射等是避免皮下出血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注射重组人促红素的减痛效果.方法 按数字随机法随机抽取2016年5月份41名患者,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对照组(三角肌组),肘关节伸外侧无痛感区域皮下注射为观察组(肘关节组),同一工作人员执行注射重组人促红素,在同一患者每日注射不同的部位,即肘关节伸外侧区域与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交替进行,每次注射完毕都让患者在脸谱表情+评分的疼痛评估图上指出其感觉程度,并分别记录同一患者不同方法注射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操作方便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肘关节组的患者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护士操作方便程度均优于三角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经肘关节伸侧无痛感区域注射刺激性较强的重组人促红素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便护士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干扰素的效果及舒适度。方法 3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对照组采用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试验组采用腹部皮下注射,比较2组出现疼痛、硬结、皮下出血、舒适度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注射后皮下硬结、皮下出血、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皮下注射可作为泌尿外科肾癌术后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轮换注射部位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找出有效的轮换注射部位的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过敏性紫癜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儿3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时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各注射150例次,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发生例数及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率及出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01)。结论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不同部位注射欣母沛消化道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行剖宫产术的患者42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均给予欣母沛注射治疗,按注射部位的不同将采取宫体注射欣母沛的2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取三角肌注射欣母沛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产后出血情况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其护理方法.结果 观察组产后2h、24 h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2%(23/2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45/2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剖宫产术中采取不同部位注射欣母沛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相当,但子宫体注射欣母沛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少,可优先选择经子宫体注射欣母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臀部不同部位肌内注射疼痛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肌内注射患者100例,将同体左侧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两个部位作为肌内注射部位,份2d进行肌内注射,每天采用不同肌内注射部位,比较2d疼痛发生情况。结果选择臀中肌及臀小肌为肌内注射的疼痛程度与选择臀大肌为肌内注射的疼痛程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短期肌内注射的患者,选择臀中肌及臀小肌为注射部位,可以减轻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改良低分子肝索皮下注射方法与患者接受度、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需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改良注射组和常规注射组,各40例.改良组采用注射部位轮换及提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对比观察患者自评接受度及注射部位皮下出血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良组及常规组患者自评接受度分别为:很满意10、1人,满意26、18人,不满意4、21人;满意率分别为90%、4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皮下出血5人,平均出血面积(0.016±0.022)cm^2,皮下出血率为12.5%;常规组皮下出血31人,平均出血面积(0.025±0.034)cm^2,皮下出血率为7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明显增加患者接受度并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68例,其中常规注射26例,改良注射42例.传统组采用上臂三角肌外缘或前臂外侧注射,改良组采用腹壁部位轮换的垂直皱褶注射法,观察分析患者主观感受及皮下出血面积,并与传统注射法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患者主观感受较为舒适,皮下出血率7.1%,无皮下出血直径大于2 cm;常规组皮下出血率46.2%,皮下出血直径大于2cm有10例,两组皮下出血率、大面积(出血范围直径大于2 cm)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注射舒适度较佳.  相似文献   

9.
刘燕春  杜蕊 《家庭医药》2016,(12):101-10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63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注射,观察组应用改良方法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9.23%,重度出血率是8.33%;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17.69%,重度出血率是26.09%,观察组局部出血率与重度出血率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改良注射方法相比于常规注射方法疗效更为显著,患者局部出血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葛琪  陈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318-319
目的探讨并总结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注射低分子肝素的84例不孕不育患者,对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注射的方法不正确,注射部位及间隔不当,按压力度及时间差异是引起皮下出血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结论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注意注射的间距,按压的时间和力度,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于减少皮下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忆珍  孟桂萍 《安徽医药》2014,(11):2215-2216
目的:寻找适合消瘦患者的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的方法,探讨注射后局部压迫时间对消瘦患者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以体重指数〈18.5 kg·m-2标准选取该科注射依诺肝素钠的消瘦患者50例,同一患者在每天的两次注射时分别采用同样的注射方法和两种不同的按压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注射后按压10 min,对照组注射后按压3 min,对注射后12 h的皮下出血情况作出记录与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找出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在该实验中,试验组发生皮下出血6例,对照组发生皮下出血15例,二者经字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统一的标准方法注射依诺肝素钠后按压时间大于10 min可有效降低消瘦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在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关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很多,本文对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的过程中的进针方法、按压方法、注射手法、注射的体位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琪  杜蕊 《家庭医药》2016,(9):61-62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到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7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三组各有25例患者,甲组注射后按压3min,乙组注射后按压5min,丙组注射后按压10min,对比三组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甲组25例患者的出血例数与皮下出血点要明显大于乙组、丙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乙组与丙组患者的出血例数与皮下出血点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5min以上能够有效降低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率,缩小皮下出血点大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冬梅  杜蕊 《家庭医药》2016,(9):132-133
目的:观察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结果,为优化注射方法提供就。方法:随机挑选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需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9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2例上半年治疗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注射方法;下半年治疗的56例患者为实验组,采取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比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对比对照组要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56例患者的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健康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00例,均连续应用低发子肝素7d。每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日2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100例,对照组传统方法皮下注射,改进组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3min,注射过程及注射后保持皱褶3min。结果:2种不同注射方法所致皮下出血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皮下注射法可以显著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的方法。方法将6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皮下注射。观察并计算每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程度。结果试验组皮下出血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局部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减轻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经局部按压与否对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47例冠心病行皮下注射LMWH的患者,用自身对照法,即右腹部注射后局部压迫3-5min,左腹部注射后局部不压迫。观察皮下注射后1、3、7d局部皮下出血的例、性质及面积。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例、性质、面积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局部不按压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皮下出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Z”型注射法在先兆流产患者肌肉注射黄体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妇科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用5 mL注射器搭配7号针头于臀大肌注射黄体酮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注射法,观察组采取“Z”型注射法。比较两组患者注射时疼痛程度以及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包括药液外渗、红肿、硬结、瘙痒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注射时文字描述评定法(VDS)评分、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注射部位药液外渗、红肿、皮下硬结、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Z”型注射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注射部位疼痛感,减少药液外渗等不良反应风险,保证注射剂量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急性脑梗死治疗相关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病情、简单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皮下淤血、观察患者牙龈是否出血,记录患者皮下点状出血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发生一过性血尿。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血并发症(穿刺部位皮下淤血、轻微牙龈出血、皮下点状出血、一过性血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出血并发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区准珠 《北方药学》2021,18(6):96-97
目的:探析不重复部位注射阿扎胞苷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减轻给药部位疼痛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60例以阿扎胞苷注射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以药物注射部位差异分为参照组(30例,常规上臂注射治疗)和研究组(30例、不重复部位注射治疗),收集分析两组患者的注射部位疼痛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注射前和首次注射后注射部位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治疗持续开展,研究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显著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参照组80%(P<0.05).结论:对阿扎胞苷注射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以不重复部位注射治疗,可有效减轻给药部位疼痛,提高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