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13.39%,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同期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重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掌握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对其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认识老年脑心综合征(BH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BHS的防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老年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BHS的93.75%发生在12h~3d内,且易发生于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及意识障碍的患者。BHS病死率为12.5%。结论对老年性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及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强调对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26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中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21.19%(57/269),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同期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脑兼治,提高脑卒中的抢救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毅滨 《中国医药》2007,2(6):335-336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心综合征发病率高,为41.38%。以脑出血最常见,达23.95%;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多见。结论 掌握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对其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等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1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CS发生率为55.0%(104/189),其中84,6%(88/104)发生在72 h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80.2%(65/81),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P<0.01),合并CCS的脑卒中死亡率为26.9%,高于未合并CCS的脑卒中(P<0.01).结论 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有关,合并CCS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任亦频  李玫 《贵州医药》2008,32(8):697-698
急性脑卒中易引起继发性心脏损害,表现为心脏功能的紊乱及心电活动的改变,在临床上称为脑心综合征.我们观察了1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ECG)及心肌酶谱的变化,以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患者的ECG及心肌酶学的变化、卒中的类型及病变部位与CCS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卒中时CCS的发生率为45.7%;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CSS的发生率最高48.9%,其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为44.9%,脑梗死CCS的发生率为28.7%,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时CCS的发生率与脑梗死时CCS的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疾病发生的部位越近大脑中线,CCS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急性脑卒中的类型、发病的部位密切相关;早诊治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赵虹  侯玉华  黄华 《医药世界》2009,11(6):206-20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方法:62例脑心综合征及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卒中部位、心电图、血脂、血糖、尿酸及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组心电图异常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发生率为49%,2h内发生者14.52%,7d内占85.48%,病死率为32.26%。脑心综合征组血糖、血脂、尿酸及C-反应蛋白增高明显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肌梗死,控制干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类型对心脏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关联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40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脑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组(87例)和出血性脑卒中组(53例)。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与脑卒中类型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缺血性心电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房颤的出现率缺血性脑卒中比出血性脑卒中高,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出血性脑卒中比缺血性脑卒中高,异位搏动的出现率二者相差不大,两组之间窦性心律不齐、异位搏动、房颤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比缺血性脑卒中更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性改变,说明出血性卒中对心脏的影响比缺血性要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脑心综合征对急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大,早期应密切观察心脏情况,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及时复查心电图,检测心肌酶,同时注意支持治疗,以免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脑兼治,避免或慎用加重心脏负担的药物,一旦发现心脏损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缓解或消除脑心综合征的发展,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抢救存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李可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757-1760
目的:系统评价并比较各种单复方水蛭制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各种单复方水蛭制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比较相关数据。结果:25项研究被分别纳入7种药物的系统评价,Jadad评分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纳入研究共涉及疏血通注射液、通心络胶囊、单味水蛭制剂、脑心通胶囊、血栓心脉宁胶囊等7种单复方水蛭制剂,上述水蛭制剂相关研究分别采用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中的1项或几项指标进行了疗效比较。结论:系统评价的证据显示,对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疏血通注射液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治疗作用。要进一步验证单复方水蛭制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型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联合基础用药的研究方法,以0.9%NaCl注射液为安慰剂,依达拉奉注射液为试验药,每次20 mL/支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一日2次,疗程为14 d。结果:本研究共入组病例238例,其中试验组119例,安慰剂组119例。试验组患者,接受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以后,自治疗第7天起,神经功能评分即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间差异显著增加。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型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黄敏  陈科宇  杨雪梅 《天津医药》2020,48(9):862-865
摘要:目的 探讨颈-脑动脉僵硬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6例患者,根据出院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53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73例)。应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定患者的颈-脑动脉脉搏波速度(ccPWV),对比2组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及脑卒中类型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cPWV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危险因素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ccPWV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ccPWV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最佳临界值为6.79 m/s,敏感度为83.84%,特异度为76.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NIHSS评分≥6分(OR=6.588,95%CI:2.197~15.342)、ccPWV≥6.79 m/s(OR=2.638,95%CI:1.367~5.647)、高血压(OR=2.146,95%CI:1.079~3.254)、糖尿病(OR=2.014,95%CI:1.403~5.341)、冠心病(OR=5.349,95%CI:3.246~18.298)及年龄≥70岁(OR=2.341,95%CI:1.579~6.241)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cPWV≥6.79 m/s可能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两组均进行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案,并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淑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3508-350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的预后与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的空腹血糖水平将急性脑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的157例患者分为3组,空腹血糖分别为7.8~11.0 mmol/L组,11.1~16.7 mmol/L组,≥16.8 mmol/L组,都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观察空腹血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以脑梗死多见.入院时空腹血糖<16.8 mmol/L者,病情多较轻,血糖≥16.8 mmol/L者,重症者多,预后差.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及预后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高低有关.若空腹血糖≥16.8 mmol/L者,提示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所以,控制好血糖是预防和治疗其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陈宁  汪皖君 《天津医药》2002,30(2):86-8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发病入院时体温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回顾性研究,按急性脑梗死24小时内住院时体温将病人分为3组,即:低体温组(A组)、常温组(B组)、高体温组(C组)。评估入院体温与住院期内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是7.27%、20.97%和25.42%,A组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时体温是重要的临床预测预后因素,并可被调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碳酸(氢)盐透析液较醋酸盐透析液的优越性,介绍了碳酸盐透析液的处方、制法、注解、将该处方与常规醋酸盐透析液处方作了比较,主要差异是透析液中的缓冲对由醋酸盐改为碳酸盐,从而可避免由于醋酸盐在体内积蓄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临床应用后表明碳酸盐透析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Three guidelines have been selected for this review: The Six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NC VI), the 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WHO/ISH) and th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report of the third working party of the 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 (BHS). The guidelines are generally in accordance on the principles of drug prescribing. There is, however, a serious divergence of opinion between JNC VI and BHS, and WHO/ISH on the levels of blood pressure chosen for defining hypertension and the level to which blood pressure should be reduced. In defining hypertension using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ABPM), JNC VI and BHS recommendations fo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re 10-15 mmHg higher than WHO/ISH. There is even greater divergence of opinion between the guidelines on the recommended goals of treatment. Using conventional measurement WHO/ISH recommends lower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ith treatment by 10-20/5-10 mmHg more than JNC VI and BHS depending on whether 'normal' or 'optimal' pressures are to be achieved. Using average daytime ABPM pressure, WHO/ISH recommends lowering the average daytime blood pressure with treatment by 10-30/5-10 mmHg more than JNC VI and BHS depending on whether 'normal' or 'optimal' blood pressures are chosen. These differing recommendations between JNC VI and BHS, and WHO/ISH cannot be reconciled and they are of such magnitude as to carry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not least among which is that acceptance of the WHO/ISH levels of 'normality' for blood pressure would result in some 45% of the population of all ages and nearly 60% of elderly people being classified as 'hypertensiv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rt-PA)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作为静脉溶栓组,使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的作为动脉溶栓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以及组间安全性差异等。结果:静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动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14d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评分具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再通率、预后良好率均较高,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ICH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均有良好预后效果及再通率,临床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似,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