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8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根治7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12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4例。病理:CD117阳性19例(82.6%),CD34阳性21例(91.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认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任旭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60-26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35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远端胃大部切除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1例,胃楔形切除16例。肿瘤平均直径5.3cm,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2.9%)。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32例(91.4%),CD34阳性23例(65.7%),SMA阳性12例(34.3%)。术后复发3例,远处转移3例。术后5年生存率71.2%。结论胃间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天松  伍冀湘 《中国医药》2009,4(10):776-77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中,位于胃14例,小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肠系膜和肝脏各1例。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所有切除标本的切缘经病理检查均为阴性,其中良性间质瘤3例,交界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3例;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4例,细胞呈上皮样或菱形。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8例获3~22个月随访,1年内复发5例,死于本病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1999年12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4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其中50岁以上32例。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17例,腹痛和腹部不适13例,腹部肿块8例,体检发现6例。完全切除38例;肿瘤无法完整切除6例。肿瘤部位:胃21例,小肠11例,直肠6例,十二指肠3例,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10cm7例,5~10cm9例,<5cm28例。核分裂≤5/5OHPF16例,>5/5OHPF28例。肿瘤性质恶性14例,潜在恶性13例,良性17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44例(100%),CD34阳性31例(70.5%),vi-mentin阳性40例(90.9%),Desmin无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50岁以上人群好发,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好发于胃和小肠。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数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sCD34、CD117及vimentin的阳性率较高,而Desmin多无表达。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首选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9年外科治疗的32例G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术式为胃癌根治术11例,胃大部切除15例,胃局部切除6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9例(59.3%),CD34阳性22例(68.7%),SMA阳性14例(43.7%),S-100阳性3例(9.3%)。结论:GST的诊断比较困难,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S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96.4%(27/28),CD34阳性率85.7%(24/28),病理诊断GIST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10例。2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7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排便困难、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等。②病理特征:瘤体直径为0.6~22.0cm,由黏膜下向黏膜或浆膜外侵袭,肿瘤常有溃疡、出血及坏死等情况;镜下主要表现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7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21例,交界性8例,恶性44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0.7%,CD34(+)85.0%,SMA(+)20.1%,S-100(+)20.7%。③诊断方法:术前行胃镜发现肿块者41例,行肠镜发现肿块者7例,腹部CT发现肿块者24例,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肿块者1例。④治疗方法:2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9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2例行病变小肠段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Dixon术,2例行旷置术,2例未行手术,服用格列卫至随访结束。⑤随访结果:对73例患者随访8~48个月,其中良性、交界性患者未见复发,2例获疾病稳定,3例胃恶性间质瘤于术后12~22个月死于肝脏转移,2例结肠恶性间质瘤、1例直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典型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手段主要为胃镜、肠镜、CT及超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体积或范围过大而无法采用手术治疗者,可考虑口服格列卫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经胃镜、胃肠钡餐、CT及B超等检查发现;19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7例,交界性3例,恶性9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5例;恶性胃间质瘤术后易复发转移,疗效欠佳。结论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术前联合检查可提高阳性诊断率,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采取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特点。方法 连续16年间收集32例资料完整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相对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及空、回肠,少见于结肠和食管,术前较难确诊;诊断多依靠免疫组化,其表型为肌源性及神经源性双向分化,CD117阳性,CD34多数阳性;良恶性判断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相计数;间质瘤微血管密度(MVD)增高及CT肿瘤强化明显,可提示其恶性程度高。结论 结合影像学、内镜和组织学检查术前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是可能的;术前准确显示肿瘤部位、大小与比邻关系及其良、恶性,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彻底切除有很重要的作用;术后随访是间质瘤复发早发现早治疗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10.
陶辉  杨文奇  韩文秀 《安徽医药》2007,11(2):156-15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阳性31例,CD34阳性29例,提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加免疫组化诊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安徽安庆市宜城医院2002年4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胃肠道,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5例为良性,8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9例,占69.2%,CD117阳性11例,占84.6%,复发2例,再切除1例。结论对于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GIST的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3月到2008年8月间2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19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性19例,CD34阳性16例。结论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唯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随访18例病人,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RI诊断价值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CD34及CD117)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结果:发病部位胃14例,空肠4例,回肠3例,食管及结肠各1例,肠系膜3例,腹膜后1例.良性10例,恶性17例.MRI表现中17例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19例信号不均匀伴有坏死、出血,1例呈以稍长T1稍短T2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理:18例为梭形细胞型,7例为上皮细胞型,2例为混合型;16例为外生性生长.结论: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5年8月-2005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胃GIST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区7例,胃体9例,胃窦3例。肿瘤最小2cm,最大25cm,中位大小6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行胃楔形切除1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例。查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7例。术后随诊5例复发转移。结论:胃GIST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有无外侵及淋巴结转移决定手术范围,切除在于完全而不在于大范围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4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均行手术治疗,除1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检查43例中,低度恶性16例,恶性27例;CD117阳性40例(93%),CD34阳性37例(86%)。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患者,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2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肠切除吻合术2例。病理检查结果恶性3例,良性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 6例全部阳性,CD34 4例阳性.结论 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年龄及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9年来住院病人资料,分析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9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治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男女发病比例为1.5∶1.发病年龄范围为21 ~ 86岁,60岁以上患者比例最高.所有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于胃(55.6%)和小肠(27.8%).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主要为呕血、黑便或便血,腹痛、腹胀等.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是困难的,其正确诊断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确定,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94.05%(79/84),CD34阳性率92.86%(78/84),两者同时为阳性者78例(92.86%).本病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病变为唯一有效的方法,格列卫对不能手术者或对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须依赖大体标本或免疫组化病理结果,CD117和CD34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