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目的探究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患者,共16足,所有患者均进行软组织松懈术,术后均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对残余畸形进行纠正.比较患足治疗前后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改良Ashwort量表(MAS)评分.结果患足治疗后18个月的形态学评分、功能学评分、影像学评分以及总分分别为(2.4±0.6)、(3.6±1.0)、(1.3±0.2)和(7.2±0.7)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8±1.7)、(19.2±4.2)、(6.9±1.8)和(32.4±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治疗后的MAS评分为(1.39±0.24)分,低于治疗前的(2.72±0.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技术对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足的肌张力,促使患者的足部形态和步态恢复正常,因此在临床中可以将Ilizarov技术推广到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 1992年 1月~ 1998年 5月 ,应用伊氏外固定架 (Ilizarov′s架 )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 7例 ,复发性马蹄内翻足 16例。随访观察表明 ,对于畸形明显和多次手术后复发及伴有足小畸形的患儿 ,使用伊氏外固定架矫形是较好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 2 3例 ,男 15例 ,女 8例。年龄 2 5~ 3岁 4例 ,4~ 6岁 8例 ,10~ 14岁 11例。左足 12例 ,右足10例 ,双足内翻畸形 1例 (共 2 4个足 )。 2 3例中患足均有不同程度短缩 (0 5~ 1 5cm) ,其中多次石膏矫正无明显改善的僵硬性马蹄内翻足 7例 ;已一次软组织…  相似文献   

3.
宋相建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6):59-59,61
目的分析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短缩、骨不连及马蹄内翻足畸形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1991年~2004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短缩48例,骨不连41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32例。结果肢体延长病例均达预期延长长度,延长2.0~14.5cm,平均7cm。骨不连病例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8个月,平均4.5个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获矫正。121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针道感染29例,肌肉关节挛缩14例,轴向偏移7例,再骨折2例。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短缩、骨不连及马蹄内翻足畸形等疗效满意可靠,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只要通过术前周密设计,严格按原则操作,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可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11月根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应用改良的外固定矫形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11例14足。本组5例同期实施足跗骨的有限截骨术;6例实施跖腱膜松解术;2例实施足部肌腱转移的肌力平衡术:所有病例均实施跟腱延长术。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安装具有三维矫形功能的踝足关节矫形器。术后7 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伸杆,逐渐矫正足内翻、内收和下垂畸形并适当过牵,使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畸形足均获得满意的矫正和足底持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矫治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并能早期活动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效果,减少其并发症和复发率。方法采用跟腱延长、内后侧联合松解、胫前肌外移、跖腱膜松解的综合手术方法治疗11个月~12岁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20例(186足),按Garceau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98例(146足)获随访,平均随访1~5年,优80例(125足),良10例(16足),可6例(3足),差2例(2足),优良率92%。结论跟腱延长、内后侧联合松解、胫前肌外移、跖腱膜松解的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段,可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杜逸飞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684-1685
马蹄内翻足是运动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1],发病率在活产儿中约为1/1 000,其病因可以是原发的,也可继发于先天肌肉骨骼畸形、神经肌肉疾病、先天性因素、创伤、感染,包括骨髓炎和烧伤等[2]。马蹄内翻足的病理改变特点由四部分组成:高弓(cavus)、前足内收(forefoot adductu)、后足内翻(hindfoot varus)和后足马蹄(hindfoot equinus)[3]。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是矫形外科的一项难题[2]。本文针对Ilizarov(伊利扎罗夫)技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儿童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的护理方法及技巧。方法针对15例17足重度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治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术后皮肤水疱、针道感染、肌肉挛缩、关节僵硬、骨端延迟愈合、营养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平均随访2年,15例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延长端骨痂生长良好,15例均达到骨性愈合,畸形矫正。延长过程中未出现畸形复发及延长长度回缩。结论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掌握正确的延长方法,是畸形手术矫治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洪嘉志  庄志强  黄庆生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36-1137,1139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99例。依据Dimeglio法分型和Pirani评分判定疗效。9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6个月。结果 99例患者(115足)中91例105足(95%)畸形矫正满意。结论应用改良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onseti方法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7例52足.男26例38足,女11例14足;年龄12天~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6~33个月),37例52足中35例49足(94.2%)畸形获得满意矫正,2例3足因不按要求穿戴支具,随访时发现畸形部分复发.结论:Ponseti方法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瘫、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的探讨,对足部畸形的病因、病理、诊断及康复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38例脑瘫合并隐性脊柱裂病人所致46足部畸形,马蹄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外翻足及高弓足畸形,均进行了术前康复、足部畸形矫正手术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结果结合足部畸形的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评定,优25足,良15足,差6足,优良率87%。所以术前康复+手术治疗+术后康复训炼是脑瘫、隐性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康复的3大要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采用Ponseti方法早期保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及应用双踝角(FBM)测量对治疗前后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4-04~2007-07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63例,58例为单纯性马蹄内翻足,5例伴发多关节挛缩畸形;男46例,女17例;单侧44例,双侧19例,共82足;年龄7d至6个月。治疗前测量正常足印44足,FBM角平均86.7°,马蹄内翻足患者足印82足,Ⅰ类24足FBM角平均73.5°;Ⅱ类42足FBM角平均65.7°;Ⅲ类16足FBM角平均54.9°。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期12.7个月,最长26个月。58例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外观畸形纠正,关节功能良好,测量FBM角平均85.1°;5例多关节挛缩马蹄足残留少量内收畸形,测量FBM角平均75.3°,需再行软组织松解术。结论Ponseti方法保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双踝角测量对于婴幼儿马蹄内翻足治疗前后的评估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实际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潘塞缇法(Ponseti)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效果.方法 本组40例(年龄7d~6个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均采用Ponseti法,包括手法矫正结合石膏固定以及拆除石膏后穿戴支具,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平均随访24个月,最长6年.40例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外观畸形纠正,优良率100%.结论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费用低廉,创伤小,恢复快,近期及远期效果均满意,方法简单,容易推广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痉挛性马蹄足进行分型手术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法。方法1985年3月-1996年3月期间,采用电话询问,信涵及门诊复查等方式,对68例痉挛性马蹄足手术后的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5年,效果满意。结果 按评定标准,优35例,占51.4%,良24例,占35.3%,中6例,占9%,差3例,占4.3%,总优良率达86.7%。结论按分型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临床上可推广应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余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46-2748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急性重度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31例急性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收治时间、是否进行血液灌流分为非灌流组16例和灌流组15例,非灌流组为百草枯中毒常规急救治疗,灌流组为百草枯中毒常规急救治疗基础上应用血液灌流进行抢救处理.结果:灌流组总有效率(53.3%)显著高于非灌流组(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07,P<0.05).灌流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多器官衰竭(MOF)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灌流组;死亡病例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非灌流组.灌流组治疗12h后ALT、AST、CK、CKMB、LDH显著低于于非灌流组;氧分压显著高于非灌流组;无栓塞、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血液灌流可降低百草枯对急性重度中毒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田丹  赵普 《中国医药科学》2012,(14):226-227
目的探讨简易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15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实施简易二孔法腹腔镜手术。结果 156例患儿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0.5~2岁患儿51例,平均手术时间(35.0±2.2)min;2~7岁患儿105例,平均手术时间(26.5±2.5)min。术后未见阴囊水肿、睾丸疼痛及缺血性坏死。随访1~6月者95例,6~12月者30例,12~15月者23例,均无腹腔粘连,1例单侧复发(0.6%)。结论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操作简单,具有切口美观、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不同年龄段的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以寻找出最佳手术年龄段,为以后的手术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8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41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年龄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13例患者全为〈2岁的患者,B组15例为2-6岁患者,C组13例为〉7岁的患者,分别对所有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对三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B组无论在治疗效果还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时,最佳年龄段是2-6岁,此年龄段不仅可以提前治疗疾病,减少患者痛苦,且并发症发生率等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筛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药物,应用猴头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将5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32例、伴不典型增生(DYS)患者24例,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36例。疗程6个月后进行治疗前后形态学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2例CAG伴IM组15例肠上皮化生消失,18例CAG伴DYS组12例不典型增生消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猴头菌对老年HP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妇科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对妇科阴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9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60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的检验结果 ,根据年龄将160例患者分为<20岁组(15例)、20~29岁组(50例)、30~39岁组(40例)、40~49岁组(40例)、≥50岁组(15例)5组。结果 160例患者中,阴道清洁度:Ⅰ度14例(8.75%),Ⅱ度62例(38.75%),Ⅲ度48例(30.00%),Ⅳ度36例(22.50%)。阴道清洁度Ⅰ和Ⅱ度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滴虫和加特纳球菌的检出率明显均低于Ⅲ和Ⅳ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9岁组、40~49岁组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加特纳球菌和滴虫的检出率明显高于<20岁组和20~29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感染性疾病与阴道清洁度、年龄等因素相关,阴道分泌物检查对于妇科阴道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皮)瓣治疗各类长管状骨缺损等病例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6年6月对收治的21例患者进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手术治疗.结果 21例全部取得成功,术后随访时间1~2.5年,临床效果满意.15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6个月至16个月.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髂骨皮瓣移植治疗骨缺损、骨不连合并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可一次完成手术,缩短了治疗周期及骨折愈合时间,最大限度减轻了临近骨折的关节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Of the 1,310 bone marrow examinations performed in a 16-month period in patients with diverse haematological, oncological and other disorders, 620 had sufficient data for analysis. Seventy-nine percent were from the two main hospitals viz: Parirenyatwa and Harare Central Hospitals. Investigation for anaemia (42.6 percent), staging of malignant disease (14.4 percent) and pancytopenia (10.3 percent) formed the commonest triad of indications for requesting the examination. There were 318 (51 percent) males, mean age +/- s.d. of 33.8 +/- 22.6 years (range 6 months to 80 years); and 302 (49 percent) females, mean age +/- s.d. of 32.6 +/- 20.7 years (range 6 months to 78 years) giving a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1.1:1. Of the 620 patients studied, 452 (73 percent) were adults (M:F ratio of 1:1) mean age +/- s.d. of 42.8 +/- 17.3 years (range 16-80 years); and 168 (27 percent) were children (M:F ratio of 1.1:1) mean age +/- s.d. of 7.3 +/- 4.5 years (range 6 months to 15 years). The three commonest diseases in the combined (adults and children) group were: megaloblastic anaemia (25.2 percent); acute or chronic leukaemia (19.2 percent) and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10.5 percent). These three disease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32 percent, 17.5 percent and 10.8 percent of the cases in the adult (16 years and over) group; whereas in the paediatric (0-15 years) group, the top three diseases were: acute leukaemia (22 percent); Hodgkins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s (14.3 percent) and retinoblastoma (13.7 percent). Thes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indicate some of the commonest haematological and oncological disorders where intense research might be beneficial to the community in Zimbabw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