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当其急性发作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时 ,应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较差。近年来 ,我科不失时机地采用经鼻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62例 ,收到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62例均为我科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4月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者。全部患者均有慢性支气管炎 ,病史 10~ 50年 ;男性 37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2 4~ 83岁 ,平均62 .8岁。发病诱因 :主要为呼吸道感染。X线胸片显示肺部点片状阴影。病例中 2种或 2种以上伴发症 :冠心病 32例 ,高血压病 3例 ,脑血…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是危及病人生命的急重病症,它的治疗除了改善通气、氧疗、抗感染等治疗外,机械通气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本通过分析我院呼吸病房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30例患的治疗情况,探讨机械通气应用过程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影响COPD并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时呼吸机撤离的相关因素。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的临床资料。③结果 23例5~48天顺利撤机,3例撤机失败。④结论 COPD并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肯定,但部分患撤机困难;积极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疗法及选择最佳通气方式是顺利撤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早拔管和晚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呼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呼吸监护病房 32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于肺部感染控制后 (表现为痰液量减少 ,体温下降 ,白细胞计数降低 ,X线胸片上支气管 -肺部感染影消退 )即拔管 (早拔管组 ) ,另一组使用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进行撤机的传统方法拔管 (晚拔管组 )。两组插管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血气分析结果均类似。观察两组的临床经过、预后。结果 :好转出院率早拔管组高于晚拔管组 (70 .6 %vs4 6 .7% ,P <0 .0 1) ,死亡率早拔管组低于晚拔管组 (2 9.4 %vs5 3.3% ,P <0 .0 1) ,气管切开率早拔管组低于晚拔管组 (11.8%vs80 .0 % ,P <0 .0 1)。结论 :早期拔管的方法 ,病人耐受性好 ,撤机成功率高 ,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 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58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其中经鼻插管33例,气管切开25例,以了解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的优越性.结果 经鼻插管33例,抢救成功31例,顺利脱机拔管,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3.93%,气管切开25例,抢救成功22例,顺利脱机拔管,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88%.结论 经鼻气管插管相对痛苦小,可反复进行,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反复发作者,另外根据结果显示经鼻气管插管组使用呼吸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气管切开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6年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71例;结果:机械通气的病死率为23.94%,其中昏迷病例死亡率为35.90%,高于清醒病人12.50%,发症多见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气压伤等;结论: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合理选用呼吸机的模式及参数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20例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10例死亡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死亡组与缓解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正确选择机械通气时机,加强呼吸道管理,合理选择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缩短有创通气时间,营养支持治疗对COPD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7月来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70例,平均年龄7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3~39年,COPD诊断均符合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议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平均心率120次/min,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护。除常规给氧、解痉、祛痰、补充电解质、重要脏器功能维护治疗、营养支持、使用抗生素以及酌情应用利尿、强心剂治疗。建立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结果本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的pH、PaO2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呼吸机机械通气对提高动脉氧分压及纠正高碳酸血症有明显作用。结论机械通气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治疗时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我院1998年2月至2005年2月期间经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评价疗效及影响因素,和同期有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比较疗效和副作用.方法①根据面罩性能和连接方式,呼吸机性能和医护人员操作技术等因素,将1998年2月至2002年2月定为初期,将2002年2月至2005年2月定为后期(成熟期),比较无创面罩机械通气疗效和副作用;②与同时期有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比较疗效和副作用.结果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例数逐期上升,成功率上升,失败例数下降,副作用如鼻梁部糜烂和胃胀气比例逐期下降,与有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比较,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下降,有效率明显升高.结论面罩性能及连接方式,呼吸机性能和医护人员操作技术是影响无创面罩机械通气疗效的三大关键因素.大力推广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较有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有更高的效率及更小的副作用,但有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无创面罩机械通气的必要补充,对面罩机械通气失败,神志不清或不合作,痰多且粘稠而不易咳出等患者必须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MV)治疗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10例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资料分析,评价MV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9例2 ̄42天内撤机并拔管存活。结论:适宜的MV参数调节,良好的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和营养支持对尽早撤机非常重要,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李秀 《安徽医学》2003,24(6):79-8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PF)是呼吸内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使用机械通气的原因.COPD合并ARF病情复杂,支气管肺部感染,呼吸肌疲劳,多脏器功能不全等交错存在,治疗效果差.以往认为待患者呼吸微弱、神志不清甚至直到呼吸停止才行机械通气,延误了抢救时机,严重缺氧和酸中毒造成重要脏器严重损害,其结果是病死率高.近十多年来,由于高科技应用于该病的病理生理、呼吸机及其机械通气的生理学效应研究,加之多年的临床实践,从以下方面对机械通气加以改进,可以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使COPD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治疗发生改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139例从2004年1月到2009年4月住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72)和对照组(n=67),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显效率,呼吸频率,SpO2,PaO2,PaCO2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应用于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各有其实用范围,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引起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COPD急性发作,在采取积极综合保守性治疗措施后,部分能够缓解,若治疗后呼吸功能仍无改善或呈进行性恶化,则需考虑行机械通气治疗。2000年12月~2002年12月,我们对27例COPD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采取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其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口鼻面罩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治疗时,护士给患者提供精心全面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吸痰护理及营养支持,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1例(2.56%)病情加重者转院,38例(97.44%)成功撤机。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效果显著,若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0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切开组与气管插管组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插管组明显优于气管切开组。结论 COPD并发呼吸衰竭若非存在气管插管禁忌证,均应首选气管插管下的机械通气治疗,对COPD患者行气管切开须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前后的心血管反应。方法 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在意识尚未完全丧失前接受气管插管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25例。分别接受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和异丙酚一氯胺酮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插管前后的心血管反应。结果 亚麻醉剂量的异丙酚一氯胺酮能有效地抑制慢阻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意识尚未完全丧失前接受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且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BiPAP呼吸机对4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38例鼻导管吸氧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根据临床表现及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二氧化碳明显下降,治疗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能够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经口或鼻罩正压通气,探讨在重症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后脱机过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病人32例,均行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后病人分为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和BiPAP呼吸机组(对照组),上机45min,12h后测动脉血气,并计算重新插管率。结果:BiPAP组治疗后45min的pH,PaCO2,PaO2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12h的值pH,PaCO2,PaO2与45min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iPAP组重新气管插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病人对BiPAP呼吸机耐受性好,BiPAP呼吸机能够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PaO2,降低PaO2,并能使常规机械通气患者顺利脱机,减少重新插管率。  相似文献   

20.
张海  王芳  程德云 《四川医学》2013,(4):503-505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用常规药物加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实验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明显改善。对照组血气分析变化不明显。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可明显升高PaO2、降低PaCO2,改善机体低氧及酸中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