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吸入七氟醚用于颅脑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由同一麻醉医生根据经验调节术中七氟醚的吸入浓度;BIS组术中维持BIS在50-60,手术结束前20min,BIS维持在60~70。记录诱导前、麻醉期间和拔管时的BIS、七氟醚呼气末MAC(MACET);麻醉后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IS组诱导前、拔管时BIS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期间对照组BIS值较BIS组低,MACET较BIS组高;BIS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BIS可以指导七氟醚用于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并能加快颅脑手术患者麻醉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 用于婴幼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择期全麻手术的患儿60例,按月龄分为3组:A 组(1~6个月,n=20)、B 组(7~12个月, n=20)和C组(13~36个月, n=20)。3组均给予8%七氟醚诱导,逐步调节七氟醚呼气末浓度(CETSev),分别维持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0 MAC(Ⅰ组);0.75MAC(Ⅱ组)和0.5 MAC(Ⅲ组)至少15min, 随后记录BIS、HR、SBP、DBP、R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结果:3组患儿的B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IS在不同CETSev均低于B组、C组(P<0.01);B组BIS在不同CETSev低于C组(P<0.01);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从1.0 MAC降至0.5 MAC, A组Ⅲ组BIS高于Ⅰ组、Ⅱ组(P<0.05)。B组、C组的Ⅱ组、Ⅲ组BIS明显高于Ⅰ组(P<0.01);Ⅲ组BIS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1)。患儿的BIS均与CETSev浓度负相关。A组回归方程为Y(BIS)=54.742-8.914X(CETSev) (r=-0.431,P<0.01);B组回归方程为Y(BIS)=77.528-12.684X(CETSev) (r=-0.689,P<0.01);C组回归方程为Y(BIS)=88.863-14.395X (CETSev)相关性(r=-0.714, P<0.01),A组相关性低于B组与C组。结论:七氟醚全麻时,3组患儿BIS与CETSev 呈一定剂量的负相关,7~12个月和13~36个月患儿BIS相关性较好, BIS可用于七氟醚麻醉深度的监测,6月龄以下婴儿使用BIS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危病人不同手术麻醉期间采用BIS监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能够准确监测麻醉、镇静药物的大脑作用。许多研究表明BIS能够明显改善麻醉的收益。这些收益包括定量与定性监测术中麻醉情况,复苏时间与质量。此外,采用BIS监测麻醉催眠部分,使得麻醉医生更加准确评估病人术中状态,合理、精确、个体化用药。BIS可适用于各种手术类型,几乎所有病人均可采用BIS监护。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高龄病人、门诊手术病人逐渐增多,外科手术更加复杂,要求麻醉质量也逐渐提高,麻醉监护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4.
脑电双频指数对气管插管患者镇痛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立文  熊滨  卢国浩 《广东医学》2006,27(5):696-697
目的研究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气管插管清醒患者镇痛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56例气管插管的清醒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吗啡、咪唑安定镇静。在用药前、用药后20,40,60min记录BIS,Ramsay(RS)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BIS和VAS均明显降低。在用药后40和60min,咪唑安定组比吗啡组BIS下降更明显,吗啡组比咪唑安定组VAS下降更显著,两组VAS的构成情况有显著差异(P=0.03)。吗啡组BIS与RS呈负相关(P〈0.01,r=-0.85),和VAS呈正相关(P〈0.05,r=0.48);咪唑安定组BIS与RS呈负相关(P〈0.01,r=-0.82),与VAS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BIS不能准确反映气管插管患者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气管插管引起应激反应,艾司洛尔本身并不影响双频指数(BIS),但插管期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可引起脑电活动增强,本文选用艾司洛尔观察插管期间应激反应和BIS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指导患儿扁桃体手术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行扁桃体手术患儿60例,ASA I或Ⅱ级,年龄3~12岁,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n=30),A组由资深的麻醉科医师根据临床经验来调整麻醉深度,而BIS值由另一位独立观察员记录;B组由同一位资深的麻醉医生根据BIS调整麻醉深度,术中维持BIS在40~60之间,手术结束前10 min至术毕维持在60~75之间。术中每隔5 min记录1次BIS、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取其平均值;记录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 A组患儿手术开始时及术毕BIS值显著高于B组,有发生术中知晓的危险。2组术中和术末心率、平均动脉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相比B组丙泊酚用量增加,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BIS可指导扁桃体患儿麻醉深度,且能加快麻醉苏醒。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异氟醚吸入麻醉干肥胖病人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择期肥胖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组Ⅰ)和BIS反馈组(组Ⅱ),每组20例。组Ⅰ术中麻醉深度以MAP,HR和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为依据调节麻醉深度。组Ⅱ以BIS值作为控制变量,“吸入麻醉执行者”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运算法则对目标BIS值与实测值进行处理,然后按照TCI-1泵预先设定的命令格式每2s输出新的命令至TCI泵,调节异氟醚至呼吸环路的液量。观察全麻诱导插管期,维持期及恢复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记录术毕停药后两组病人意识恢复时间(睁眼和拔管时间),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为低(P〈0.01),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差别不显著(P〉0.05)。两组BIS高于60的发生率分别为14.03%和7.4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BIS低于40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21%,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毕唤醒时间组Ⅱ早于组Ⅰ(P〈0.05);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应用BIS值反馈调控吸入麻醉,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麻醉用药量,加快病人苏醒。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诱导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55±5时,复合不同剂量的布托啡诺对异丙酚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ASA I或II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4组(n=20):I、Ⅱ、Ⅲ、Ⅳ组为不同剂量布托啡诺。麻醉诱导:异丙酚起始靶浓度(Cp)为3.0 ug/mL,每30秒以0.3 ug/mL浓度递增,至患者意识消失,且BIS在55±5左右时给予布托啡诺30 ug/kg(I组),40 ug/kg(Ⅱ组),50 ug/kg(Ⅲ组),60 ug/kg(Ⅳ组),维持予先设定的BIS不变,根据BIS调整异丙酚靶浓度以0.3ug/ml浓度递增或递减。BIS稳定后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2mg/kg,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3 min(T0),BIS为55±5左右时给阿片类药前即刻(T1),给阿片类药BIS稳定后 (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 mim(T5),6 mim(T6)各时间点CP、HR、MAP及BIS。结果 各组T0、T1时刻CP,HR,MAP,及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Ⅱ、Ⅲ、IV组在T2至T6时刻CP明显减小(P<0.05)。I组在T4至T6时刻HR、MAP上升明显(P<0.05),而Ⅱ、Ⅲ、IV组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TCI异丙酚诱导时,以BIS降至55±5为指标,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可进一步降低异丙酚的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可减轻异丙酚诱导时所导致HR减慢和MAP下降,静脉注射 40~60 ug/kg布托啡诺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方面的准确性。方法以20例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方式,从30ng/ml开始,达到效应室平衡后,继续增加靶浓度(每次增加10ng/ml),直到挤压斜方肌有反应,即镇静评分(OAA/S)1级。每次达到平衡后评价OAA/S,整个镇静过程中同时监测BIS和CSI。计算BIS、CSI预测不同OAA/S分级的预测概率(Pk),采用概率分析计算受试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LVC)及意识消失(LOR)时的BIS05、BIS50、BIS95和CSI05、CSI50、CSI95。结果在整个镇静过程中,BIS和CSI均与OAA/S有较好的相关性,随镇静程度加深,BIS与CSI都呈进行性下降。用于预测LVC时,BIS和CSI的Pk值分别为84%和74%;用于预测LOR时,BIS和CSI的Pk值分别为79%和68%。出现LVC时,BIS05、BIS50和BIS95分别为85.5、60.6和35.7,CSI05、CSI50和CSI95分别为82.2、65.2和30.3;出现LOR时,BIS05、BIS50和BIS95分别为79.7、47.6和15.6,CSI05、CSI50和CSI95分别为75.9、43.4和11.0。结论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时,BIS与CSI都与镇静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且都能预测LVC和LOR,但BIS的预测能力优于CS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的老年患者36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每组18例。对照组由同一麻醉医生根据经验调节术中依托咪酯浓度;BIS组术中维持BIS值在65—70,手术结束前10min,BIS值维持在70~80。记录麻醉前、麻醉期间的BIS值、依托咪酯实际使用剂量;麻醉清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IS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期间对照组BIS值较BIS组低,依托咪酯使用总量较BIS组高;BIS组麻醉清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患者麻醉后血压均低于麻醉前,其中对照组血压低于BIS组。结论BIS指导依托咪酯用于老年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麻醉能减少依托咪酯使用量,并能加快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患者麻醉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应用双频谱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性(HRV)监测氟芬合剂、依托咪酯及其加用咪唑安定复合诱导时的麻醉深度,观察诱导后气管插管刺激对BIS和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I Ⅱ级,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81例,根据诱导用药是否加用咪唑安定分为咪唑安定(MD )组和无咪唑安定(MD-)组。观察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分钟、3分钟、5分钟时BIS、95%SEF、HRV、BP、HR的变化。结果 诱导给药后两组的SEF、BIS迅速。降低,插管期间MD-组的BIS呈一过性上升,MD 组的BIS无明显变化;而两组的SEF均无明显变化。诱导给药后两组的SBP、DBP、HR及HF均下降,LF及LF/HF比值无明显变化;气管插管后,两组的SBP、DBP和HR均明显上升;LF/HF 比值明显增大。结论 联合应用BIS和HRV监测麻醉深度,可较好地反映全麻病人中枢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伤害刺激的反应性,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氟醚对小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价BIS在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ASA分级Ⅰ~Ⅱ级。气管内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3~6岁)。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稳定20min。记录各时点的MAP,HR和BIS。结果地氟醚麻醉期,MAP和BIS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患儿MAP和HR无明显变化(P〉0.0S),而BIS逐渐下降(P〈0.05)。MAP、HR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和0.857(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相关系数为-0.993(P〈0.05)。结论在学龄前小儿地氟醚全麻中,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用于监测学龄前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3.
利庆华 《微创医学》2014,(3):371-37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血肿清除术后仍昏迷患者的监测价值及其在预后方面的指导意义。方法外科ICU收治的因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且术后仍昏迷在ICU行监护治疗的患者40例,术后均未使用镇静药及肌松药且GCS评分小于8分及BIS值大于30,男26例,女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分别入住ICU后予以常规脱水、营养支持、亚低温等治疗的同时,予以BIS监测,监测心率、血压、指脉氧、血糖等变化,护理干预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及RLS分级。结果护理干预发现早期BIS平均值大于70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较BIS平均值小于50的患者明显缩短,其中部分早期BIS平均值小于40的患者一直未脱离呼吸机(预后极差或放弃治疗);监护治疗第3天8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说明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对监护治疗第3天16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显示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30 d后三组不同预后的患者的BIS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预后好转组的BIS平均值明显较无好转组及死亡组的BIS平均值高。结论 RLS分级与BIS值相关性良好,BIS值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脑功能的障碍程度,早期BIS监测值的平均水平的高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脑瘫患儿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的最佳时机。方法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的脑瘫患儿,分成3组,每组20例。手术后 A 组患儿在脑电 BIS 值55~60时拔除喉罩,B 组在 BIS 值60~65时拔除喉罩,C 组在 BIS 值大于65时拔除喉罩,记录拔除喉罩时患儿的呼吸状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及出现屏气、呛咳、喉痉挛、三凹征、咬牙致喉罩拔除困难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出现的频次。结果与 B 组比较,A 组拔除喉罩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增大,拔除喉罩时间明显缩短,A、C 组拔除喉罩不满意率增加(P <0.05)。结论BIS 值60~65时是脑瘫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的时宜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较在异氟烷复合诱导的老年病人中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下行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Ⅲ级择期全麻病人60例,年龄65-77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诱导时先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1μg/kg同时给予异氟烷自主吸入,并调节异氟烷吸入浓度,使BIS 3~5min达到设定的不同目标值(A组50-60,B组40-50,C组30-40)后,立即给予芬太尼2μg/kg,琥珀胆碱1mg/kg。45s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呼气末异氟烷浓度(EtISO)。结果各组插管后BIS均明显升高(P〈0.05),A组BIS值甚至超过60以上。C组MAP下降最明显,且一直持续到插管后5min,其MAP与A、B组相应时间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BIS监测对老年人的异氟烷复合诱导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过深的麻醉将对老年患者的循环产生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6.
林高翔  傅善中 《华夏医学》2001,14(6):963-965
脑电率谱分析和双波谱分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脑电图定量分析方法,其中以边缘频率SEF和双谱指数BIS两个参数最为重要,镇静催眠,镇痛药,吸入麻醉药都会使脑电SEF,BIS发生变化,以此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评价BIS监测对术中知晓的预防作用.方法: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n=150).两组患者均进行BIS监测,A组根据BIS值调控麻醉深度,确保麻醉期间BIS值<60;B组术中遮蔽BIS值,根据经验调控麻醉深...  相似文献   

18.
BIS对颅脑损伤术后昏迷病人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IS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昏迷病人预后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较直观的数值反映昏迷病人的预后.方法:随机选择3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性别、年龄无差异.分别于麻醉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不同时段监测并记录BIS值,做BIS值与GCS、GOS统计处理.结果:手术前与手术后BIS有明显差异,手术可提高BIS值.结论:BIS值与昏迷病人预后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spect和HXD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与麻醉镇静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差异性。方法:根据麻醉分级术前评估标准ASA,10例I-Ⅱ级女性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病人,于同一病人同时连接两台BIS仪,分为H组和A组,以警觉/镇静(OAA/S)作为镇静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中BIS的变化值,并记录其血压(MAP),心率(HR),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采用靶控输液技术(TCI),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分析麻醉诱导和苏醒期OAA/S分别为5,4,3,2时两组的BIS值,MAP,HR值。结果:两组的BIS与OAA/S的相关性均接近于1(P<0.01),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和HR与OAA/S无相关性(P>0.05), 结论:Aspect和HXD都能很好地反映麻醉的镇静程度,而且HXD的性能与Aspect相似,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丙泊酚TCI及BIS反馈控制在门诊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TCI组(I组,n1=30)和丙泊酚TCI及BIS反馈控制组(II组,n2=30)。应用Grasby 3500型电脑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丙泊酚和芬太尼混和液,设定丙泊酚血药浓度(cp值)为7-7.5μg/L,BIS反馈值设定为50,结果:(1)II组的丙泊酚总量减少,注药至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自动坐起时间缩短。(2)两组病例在注药后表现有呼吸抑制现象;(3)麻醉深度监测,I组的BIS值较II组明显下降,(4)不良反应和并发症,I组在注药时静脉疼痛,呼吸抑制,术后腹部疼痛较II组多见而II组病例的肢体不自主运动较I组增加。结论:丙泊酚TCI及BIS反馈控制可有效应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