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住院新生儿17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患儿万古霉素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并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74例患儿中,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最低值为2.04 mg·L-1,最高值为13.49 mg·L-1,平均为(6.01±2.18)mg·L-1,峰浓度最低值为9.04 mg·L-1,最高值为50.47 mg·L-1,平均为(32.17±11.08)mg·L-1;有101例患儿血清谷浓度<5 mg·L-1,治疗总有效率为93.07%,不良反应率为16.83%,45例患儿血清谷浓度在5~10 mg·L-1,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不良反应率为16.83%,28例患儿血清谷浓度>10 mg·L-1,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不良反应率为28.57%,3个不同范围血药浓度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以肝损害和听力损害为主,其中肝损害发生率为9.20%,听力损害发生率为10.34%;随着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趋势性增加(X2=2.032,P=0.154)。结论: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有较高的肝损害和听力损害发生率,临床应用应严格掌握剂量、适应证,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方法,探讨万古霉素在新生儿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ypersil-ODS柱,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二氢钾(0.05mol.L-1,pH3.21)(10∶90),检测波长为236nm,流速为1.00mL.min-1;新生儿重症感染病例30例,用万古霉素治疗7~14d,给药剂量按每次10~15mg.kg-1,观察给药前后患儿肝、肾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BUN、CCr)及不良反应情况;监测患儿万古霉素的峰(坪)浓度和谷浓度。结果:30例患儿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万古霉素的谷浓度的平均值为(5.8±3.4)mg.L-1,峰(坪)浓度的平均值为(30.9±12.0)mg.L-1,给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万古霉素对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疗效确切,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在血药浓度的监测下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万古霉素经验剂量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制定优化的给药方案。方法回顾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新生儿病房接受万古霉素治疗患儿的资料。收集患儿血浆万古霉素浓度的数据。根据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10 mg/L、10~20 mg/L、>20 mg/L)将患儿分为3组。计算达到目标血药浓度(10~20 mg/L)患儿的百分率和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按照药代动力学模型,确定万古霉素的理想剂量并预测其效果。结果共纳入107例患儿,35例(32.7%)患儿的血药浓度达到了目标水平。本研究推荐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剂量为20~40 mg/d;胎龄≤29周的给药间隔为12 h,胎龄≥30周的给药间隔为8 h,以期将患儿血药浓度的达标率提高至74%。结论万古霉素经验剂量治疗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结果不理想,需要进行优化。本研究推荐的给药方案可以提高血药浓度的达标率,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5,(15):2041-2043
目的:为促进重症感染新生儿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重症感染新生儿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其相关信息。结果:30例重症感染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其中,7例稳态谷浓度小于10 mg/L(占23.33%),有效率为16.67%;22例在10~20 mg/L(占73.33%),有效率为77.27%;1例大于20 mg/L(占3.33%),有效率为100%。有2例采用qd给药,疗程最短的仅2 d。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96.67%,其中阳性率为89.65%。治疗期间未发现患儿有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结论:我院重症感染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总有效率偏低,可能与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偏低有关。部分临床应用尚不够规范,存在疗程不足、给药间隔不当等不合理用药情况。严格按标准使用及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万古霉素临床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在临床应用中的预测性能。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应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成人住院患者,根据万古霉素PPK模型,通过贝叶斯反馈法求出给定剂量下的稳态谷浓度和稳态峰浓度个体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271例患者697个血药浓度值,其中稳态谷浓度417个,稳态峰浓度280个。谷浓度和个体预测值均值分别为(11.85±7.14)和(11.08±6.81)mg·L-1,峰浓度和个体预测值均值分别为(18.42±9.61)和(17.61±7.37)mg·L-1。谷浓度的平均预测误差、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7 mg·L-1,-2.53%,1.63 mg·L-1和2.38 mg·L-1,峰浓度的平均预测误差、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1 mg·L-1,1.53%,2.28 mg·L-1和3.32 mg·L-1,相对预测误差在±30%以内的血药浓度值约占92%。结论建立的万古霉素PPK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可用于指导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使用万古霉素患儿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参数分布情况,并初步判断目前的药物推荐剂量是否能够达到理想治疗浓度。方法入选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儿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用药剂量为(39.99±4.42)mg·kg-1·d-1。采用酶免疫放大法进行血药浓度测定,血药浓度数据采用一室模型拟合,根据Sawchuk-Zaske方法计算患儿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并将所得结果数据和药品说明书参数以及过往儿童药动学研究数据相比较,同时对2岁以下和以上患儿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纳入的60例患儿中有30例谷浓度达到了5~15 mg·L-1,只有4例达到15~20 mg·L-1,另有2例超过20 mg·L-1;有6例峰浓度超过了40 mg·L-1。32例患儿的AUC24 h值超过了400 mg·h·L-1。本研究患儿的Vd高于说明书及文献研究结果 (P<0.05和P<0.01)。2岁以下患儿和2岁以上相比,后者具有更高的消除速度常数[(0.22±0.10)h-1 vs.(0.27±0.09)h-1,P<0.05]。结论万古霉素药品说明书推荐的40 mg·kg-1·d-1剂量不足以使所有PICU患儿达到有效的治疗谷浓度,PICU患儿使用万古霉素可能需要更大的负荷剂量。  相似文献   

7.
杜娆  薛进  王杭州  桂环 《抗感染药学》2021,18(5):758-761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对革兰阳性菌颅内感染患儿在静脉血与脑脊液中药物谷浓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确诊或拟诊为革兰阳性菌颅内感染的25例患儿资料,根据万古霉素给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静脉给药组(n=13)、静脉-脑室联合给药组(n=8)和单纯脑室给药组(n=4);比较3组患儿静脉血与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总显效率与用药疗程.结果:单纯静脉给药组和静脉-脑室联合给药组患儿在静脉血中具有较高的万古霉素谷浓度,分别为(8.92±3.28)和(9.09±4.15)mg/L;静脉-脑室联合给药组和单纯脑室给药组患儿在脑脊液中具有较高的万古霉素谷浓度,分别为(57.27±40.91)和(88.54±40.61)mg/L.单纯静脉给药组、静脉-脑室联合给药组和单纯脑室给药组患儿的总显效率均较高,分别为84.62%、75.00%和100.00%.在用药疗程方面,单纯静脉给药组患儿疗程最长,为(46.46±12.59)d;而静脉-脑室联合给药组和单纯脑室给药组患儿的疗程较为接近.结论:单纯静脉给药较难使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达到较满意的水平,而脑室给药可以较好提高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缩短用药疗程,但其改善程度受个体生理病理状况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颅内感染新生儿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脑脊液浓度、脑脊液渗透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因细菌性脑膜炎入住新生儿科并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和脑脊液浓度,计算其渗透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万古霉素平均血药浓度为11.72(9.54~15.22)mg/L,脑脊液浓度2.32(1.90~3.09)mg/L,渗透率23.02(14.49~33.33)%。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日龄、矫正胎龄、体质量、血肌酐水平相关(P<0.05);万古霉素脑脊液渗透率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水平相关(P<0.05)。结论:万古霉素的药动学在新生儿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应根据年龄、体质量和血肌酐水平调整用药剂量,并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和脑脊液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75例重症监护室新生儿万古霉素个体化治疗实践,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万古霉素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临床药师参与万古霉素治疗的75例重症监护新生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疾病分布、病原学检查、万古霉素使用情况、血药浓度、治疗转归及药品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重症监护室患儿中,64例(85.33%)为早产儿,疾病分布以败血症最多(55例,73.33%),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送检率100%,阳性检出率为52.00% (39/75).首次万古霉素治疗方案医师对药师建议的采纳度为72.00% (54/75),首次谷浓度在5~15 μg/mL的患儿占74.67% (56/75),治疗总有效率为70.67%(53/75).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有1例患儿用药后出现肝功能损伤,其余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新生儿万古霉素个体化治疗,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有助于提高新生患儿感染治疗有效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44(5):628-631
目的 比较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后不同血药浓度的肾毒性,分析不同血药浓度下万古霉素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新生儿内科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新生儿病例111例。对患儿基本情况、患儿疾病分布、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病原学检查、药物疗效、合并用药和用药天数、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把患儿分为A组(谷浓度<10μg/mL)、B组(谷浓度10~20μg/mL)和C组(谷浓度>20μg/mL)。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患儿111例,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10μg/mL为48例(A组),10~20μg/mL的有40例(B组),>20μg/mL的有23例(B组)。万古霉素治疗期间有13例发生了与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毒性,其中A组2例(4.17%),B组3例(7.5%),C组8例(34.87%)。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使用万古霉素住院患者进行的118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住院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70.21%(33/47);118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所得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30.6%(19/62);谷浓度低于10 mg/L的占69.4%(43/62);谷浓度〉10 mg/L的患者肾毒性发生率为8.5%(4/47)。结论:该院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用量和血药浓度均偏低,需重视其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实际,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30例呼吸道感染病人肌注妥布霉素的临床药动学,用FPIA法测定血药浓度,30例病人肌注80mg妥布霉素后的峰浓度为3.21±0.76mg/L,谷浓度为0.04±0.08mg/L:20例病人肌注2.8±0.4mg/kg妥布霉素后的峰浓度为7.44±2.10mg/L,谷浓度为0.28±0.30mg/L,Bayesian法拟合的药动学参数为,t_(1/2)2.30±0.42h,V_d 0.3341±0.0480L/kg,CL103.94±24.09ml/h·kg,观察和计算结果表明,妥布霉素肌注给药,以每次2.0~2.5mg/kg,1次/12h的给药方案较好。  相似文献   

13.
36例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黎  邢卫 《抗感染药学》2009,6(4):270-273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药峰谷浓度及病原学药敏检测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提取2008年1月-2009年4月期间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并进行血药峰谷浓度监测以及病原学药敏试验的36份病历进行分析。结果:万古霉素治疗有效率为75.00%(27/36),治疗药物监测平均谷浓度为(22.87±15.93)μg/mL。其中17例测定谷及峰值,平均血药峰浓度为(38.69±19.94)μg/mL。对万古霉素敏感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MRSE)、耳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屎(粪)肠球菌、G+杆菌。结论:应加大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病原学药敏试验的力度,根据血药浓度监测与病原学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万古霉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ICU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8例ICU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48例患者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9.26±8.96) mg/L,血药浓度达标率为31.25%;脑脊液万古霉素谷浓度为(4.61±2.97) mg/L,脑脊液浓度达标率为16.67%;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穿透率为(18.84±9.47)%。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万古霉素谷浓度与肌酐和白蛋白水平均呈正向线性关系(P<0.05),而与患者年龄、体重、性别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肌酐、白蛋白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白蛋白水平和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均与脑脊液万古霉素谷浓度呈正向线性关系(P<0.05)。结论 ICU颅内感染患者万古霉素初始药物谷浓度达标率较低,采取万古霉素静脉给药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血肌酐、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科患者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接受静脉注射推荐剂量的万古霉素治疗(每天40 mg/kg,分3次给药)且行治疗药物监测21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感染类型、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和万古霉素谷浓度等临床资料,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万古霉素对患儿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患儿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化差异较大,仅38.86%的患儿达到目标谷浓度,54.03%低于目标谷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P<0.05);年龄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是儿童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患儿按指南推荐剂量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治疗,可能不能确保其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谷浓度,临床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肾功能水平进行个性化调整,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寻影响万古霉素谷浓度的主要因素,为万古霉素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到2019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在住院期间使用了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并监测了稳态谷浓度的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响万古霉素谷浓度的主要因素,探讨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ARC)和低蛋白血症对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影响。结果 最终7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万古霉素谷浓度<10mg/L者50例,10~15mg/L者13例,15~20mg/L者5例,>20mg/L者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低浓度组的年龄较小、矫正肌酐清除率较高,而白蛋白在不同浓度组存在差异。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表明,矫正肌酐清除率与万古霉素谷浓度负相关,是其浓度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8)。ARC组万古霉素谷浓度为(7.5±7.5)mg/L,达标率为11.1%,显著低于非ARC组(56.7%)。低蛋白组万古霉素谷浓度为(8.7±7.8)mg/L,达标率为12.5%,显著低于正常蛋白组(41.9%)。ARC+低蛋白血症组,万古霉素谷浓度为(6.0±1.2)mg/L,达标率为0。结论 肾功能亢进和低蛋血症是降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重要因素。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时,应及时识别该两种因素,做好药物浓度监测,优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监测本院新生儿万古霉素应用后的血药浓度,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转归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对本院2015年1月~12月间应用万古霉素的43例新生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分析临床疾病分布情况,不同血药谷浓度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患儿转归结局及用药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疾病分布以新生儿肺炎占比最高为74.42%;血药监测谷浓度为14.26±8.37mg·L-1,不同谷浓度新生儿中肝、肾、听力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后新生儿的血清PCT、Cr、TBIL、Bu、AST均显著降低,P<0.01;U/C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后Urea、ALT无统计学差异性,P>O.05.全部患儿万古霉素应用时间为6~31d,平均12.76±4.73d;住院时间为10 ~52d,平均22.15±9.25d.临床治愈24(55.81%)例,显效14(32.56%)例,有效4(9.30%)例,无效1(2.33%).结论 万古霉素对于治疗因革兰阳性菌感染引发的新生儿疾病具有确切疗效,临床应用中应进行血药谷浓度监测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本院2005~2011年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3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65.31%和42.60%。35例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4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32.65%和16.36%。〉60岁组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均显著高于〈18岁组(P〈0.05)。应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结论: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治疗新生儿的凝血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菌株的感染,常常用万古霉素.其稳定的高峰血药浓度为30~40mg/L,谷血药浓度则小于10mg/L.作者对20个早产儿妊娠期26.5±2.6周、出生体重为880±340克)进行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还研究了受孕期为36.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5 mg/kg阿米卡星在PICU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30例革兰阴性败血症患儿进行阿米卡星药物治疗研究,通过非房室模型计算每例患儿的阿米卡星的药代动力学。结果阿米卡星在革兰阴性败血症患儿体内平均药物分布为(0.36±0.07)L/kg,平均血液清除率为(3.88±0.97)m L/(min·kg)。肌酐清除率(CCR)与血清肌酸酐(SCr)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ICU患儿应用高剂量阿米卡星(≥25 mg/kg)需要考虑败血症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要密切监测败血症患儿血药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