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目的:明确24h动态心电图对伴长不应期快径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DAVNP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3例患者在DCG示间歇性PR间期延长.伴心悸等不适。食管电生理显示快径有效不应期(ERP)延长,大于500ms。结论:DAVNP患者有时快径呈间歇性延长,DCG有助于其确定。 相似文献
4.
5.
房室结慢径消融后对快径前传不应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必须电生理基础,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有效的方法.射频消融慢径路后有学者发现快径路前传不应期发生改变,本文对慢径路消融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改变,探讨慢径路消融后对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DAVNP伴AVNRT患者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6.77±14.89岁;病史0.6~30年,均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史.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合并房室结快径经消融者未选入. 相似文献
6.
7.
房室结慢径消融术后快径前传不应期变化与房室结传导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房室结慢径消融术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变化与房室结传导特性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分别测量4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前快径路前传不应期(FERPB)、术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FERPA)及其差值(DERP),术前慢径路前传时间(Sp)、快径路前传时间(Fp)及其差值(Dp),并对FERPB与FERPA进行样本均数t检验,计算DERP与Dp的相关系数(r)。结果FERPB与FERPA分别为354±58.25ms及311.14±57.33ms(P<0.01),DERP与Dp呈正相关(r=0.3989,P=0.02~0.05)。结论慢径消融术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缩短,快慢径路传导特性的差异与慢径路消融术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9.
10.
患者,男,20岁,发作性心悸一周,心电图诊断为“非阵发性交接区心动过速伴等率性房室分离(图1),遂于97年8月15日拟“病毒性心肌炎”收治入院。入院当月因心悸作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2)示:P波形态规则,P-P间期0.56~0.60s,频率100...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慢径对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初步探讨房室结双径路是的电生理联系,方法 对39例(男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6±16.4)岁的房室结哲返性心动过速患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 成功率100%,26例消融后慢径消失(Ⅱ组)13例消融后慢径残存(Ⅱ组),消融前后I组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由(332.5±49.5)ms缩短为(282.5±58.0)ms前传功能不应期由(382.9 相似文献
12.
1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一种。而房室结双径路是形成 AVNRT的电生理基础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改良房室结后 ,分析房室结快径路前传有效不应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住院接受 RFCA的慢 -快型 AVNRT患者 5 8(男 19,女 39)例 ,年龄 14~ 71(4 8± 14)岁 ,心动过速发作史 3个月~ 34 (13± 10 )年。心动过速时心率 130~ 2 0 0 / m in。并发高血压病 4例 ,冠心病 3例。凡并发房室附加旁路或AVNRT行快径消融者以及资料不完整者均未入选。1.2 电生理检查及 RFCA… 相似文献
14.
房室结双径路顺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房室结双径路(DAVNP)快径、慢径的顺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方法:通过心内电生理方法对2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行心房、心室程序刺激,测定快径、慢径的顺传及道传文氏点、有效不应期(ERP)、跃增值。结果:快径与慢径的顺传ER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未分组时顺传及逆传文氏点、快径ERP、慢径ERP、跃增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根据顺传快径ERP是否大于逆传快径ERP分为两组,再分别比较顺传快径ERP和逆传快径ERP,发现有非常显著差异,P均<0.001。结论:DAVNP快径的顺传ERP和逆传ERP截然不同,可能存在快径顺传优势型和快径逆传优势型两种类型,其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33岁。因感冒后反复发作胸闷、心悸2个月来我院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图示:窦性心律,频率约为70次/min。P-P间距不固定。长P-P间距为短P-P间距的整倍数(2倍或3倍)。P-R间期有2种:短P-R间期为0.16s~0.26s,P-R间期逐渐延长,部分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1岁半。因有双径路传导现象,来我院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58次/min,心律不齐,心音有力,无杂音,心脏X线片、心脏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25岁。因感冒后心悸、心前区不适2d于1988年3月27日来院就诊。心律齐,心音较弱,各瓣膜区无杂音。M型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透、血、尿常规均属正常范围,心电图示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伴快径路Ⅰ°A-VB。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经门诊治疗2周后转为正常窦性心律,随访7月,心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18.
任自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3,(4)
<正> 1913年Mine首次提出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概念。1956年Moe等根据动物实验,提出房室结传导可以纵向分离为双径路;α径路,传导慢、不应期短;β径路,传导快、不应期长。房性期前刺激能诱发和终止在双径路基础上形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963年Kistin等观察到室性早搏后的心室回波伴有室房传导时间延长,认为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在窦性心律时,房性冲动经β径路(快径)、α径 相似文献
19.
房室结双径路的房室双重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双径路的房室双重传导王毅杜日映1临床资料及心内电生理分析患者女性、55岁,有心动过速史10年。第一次房室结改良术前电生理检查示高位右房程序刺激S1S1500ms,S1S2300~260ms,均反复出现房室双重传导(DAVC),随后诱发慢-快型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