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极化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忠才  曾智 《心脏杂志》2003,15(1):81-83
早期的极化液 (GI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试验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近年来的几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显示 GIK可明显降低 AMI患者的病死率。实验研究证明 GIK对缺血及再灌注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化极化液(GI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对细胞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97例,随机分为GIK组(50例)和常规组(4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治疗,其中GIK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GIK(10%葡糖糖溶液500 m L中加入门冬氨酸钾镁20 m L和胰岛素10 U),采用ELISA法在入院即刻、24 h、3 d、7 d、10 d检测血清s-FAS、BNP、hs-CRP水平。结果 AMI患者入院即刻血清BNP、hs-CRP、s-FA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均〈0.01)。GIK组入院即刻血清s-FAS、BNP、hs-CRP水平较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24 h血清s-FAS水平较入院即刻明显降低,3~7 d有上升趋势,10 d时GIK组较常规组sFAS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血清BNP水平24 h与入院即刻比较开始升高,3 d后均明显下降,7 d时GIK组较常规组BNP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血清hs-CRP水平24 h与入院即刻比较逐渐上升,3 d时达到高峰,7 d后明显下降,且GIK组较常规组hs-CRP水平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 GIK可使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血清s-FAS、BNP、hs-CRP水平降低,其可能通过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现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应用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GIK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3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剂量极化液对心肌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联合高剂量极化液(GIK)持续静脉滴注对心肌损伤和细胞凋亡因子sFas和sFasL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74例AMI患者再灌注后随机分为GIK组(35例)和非GIK组(39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4例)。GIK组在接受再灌注后即刻予以高剂量GIK滴注24h。检测患者入组即刻、24h、3d、7d和14d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1)AMI患者入组即刻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再灌注后GIK组和非GIK组血清sFas水平在24h显著降低(P<0.01),3~7d再次增高(P<0.01);(3)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14d时,sFas水平在GIK组明显降低(P<0.01),而非GIK组14d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血清sFasL水平在14d期间GIK组与非GI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联合高剂量GIK滴注明显降低AMI患者血清sFas水平,提示高剂量GIK可能通过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现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急性心梗时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糖尿病(DM)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非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有何不同。方法 分析近7年在我院住院的13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DM患者发生AMI时不典型临床表现为67%,急性期死亡率33%,而93例非DM患者不典型表现为29%,急性期死亡率11%,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DM患者因为存在多支冠状脉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并发AMI时不典型症状多,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0年12)1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447例。根据病史分为初发AMI组(n=1268)和再发AMI组(n=179)。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人院时心功能、心肌梗死类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入院24h内的血脂、空腹血糖、血清肌酐等,并用logisticN归模型探寻再发AMI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同时患者人院时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1.01~1.04,P〈0.01)、糖尿病(OR2.10,95%CI:1.51~2.91,P〈0.01)、吸烟(0R1.76,95%CI:1.20~2.57,P〈0.01)、血清肌酐水平(OR1.003,95%CI:1.001~1.004,P〈0.01)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糖尿病、吸烟、血清肌酐水平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短期死亡率并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极化液(GIK)对体外循环后高胰岛素伴高血糖状态引起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32例单个瓣膜置换术患者,分别在麻醉前、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开放升主动脉10 min和停体外循环后30 min抽取血样,测定血糖、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实验分GIK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体外循环期间血糖、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与麻醉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同时,GIK组血糖、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C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导致机体胰岛素和血糖升高,GIK治疗可以有效防治体外循环后高胰岛素伴高血糖状态引起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后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A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患者739例进行出院后随访。根据患者出院后1年内是否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组(n=178)和未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组(n=561),比较两组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对患者随访4年后发现,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有更高的全因死亡率(21.4% vs 13.9%,HR=1.62,95%CI:1.04~2.85,P=0.008)和心源性死亡率(14.5% vs 8.1%,HR=1.98,95%CI:1.26~3.64,P=0.002)。结论 老年AMI患者出院后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会显著增加其远期死亡率,因此在患者出院前以及临床随访的过程中均需要对其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和严格的监督,以期改善此类患者的远期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3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A组)与2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肌酸磷酸激酶(CPK)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峰值、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0.01)。结论CPK与CK-MB峰值的降低,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由于梗死范围缩小,故泵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这是使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近期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04例,按RDW≥13.8%和〈13.7%分组。住院期间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NT—proBNP显著升高,心力衰竭(HF)(Killip分级2~4级)、MACE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RDW升高,预后差,HF、MACE、心源性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均为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处理棘手,病死率明显增高.有文献报道[1]:AMI合并UGH的发病率在4%左右,死亡率在30%左右.如何治疗这些患者将是每个心脏科医生都会面临的难题.我院心内科于2008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AMI患者426例,其中AMI合并UGH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葡萄糖胰岛素钾(GIK)治疗心肌梗死(MI)在许多国家几乎成为一种常规疗法。2004年起OASIS-6 GIK研究心肌梗死(MI)后,GIK治疗病人6月的后果。CREATE—ECLA研究GIK治疗病人30d的后果,该报告把OASIS-6与CREATE—ECLA两个研究合并起来,分析从0~3d,4~30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CRP)预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力衰竭(HF)死亡率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1例AMI组,40例冠心病对照组患者入院第1d(1d)、第3d(3d)、第7d(7d)的高敏CRP(hs—CRP)水平。结果:AMI组的hs—CRP水平(3d,60mg/L)显著高于冠心病对照组(3d,13mg/L),P〈0.001。AMI并发HF患者(31例)的hs—CRP水平[1d,(30±4)mg/L]显著高于未并发HF患者(20例)的[1d,(15士3)mg/L],P〈0.01。AMI者在1年内的总死亡率:第3dhs—CRP峰值≥85mg/L者为47%,hs-CRP峰值〈85mg/L者为8.8%,P〈0.001;HF的死亡率:第3dhs-CRP峰值≥85mg/L者为23.5%,hs-CRP峰值〈85mg/L者为2.9%,P〈0.001。说明第3d的hs-CRP水平峰值与1年内的死亡率有关。结论:hs—CRP水平可做为预测AMI1年内总死亡率和HF死亡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葡萄糖 -胰岛素 -钾溶液 (极化液 ,简称GIK)走过的里程很像中国的传统医学。早在 60年代中期和 70年代就进行了某些GIK的临床试验 ,然而 15个试验中 ,由于数量少 ,设计不合理 ,方法学的不一致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开始应用GIK的时间和剂量的不同 ,有些试验吸收的是胸痛发作 48h以后的病人 ,某些试验则用口服葡萄糖的方法伴皮下用胰岛素 ,而其他的试验则用持续的静脉输入的方式 ,且这些研究中有的应用的GIK量不充足 ,所以致报告结果不一致 ,加上缺乏商业兴趣 ,使GIK治疗AMI一度被忽视[1] 。后来由于以下试验 ,如南美多中心的预…  相似文献   

15.
动态心电图(DCG)作为一种长时间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改善AMI的预后,日益引起重视。笔者收集到26例AMI者的DCG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研究发现,与不合并束支阻滞(BBB)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相比,合并束支阻滞者的院内死亡率均明显增高,其中持续性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高于间歇性束支阻滞者;AMI发病后新出现束支阻滞者不仅其死亡率增高,且易并发心衰、心源性休克与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张航向  龚卫琴  陶凌 《心脏杂志》2000,12(4):273-275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 40例无 IPC的 AMI患者 (A组 )和 5 0例有 IPC的 AMI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 :B组梗死后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程度、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并发症均显著低于 A组 ,近期预后有改善。结论 :缺血预适应组 CPK的峰值降低 ,梗死后所致心肌坏死面积减小 ,从而使泵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这可能是 IPC使 AMI患者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随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应激性高血糖AMI组:30例,伴随应激性高血糖(血糖≥7.0 mmol/L);血糖正常AMI组:28例,血糖正常(血糖≤6.1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AMI组和血糖正常AMI组相比,前者年龄较大,且心功能不全,无复流现象较高,病死率较高。应激性高血糖AMI组患者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与血糖正常AM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差,相关病变血管多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应激性高血糖与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该文采用前瞻性研究比较AMI病人空腹血糖(FG)和入院时血糖(AG)对AMI病人30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并发BBB的AMI者共24例作为研究组(A组),以同期收住的无BBB的AMI者共111例作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等超声检测指标以及两组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A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均下降,泵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并BBB者心脏机械功能受损较严重,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较高,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