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皮肤模型是指构建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并用于研究和评估药物在经皮给药过程中的吸收、渗透及药效等方面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可代替传统人体皮肤实验,减少药物开发过程中对人体皮肤的使用,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一种便捷、可控且经济高效的方法。针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皮肤模型,本文从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出发,对目前常用的动物皮肤模型、人工皮肤模型、重组人体皮肤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优缺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的控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其优点表现为: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和药物在肠道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影响;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持续控释给药速度;用药部位在体表,中断给药方便。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过皮肤的渗透速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因此,克服皮肤的屏障作用,促进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达到治疗量,是许多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试验动物皮肤给药后的皮内药物浓度,观察受试制剂的经皮渗透及进入皮肤的药物水平。方法试验乳猪局部外用酞丁胺软膏后,采用匀浆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皮内药物浓度。结果酞丁安软膏外用于皮肤后,有一定量的经皮吸收和渗透,但是吸收量相对较低。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酞丁安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能促进具治疗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系统作用的控释药物系统。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胃肠道pH、酶、食物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胃肠道吸收困难;可避免首过效应:还可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不便;延长单次给药后的疗效;通过药物贮库和控释特性控制半衰期短的药物的治疗时间;并可随时撕下以中止用药;且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无应答、无知觉的昏迷患者。经皮给药系统虽然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由于皮肤的不透过性等。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5.
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也是中药给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药物制剂新剂型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动和主动促透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领域已实现较为广泛的应用,前者如凝胶贴膏、微乳、柔性脂质体等,后者包括微针、离子导入、超声导入等。两种技术相结合或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效率,扩大经皮给药的药物适用范围。促透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中药成分的溶解度,促进中药的经皮吸收,同时增强疗效和患者顺应性。  相似文献   

6.
药物经皮吸收的独特优势使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成为目前药物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克服皮肤的天然屏障功能,药学工作者研究了很多物理学、化学和药剂学促渗技术,以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和经皮吸收。 驻极体是一类具有永久保持电极化状态的功能电介质材料,其产生的静电场和微电流可以作为物理促渗源用于提高药物经皮吸收。本文主要综述驻极体经皮促渗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目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中药经皮给药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脂质体作为新型载体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经皮给药可以提升药物在局部的皮内滞留或(和)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显著改善药效。该文从皮肤屏障的特点、中药经皮给药概况、脂质体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与影响因素、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皮内滞留、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透皮吸收等5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涉及常规脂质体以及传递体、醇质体、萜质体、甘油体、表面修饰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的应用,并提出了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升制剂技术水平和提高研究技术水平三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经皮吸收(percutaneous absorption)是描述化合物穿透皮肤的过程,它没有表明化合物的转归.应当指出,化合物从皮肤表面穿透进入角质层不是吸收人体内,角质层本身还有一层贮库功能[1].透皮给药,离子透入疗法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吸收的方法,具有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而系统吸收少的特点,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在皮肤科中使用该法.本文对该法近年在皮肤科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给药剂型。皮肤角质层是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经皮吸收的天然屏障,绝大部分药物难以透过皮肤而发挥作用。已有的化学、生物、制剂促渗手段均表现出在中药应用领域的缺陷。近年来对物理促渗技术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并取得良好的结果。本文对现有物理促渗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物理促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脂质纳米粒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脂质纳米粒的分类、组成、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及前景进行综述。结果:在经皮给药系统中使用脂质纳米粒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包封效应以及皮肤的成膜性,增强了皮肤的水合作用,有效地阻止了纳米粒穿越皮肤表面时所带来的水分减少现象,从而锁住了皮肤表面的水分,使得药物可以长久地发挥效用。结论: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载体,其除了具备传统的给药载体的一些优点外,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及控释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