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以水肿、低血清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由多种胃肠道及非胃肠道疾病病因所致的肠道蛋白质过度丢失引发,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同时下降.目前,PLG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在排除引起低蛋白血症的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诊断,α1-抗胰蛋...  相似文献   

2.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是多种病因所致大量血浆蛋白自消化道丢失,引发低蛋白血症与水肿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水肿和低蛋白血症。明确该病的病理机制是治疗的基础,临床主张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在难以治愈的情况下,可采取对症治疗。但目前PLG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存争议,亦无特效治疗方法。为此,该文探讨了PLG型水肿与低蛋白血症的病理机制,并综述了近年来中西医临床治疗药物与方法,旨在为筛选针对PLG的特效治疗药物、适宜防治方法、准确诊断标准奠定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3.
《医学综述》2013,19(4):661-664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发疾病,而是继发于其他多种基础疾病的临床综合征,以水肿、腹泻、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因此不仅要确定存在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的情况,还要明确其病因。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蛋白或其他特殊物质来检测胃肠道中的放射性,推算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比率是PLG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PLG的预后与原发病控制与否相关,因此最根本的治疗是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即在给予支持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治疗原发病,只有彻底消除引起蛋白丢失的病因,PLG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愈。  相似文献   

4.
病例简介 病例1 患者,女,44岁,因“间断双下肢水肿4年,加重4个月”入院。 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范围最高至小腿,未予特殊处理,半个月后自行消退。  相似文献   

5.
陈芬  黄红  田陆云 《疑难病杂志》2006,5(5):387-387
患者,男性,72岁。于2003年1月20日以四肢浮肿1月余收住院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现未服药治疗,血压在130/80mmHg(1mmHg=0.133kPa)左右。1992年10月9日,曾因车祸致头部外伤,颈3~5椎体骨折昏迷1周。1993年经MRI检查,诊断为颈2~4脊髓软化症高位截瘫。入院检查:低热(体温波动在36.8~37.6℃),血压130/80mmHg。颜面、四肢有凹陷性浮肿。心率70次/min,节律整齐。双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血WBC6.6×109/L,N0.80,L0.20,PLT58×109/L,Hb128g/L。尿量在2500~4000ml/d,尿蛋白(-),比重1.006。血…  相似文献   

6.
蛋白丢失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蛋白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疾病,但在临床上做鉴别诊断时,通常会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血液中的蛋白种类很多,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白蛋白,因此低蛋白血症实际上是指低白蛋白血症。造成血白蛋白含量降低的基本原因不外以下3种:(1)用于合成白蛋白的原料即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2)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障碍;(3)血浆白蛋白的丢失。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0岁。主因间断腹泻、消瘦1年,伴浮肿2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年无诱因出现腹泻,不伴发热和腹痛。入院前10个月,查体发现血浆白蛋白(Alb)26g/L,球蛋白(Glo)18g/L,尿蛋白阴性。胃镜检查:胃体、胃窦黏膜欠光滑,均可见弥漫性血痂,十二指肠降段黏膜欠光滑,可见水肿。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及直肠黏膜粗糙,充血水肿,未见溃疡及肿物。胶囊内镜检查:空肠、回肠黏膜弥漫性发红,  相似文献   

8.
<正>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 losing enteropathy,PLE)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蛋白渗漏到胃肠道而导致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的疾病。蛋白丢失性肠病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发疾病,而是各种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可造成多种胃肠道损害,如肠系膜血管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清蛋白治疗腹膜透析患者低蛋白血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规律随访的腹膜透析且患有低蛋白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乳清蛋白饮食)和对照组(高蛋白饮食),每组50例。治疗32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0周)及治疗8、16、32周时各项指标,包括生物化学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血磷(P)、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尿素清除指数(TKt/V)、总肌酐清除率(TCcr)]和生物学测量指标[握力(H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MC)、上臂肌围(MAMC)]。结果 研究组治疗16、32周时ALB、PA、HG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6、32周时研究组ALB、PA、HG显著升高(均P <0.05)。而治疗0、8、16、32周时TG、TC、HDL、LDL、eGFR、TKt/V、TCcr 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临床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体白蛋白对于本病的治疗能起到较好作用:可以缓解心衰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预后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小儿肾盂积水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分析10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小儿肾盂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中误诊为肠炎2例,肠痉挛2例,肠易激综合征1例,腹型癫痫2例,腹部占位2例,其它1例。误诊时间2~14个月。10例中手术9例,其中肾切除3例,其它方式手术6例,另外1例泌尿系结石行碎石,经治疗后腹痛未再复发。结论反复腹痛患儿仅考虑胃肠道疾患而忽略泌尿系检查是造成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1例胸膜间皮瘤的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弥漫,大片及限局病变伴胸液者误诊结核性胸膜炎及胸膜炎;3例块状病变者误诊肺癌,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2例胸膜活检确诊;15例胸液内检出恶性细胞,结合X线确诊。结论:胸膜活检,胸液内检出恶性细胞,结论X线以胸膜为主的病变,排除身体其他部位原发瘤灶,对本病的诊断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
肺结核误诊34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肺结核误诊原因。方法:对近4年误诊的34例肺结核病例的症状、体征、胸片、CT片及误治后的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者7例(20.3%);误诊为肺炎、肺部感染者8例(17.2%);误诊为支气管扩张者5例(15.6%);误诊为肺脓肿者3例(7.8%);误诊为肺癌者6例(25.0%);合并肠结核、腹腔结核被误诊为肠炎、痢疾、阑尾炎者3例(7.8%);误诊为颈淋巴结炎者2例(3.1%)。误诊时间在2周至2年不等。结论:肺结核发病形式多样化,临床表现、胸片常不典型,尤其是医务人员警惕性不高,不重视胸片、痰结核菌及免疫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病理学检查,以及没有综合系统地分析病情,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引起心包积液的病因与误诊原因.方法:对2002~2010年收治的81例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心包积液的主要病因依次是肿瘤性19例(23.4%),结核性16例(16.0%),心力衰竭性11例(13.6%),非特异性9例(11.1%),甲状腺功能减退性7例(8.6%),尿毒症性5例(6...  相似文献   

15.
儿童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误诊7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误诊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收集2000年7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诊断为儿童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且曾在其他医院被误诊过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和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误诊为贫血、营养不良19例;垂体肿瘤18例;肥胖1...  相似文献   

16.
逄涛 《河南医学研究》2002,11(4):336-337
目的 :探讨小量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防止误诊。方法 :对 42例被误诊的大脑半球小量 (≤ 10m1)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并与同期住院的脑出血 (>10m1)和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结果 :本组患者误诊原因主要为非重要功能区部位出血、颅内压增高症状少、肢体功能障碍轻、临床表现不典型。在头痛、呕吐、颈抵抗、意识障碍及双侧巴氏征阳性方面与脑出血组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而与脑梗死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在既往无卒中史 ,活动时起病及发病时血压高等方面与脑出血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与脑梗死组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小量脑出血早期不易诊断 ,CT检查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胆囊癌误诊原因。方法 对病理已证实的 2 7例NevinⅠ、Ⅱ期胆囊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7例早期胆囊癌患者中 ,诊断正确 12例 (44.4 % ) ;胆囊癌合并胆石症者 15例 (5 5 .6 % ) ,其中误诊胆石症 10例 (6 6 .7% ) ;无合并胆石症者 12例 (44.4 % ) ,其中误诊 5例 (41.7% ) ,合并有胆石症者误诊率明显高于无合并胆石症者。结论 早期胆囊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 ,合并胆石症是其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 ;B超检查和术中探查是诊断早期胆囊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原因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结合 7例误诊的亚急性甲状腺炎进行综合分析 ,以了解其误诊原因。结果  6例被误诊为甲状腺腺瘤 ,1例被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7例均具有亚急性甲状腺炎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 ,误诊均缘于病史询问不仔细和未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结论 在进行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时 ,应详细询问病史 ,仔细体格检查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等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9.
15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并分析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HCM)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5例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A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左心室造影进行分析,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15例均具有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典型心电图表现。经胸心脏超声左心室心尖短轴测量心尖最厚处达18-22mm,收缩末心尖部心腔缩小近于闭塞。经冠脉造影显示15例都未能诊断冠心病。X线右前斜位30度电影下显示左心室腔舒张期呈“黑桃”样变化,左心室心尖部较前壁明显增厚,并且心尖部活动幅度很弱。结论:临床医师对AHCM的诊断缺乏认识和超声科医师未能常规行心尖短轴切面检查是引起15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