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在远期疗效上的异同。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间于我院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8例为腹腔镜组,采用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6例为开腹组。术后比较2组患者5年内生存率、结肠癌复发率、癌细胞转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在远期疗效上的异同。结果:2组患者的5年内生存率、复发率和癌细胞转移率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和开腹2类结肠癌根治术的癌细胞复发、转移情况以及5年内生存率比较差异不大,但腹腔镜组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右半结肠癌入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对比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1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生理功能、心理情绪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3年的无瘤生存率、1年和3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佳、术后复发率低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Cox模型在结肠癌远期生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对121例结肠癌患者进行了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有5个因素有显著性意义。多因素分析癌转移、组织学类型和病程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52、2.12和0.7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三步吻合法行回肠结肠吻合术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观察其近期疗效。方法: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患者56例,其中26例采用全腔镜下三步法回肠结肠吻合术(TLG组),同期30例患者采用辅助切口行体外回结肠吻合术(LG组),对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指数、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56例均成功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TLG组手术时间115.3±64.7min,术中出血量50.8±25.3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2±0.5d,术后疼痛指数5.6±0.7,住院天数8.5±2.2d;LG组手术时间120.1±43.4min,术中出血量95.6±20.7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6±1.0d,术后疼痛指数9.5±0.3,住院天数12.2±3.8d。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指数、住院天数等指标均优于辅助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G组发生术后感染4例(13.3%),肠梗阻1例(6.7%),吻合口出血(便血)1例(6.7%);TLG组仅发生术后感染1例(4.1%)。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下回肠结肠吻合技术的右半结肠切除术,安全可行,快速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行结肠癌根治术的1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应用Cox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N分期、术前有无肠梗阻或穿孔、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对无瘤生存时间(DFS)有显著影响(P<0.05),TNM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对总生存时间(OS)有显著影响(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分期(P<0.01,HR=2.303)、术前CEA水平(P<0.05,HR=2.630)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TNM分期(P<0.01,HR=3.035)、分化程度(P<0.05,HR=1.798)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Ⅲ期患者辅助化疗对DFS和OS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N分期和术前CEA水平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TNM分期、分化程度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早诊早治、对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应加强术后辅助化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两种根治术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感染、肠梗阻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的要低.两组患者的两年生存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不仅有着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相当的疗效,与此同时,还具有能使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少,术后康复速度快等优势,值得医学推广.  相似文献   

9.
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对121例结肠癌患者进行了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有5个因素有显著性意义。多因素分析癌转移、组织学类型和病程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52、2.12和0.79。  相似文献   

10.
结肠癌复发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梗阻、生长方式、化疗与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相关 (均为P <0 0 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按作用强度Dukes分期、梗阻、术后化疗依次为影响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因素。结论 Dukes分期、梗阻、术后化疗为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独立复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 选取1995年1月-2009年1月行根治术的结肠癌患者193例中获随访并且资料完整的165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对结肠癌术后复发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复发率为16.36% (27/16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Dukes’分期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淋巴结转移是根治术后复发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叶琳  吴崇杰  胡东  熊功友 《重庆医学》2012,41(36):3849-3850,3853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38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ommann分型、组织学分型、TMN分期等资料纳入研究,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1年生存率为84.1%(116/138),术后3年生存率为51.4%(71/13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Bommann分型、组织学分型、TMN分期、淋巴结清扫、血管侵犯、辅助化疗等因素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组织学分型、TNM分期、血管侵犯及肿瘤大小为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分型、TNM分期、血管侵犯及肿瘤大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均有较大的影响,建立早期的肿瘤筛查模式为提高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患者预后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14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514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特征如下:病变部位处于右肺292例(56.81%)、左肺222例(43.19%);组织学类型为腺癌284例(55.25%)、鳞癌206例(40.08%);305例(59.34%)患者术后出现远处器官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286例(55.64%)、中/高分化228例(44.36%);临床TNM分期为Ⅰ~Ⅱ期418例(81.32%)、Ⅲ~Ⅳ期96例(18.6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术后远处器官转移、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Ⅳ期、术后未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肿瘤直径≥3 cm、术后远处器官转移、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Ⅳ期、术后未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Cox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实施根治性胃癌切除术患者785例临床资料.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大体分型、pTNM分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及分化程度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胃切除量及浸润深度是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NLR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远期生存状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的143例>65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统计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OS为20.0个月。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级、脉管侵犯、切缘阳性与否、术前乳腺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与总生存期相关;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组织分级、术前LDH水平是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总生存期与浸润深度、组织分级、术前LDH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1 年1 月—2012 年4 月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00 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 例胃癌患者 中,根治术后1 年生存175 例,3 年生存134 例,5 年生存113 例,生存率分别为87.5%、67.0%、56.5%。患者 不同年龄、手术类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神经侵犯、脉 管癌栓及术前白蛋白水平的1、3 和5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显示,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直径[Rl ^ R=1.688(95% CI :1.266,2.250)]、浸润深度 [Rl ^ R=1.583(95%CI :1.262,1.986)]、淋巴结转移[Rl ^ R=1.584(95% CI :1.340,1.872)]。结论 影响胃癌 根治术后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道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远期疗效并对影响远期效果的若干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行胸腺切除的154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史资料及随访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对性别、年龄、术前病程、改良Osserman分型、Besinger评分、胸腺病理、术前激素用量、AchRab和PsmRab水平等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期为7.3(5.3—10.0)年。2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152例存活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12例(7.9%)达到完全缓解,116例(76.3%)达到部分缓解,12例(7.9%)病情稳定,12例(7.9%)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84.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esinger评分(回归系数=0.057,P=0.020)和胸腺病理(回归系数=-1.559,P=0.012)与远期疗效显著相关,Besinger评分较高或不伴有胸腺瘤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手段,Besinger评分和胸腺病理是远期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Besinger评分较高或不伴有胸腺瘤的患者预后较好。改良Osserman分型与预后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其中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65岁,男性患者130例,平均年龄63岁。分期Tis 1例,Ta 4例,T1 34例,T2a 25例,T2b 42例,T3 32例,T4 10例。淋巴结转移23例,无淋巴结转移125例。截止随访时间2022年5月存活78例,死亡70例。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检查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回顾式随访查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基本信息和术后生存情况,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结果 年龄≥70岁的患者比<70岁的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0.952倍;病理高级别患者比病理低级别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1.378倍;T3期及以上分期患者相较Tis、T1、T2期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0.929倍,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比Tis、T1、T2期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3.575倍;腹腔镜手术患者比开腹手术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1.265倍。结论 更小的年龄、更低的病理级别、更早的分期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带给患者更好的生存情况。年龄、病理级别、病理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Long-term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remains a challenge due to poor progn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ummarize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recent 10 years an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elated to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ICC in a single hepatobiliary center.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5 to June 2005, 136 patients with ICC undergoing surger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ed by using the log-rank test.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Cox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Seventy-nine of 136 patients underwent resection, and 65 of 79 patients were curative (R0). The surgical mortality was 2.2%. The 1-,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R0 resection were 72.1%, 35.6% and 20.1%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who underwent palliative resection and exploration, respectively (P 〈0.01). At stage IV of the disease, 1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ggressive curative resection achieved a better median survival than those (n=12) without resection (14 months vs 3 months, P 〈0.001).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the whole group were TNM stage (OR, 2.013, P=0.008) and curative resection (OR, 2.957, P=0.003). Higher TNM stage (OR, 1.894, P=0.004)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R, 4.248, P=0.005) linked to poor prognosis after R0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median survival of those who underwent regional lymphadenectomy was comparable with those who did not (18 months vs 22 months, P=0.817). Conclusions R0 resection is mandatory for ICC patient to achieve long-term survival. Aggressive resection benefits for selected patients with local advanced disease. Higher TNM stag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poor prognostic factors for ICC patients after R0 resection.  相似文献   

20.
韩春  赵佳正  王可敬 《浙江医学》2016,38(16):1345-134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接受根治切除及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行根治切除及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手术的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对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期、术前放疗史、术前化疗史、抗生素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修复皮瓣类型、植入钛板类型及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6.2%(50/138),其中呼吸道感染54.0%(27/50)、手术伤口感染40.0%(20/50)、其他部位感染6.0%(3/5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感染与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期、术前放疗史、术前化疗史、抗生素使用情况、植入钛板类型、术中失血量、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无关(均P>0.05),而与患者手术时间、修复皮瓣类型及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外科钛板植入修复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大,呼吸道感染常见;缩短手术时间、术后纠正患者低白蛋白血症或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