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玲 《新疆医学》1994,24(4):193-195
对32例难治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2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髓象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红系比值、巨核细胞数、外周血Pelger核异常率、外周血幼红和幼粒细胞数及检出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和积分、细胞外铁染色阳性程度、骨髓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多等方面,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比较,均有显著差别。作者认为,在难以肯定是难治性贫血还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可将上述检查的特征性改变作为诊断的辅助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再障发病原因不明确,临床上可见到与乙型肝炎相关的再障病例,可能是由于乙型肝炎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致染色体畸变,并可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可破坏骨髓微循环,进而导致再障的发生[1].  相似文献   

5.
6.
我院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8月采用康力龙、一叶碱、左旋咪唑、再障生血片、环孢霉素A (SSLAHT +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12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按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1 ] 诊断为CAA ,住院治疗 2个月以上 ,年龄 2 8~ 6 1岁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5例 ,病程就诊前最短 3个月 ,最长 38个月 ,平均 17.2个月。血常规中 ,血红蛋白 46~ 72g/L ,中性粒细胞数 0 .6~ 2 .4× 10 9/L ,血小板 34~ 6 6× 10 9/L。骨髓杂片增生极度低下者 3例 ,低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鉴别要点。方法 比较24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与59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CAA组出血及三系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DS-RA组,网织红细胞相对值MDS-RA组明显高于CAA组;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CAA组增生程度低下以及巨核细胞减少和消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DS0-RA组,而MDS-RA组病态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干细胞因子 (Stemcellfactor,SCF)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发病中的作用及SCF能否用于AA治疗的前期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检测了 31例初诊或治疗无效、1 8例缓解和1 1例基本治愈共 6 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患者血清SCF水平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患者 :6 0例CAA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1] 。其中初诊病人2 1例 ,治疗无效 1 0例 ,男 1 5例 ,女 1 6例 ,平均年龄 31 .1岁 ( 1 2~ 6 7岁 ) ,病程半月至 6年 ;1 8例病人经治疗后取得缓解 ,男 1 0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2 9.7岁 ( 1 4~ 6 3…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粪便中九种肠道菌群含量,比较三组间肠道菌群变化;同时采用 ELISA 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7A(IL-17)、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6( IL-6)、干扰素-α( INF-α)、CXC 趋化因子(CXCL-13)的浓度,分析肠道菌群与细胞因子以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属以及瘤胃球菌属含量减少;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以及普雷沃氏菌含量明显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肠杆菌科细菌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性,肠球菌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正相关性;双歧杆菌与 AST、碱性磷酸酶(AKP)以及 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性,普雷沃氏菌属与 AST、AKP 以及 PT 呈负相关性,拟杆菌属与 AST 和 PT 呈负相关性,瘤胃球菌属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性。另外,9种肠道菌群中只有肠球菌与 IL-17A 呈正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乙肝患者体内过度繁殖的肠球菌与 IL-17A 协同参与肝脏炎症反应过程,以致于肝功能受损呈恶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调邙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的Fas(CD95)表达进行了检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PBL中凋亡细胞比全, 例组同时检测HBV复制指标。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患者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2)病毒复制指标阳性患者PBL的CD95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1)CHB患者的PBL存在自体凋亡现象,这可能是HBV致病机制及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2)CHB的PBL自体凋亡发生率与HBV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超声波积分及常见血液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相关性,以遴选乙肝肝硬化无创性诊断指标并建立诊断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428例肝活检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资料,记录病人血液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甲胎蛋白及HBeAg状态、超声波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偏相关分析提示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ST/ALT比值、凝血酶原时间及超声波积分均与肝纤维化分期有相关性,在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病人中有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表明超声波积分、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及AST影响代偿性肝硬化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907,肝硬化指数(CI)-0.94诊断准确率84-3%、灵敏度81.7%、特异度85.0%;56.2%病人CI<-2.0,阴性预告值97.0%,漏诊3.0%;18.2%病人CI>0.15,阳性预告值77.3%.阳性似然比11.77,轻度肝纤维化仅2.7%,接近75%病人可免于肝活检.结论 慢性乙肝常见检查指标中超声波积分、血小板、胆红素、白蛋白及AST联合诊断模型可有效筛选、预测代偿性肝硬化病人,显著减少肝活检病人数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肝硬化和慢性乙肝患者生化指标的差异,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2020年11月诊治的25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肝硬化组)、同期本院诊治的慢性乙肝患者203例(乙肝组)临床资料和体检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33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D-二聚体(D-D)、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另按Child-pugh分级将乙肝肝硬化组患者分为A、B和C级,分析血清D-D、ALB、TBil、MMP-2和M-CSF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结果 乙肝肝硬化组血清D-D、ALB、TBil、MMP-2和M-CSF水平分别为(2.51±1.10)mg/L、(20.92±3.45)g/L、(62.42±20.41)μmol/L、(262.31±32.62)ng/mL和(348.89±26.03)pg/mL,乙肝组分别为(1.23±0.51)mg/L、(34.81±4.23)g/L、(36.25±17.48)μmol/L,(216.43±25.86)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4 5例 ,乙肝后肝硬化 86例血清标本测定抗核抗体 (ANA)和可提取性核抗原 (ENA)抗体。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检出率分别为 13.1% (31/ 2 4 5 )、2 3.2 % (2 0 / 86 )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2 .5 % (2 / 80 ) (P <0 .0 5 )。两组病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抗E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7.34%和 12 .7%。阳性主要有nRNP/Sm、SS -A、Scl- 70、Jo - 1、dsDNA等多种类型。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显著高于正常人。除一部分是目前已鉴定的与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外 ,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6.
倪扬  钟刚 《四川医学》2012,33(5):853-85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比较治疗后6周、12周、24周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HBV-DNA)阴转率、治疗24周后HBV-DNA水平、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Cllild-Pugh评分、疾病进展情况等指标。结果①HBV-DNA阴转率:治疗6周、12周、24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TBil、HBV-DNA水平:治疗24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Child-Pugh评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Child-Pugh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短期应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性肝硬化(HBC)患者色氨酸(Trp)代谢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CHB 81例和HBC 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40例健康者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D)对各组受试者血浆中Trp及代谢产物犬尿氨酸(Kyn)、5-羟色胺(5-HT)水平进行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病毒复制数,分析3组间血清学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B组、HBC组受试者血浆中Trp和5-HT水平明显降低(P<0.01);HBC组受试者血浆中Kyn/Trp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HBC组Kyn/Trp与A/G呈负相关(r=-0.686,P<0.01),CHB组Kyn/Trp与Log DNA呈正相关(r=0.78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yn/Trp为CHB和HBC的危险因素.结论 检测血浆中Trp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辅助指标评估乙型肝炎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活检后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70%,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率23.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47例,HP阳性率10.6%,十二指肠溃疡113例,HP阳性率94.7%;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68例,HP阳性率17.6%,十二指肠溃疡16例,HP阳性率5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经病史、临床生化、B超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血浆TGF-β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胆红素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TGF-β1、血HA、CⅣ、PCⅢ逐渐增加。childB、childC级患者血浆TGF-β1与血HA、PCⅢ均明显增加。血浆TGF-β1与血HA呈正相关(childB组r=0.51,P<0.01;childC组r=0.67,P<0.01),与血PCⅢ呈正相关(childB组r=0.63,P<0.05;childC组r=0.74,P<0.01)。结论:血浆TGF-β1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联合HA、PCⅢ检测可用作肝硬化诊断、追踪观察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4,(7):790-792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并随访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患者ALB、TBIL和P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周和24周血清中ALB水平显著上升,TBIL和PT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12周和24周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对照组患者腹胀、食欲、乏困和腹水的改善率分别为50.00%、40.00%、55.00%和50.00%,观察组改善率分别为84.21%、78.95%、86.84%和92.00%,两组患者在腹胀、食欲、乏困和腹水的改善或减轻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可作为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