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免疫球蛋白E抗体与肥大细胞、嗜硷性白细胞或可能嗜酸性白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而使这些细胞致敏,此后,特异抗原和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E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化学介质如组织胺及慢反应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胺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 ,揭示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 ,常规方法检测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对 30例肝癌病人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嗜酸、嗜碱粒细胞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为 (30 .1± 11.8)个 / m l,肝癌病人为 (19.3± 8.0 )个 /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则相差不大 ,分别为 (2 91.5± 36 .9)个 / m l,(2 6 8.5±47.3)个 / m l(P >0 .0 5 )。外周血中组织胺水平分别为 (16 9.7± 49.1) μg/ ml,(10 0 .1± 2 5 .1) μg/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组织胺及嗜碱性粒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明显降低 ,是否可作为一项肝癌早期诊断的辅助观察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患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组织中,嗜硷细胞增多。嗜硷细胞中,有相当量的组织胺。有些人认为,过敏性皮肤病(风团、水泡等)的发生,与嗜硷细胞的颗粒溶解释放出组织胺有关。因此,近年来有人用观察抗原抗体反应时嗜硷细胞的脱粒现象,来判定抗原(过敏原)的性质。此即嗜硷细胞脱粒试验。嗜硷细胞脱粒试验所用的材料有:患者的血清,经稀释的抗原(药物或食物蛋白等),以及特制的家兔白细胞血沉棕黄层(含有较多的嗜硷细胞)。方法是先以火焰清洁玻片,待冷至微温时,在玻片上滴加新鲜配制的染液(5毫升纯乙醇内加0.6毫升中性红),置于空气中待干;用微吸管吸取0.005毫升患者血清滴在染液玻片上,加家兔白细胞血沉棕黄层,再加0.005毫升抗原,在空气中轻轻摇动玻片使之混合后,用周围涂以  相似文献   

4.
应用周围血中嗜硷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对103例正常人及105例各种血液疾患,严重感染或类白血病反应进行了测定与研究,其初步结论如下:(1)正常组之平均值为21.72±1.46/立方毫米,在男性53例及女性50例中无显著差异。(2)嗜硷性细胞计数在19例急性白血病中为6.08±2.35低于正常值,其中1例在化学治疗后进入完全缓解期内其计数值亦未越出正常水平。(3)2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25次发作期内嗜硷性细胞计数值(5005.04±1789.29)较正常组显  相似文献   

5.
脑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构成。根据HE和Mallory三色法等标准方法的染色特性,传统上将腺垂体的细胞分成三类:(1)嫌色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50%,含有少量细胞浆,光镜下不显颗粒,然而电镜证明它也有少许分泌颗粒;(2)嗜伊红或嗜酸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40%,在人类聚集成簇,特别是在腺垂体的两侧;(3)嗜硷性细胞,用苏木素或苯胺蓝染色时,胞浆中有蓝染的颗粒。嗜酸性细胞又称α-细胞,嗜硷性细胞又称β-细胞,而嫌色细胞可能是它们的前身。  相似文献   

6.
<正> 肥大细胞广泛存在于结缔组织中,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硷性颗粒,含肝素,组织胺等物质。目前认为,肥大细胞在肿瘤预后、机体防御反应中起一定作用,引起组织学及病理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范峰  李惠萍 《上海医学》2001,24(11):702-704,F003
嗜酸细胞是一种骨髓源性粒细胞 ,细胞内包含一些特异性颗粒 ,颗粒中蕴含大量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嗜酸细胞过氧化物酶 (EPO)和嗜酸细胞衍生神经毒素 (EDN) ,所以在组织中它们可发挥多种功能 ,如免疫调节、组织重构、组织修复及异己生物体的消灭等。嗜酸细胞在气道黏膜和肺组织上的大量存在及其脱颗粒现象与细胞在哮喘、鼻息肉、过敏性鼻炎和嗜酸细胞性肺炎中的致病性有关。通常人们用体液中颗粒蛋白 (如ECP)的增殖水平和组织中嗜酸细胞所呈现的超微结构特征来反映嗜酸细胞脱颗粒活性。单克隆抗体E…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肺炎又称吕弗琉综合症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炎,是嗜酸性粒细胞肺侵润的一个类型。以肺内一过性游走性的炎性病变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并伴有血中组织胺增多;肺部为不规则支气管炎性病灶,肺泡渗出液中充满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白细胞计数时,细胞根据体积大小分配在不同计算机通道中,从而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反之从图形的变化可以估计被测血液中的细胞群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细胞图形并无特异性,比如中间细胞群可包括大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其中任何一类细胞的增多,均可使直方图产生相似的变化或正常人体检中筛选是否需要进一步作血涂片检查,各种血液异常时,直方图的变化可以看出,尽管引起血液变化的病因不同,细胞形态变化不同,但直方图很相似,说明血细胞直方图形变化并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EDTA—K2抗凝血液,同时使用同一标本制作血涂片,瑞氏染色,行白细胞分类镜检。结果2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标本中,三分类血液分析仪不能对其中18例标本的白细胞进行分类以及幼稚细胞提示;19例急性原始粒细胞性白血病(nML)患者标本中,16例血液标本的幼稚细胞被仪器错误分类为小白细胞;1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痛(CML)患者标本中,9例标本中的幼粒细胞及嗜酸嗜碱细胞被仪器错分为中间细胞群。以上结果均与手工镜检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对于白细胞分类和幼稚细胞的识别有局限性,对多形态、多变化性的血细胞的识别能力较低。因此,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样分析时,对于重点患者必须进行血液标本手工镜检。  相似文献   

11.
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较为罕见的一种白血病,1906年Goachin首先在文献上报告二例,其中一例为慢性,另一例为亚急性。1935年Doan及Reichart等亦有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报告。直到1959年,文献上只报告了40例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中13例为急性。国内张安、董瀚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先后在61年、74年曾有过急慢性嗜硷性桩细胞白血病的报告。我院于1976年6月收住一例慢性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现报告如下: 病例:王××,男,28岁,社员,住院号:4205,检验标本号:437。1976年6月3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经常出现头迷和腹泻,为稀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热。半年前发现腹部有一肿大包块,并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曾用“麦里浪”治疗,症状缓解。近一月米病情复发并加重,伴发热、气短、全身乏力、咳嗽和饮食减少。既往健康。体  相似文献   

12.
哮喘病的病理生理复杂,首先,在病人的治疗上,对于所有因素应予重视。哮喘病在临床和呼吸功能方面表现为一种程度不同,部份或完全可逆的阻塞综合征。在解剖上表现为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壁水肿,支气管分泌过多及支气管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概并存有几种发病机制,包括:平滑肌异常;β—肾上腺素受体部份阻滞;支气管反应性过强;主要的临床和呼吸功能起到重大作用;肥大细胞及嗜硷性粒细胞,还有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都参与了作用;立即过敏反应和由许多继发的效应细胞所释放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肥大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成分之一,胞质中充满嗜硷性颗粒。这种颗粒易被硷性染料着色,实际上此种颗粒具有“异染性”。它对某些酸性染料也可着色。关于肥大细胞的显示(着色),过去已有很多人作过研究:如Ehilich(1876)用大理紫(Dahlia);Unna(1910)陈星若(1952)均曾用美兰(Methylene blue)和  相似文献   

14.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麻黄汤各拆方配伍组合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采用在体试验观察致敏小鼠抗原攻击后肺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反应,采用离体试验观察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果麻黄汤及拆方减少BALF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不完全相同;麻黄汤及拆方也不同程度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论麻黄汤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并初步验证了麻黄汤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类白血病反应是对某种原发病的反应,在周围血象中出现类似急性白血病的变化。一旦原发病好转,血象也恢复正常。其病理改变没有白血病细胞的浸润。Fitz—Hugh(1932)指出,本反应根据细胞种类不同而分为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中屋·前川(1962)把本反应分为类慢性白血病反应和类急性白血病反应。在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硷性,他们还提出浆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临床以粒细胞性慢类性白血病反应为最多。  相似文献   

17.
正常人嗜硷粒细胞极少,要了解其细胞化学染色特性很不容易。我们利用嗜硷粒细胞增高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片及血片,行10种细胞化学染色,以便了解其某些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谭东毅  姚宏昌 《医学综述》2008,14(12):1833-183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具有临床多样性,病理研究证明胃、肠黏膜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大量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炎与哮喘的细胞因子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参与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其发病过程受到遗传、免疫调控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免疫功能的改变尤为重要。由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如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等及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及转归。这种反应多数受  相似文献   

20.
邹汉良  束振华  梁汉章  张松  陈丕绩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2):1383-1384,1387,1480
目的 分析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部分标本出现假性增高的影响原因.方法 对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作相关统计学分析.4例使用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与手工计数法进行比较,做相关形态学分析.结果 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两者相关系数r=0.71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4例使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均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退行性变等形态学改变.结论 两仪器间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等形态改变会造成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高,对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的结果需进行手工计数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