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区域T1762A1764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性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检测4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27例慢性乙肝病人血清的HBVCP序列,并定量检测病人血清的HBVDNA水平.结果CPT1762A1764变异在慢性乙肝病人的发生率为51.9%(14/27),更多的是在病情较重(肝损害中度以上)的病例中出现(P<0.05),且该变异株具有生存优势.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感染该优势变异株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DNA拷贝数下降36.6±25.1倍,显著高于非变异株病人(2.5±2.1倍);HBeAg阴转率(75%)及HBVDNA(斑点法)阴转率(77.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6.7%,16.7%);对4例变异干扰素组病人3个月后再次测序,有3例其变异株的生存优势被野生株(WT)替代.结论HBVCPT1762A1764变异株可能对干扰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对56例接受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的CHB和对照组56例患者的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4.6%(25/56)、48.21%(27/56),尤其是ALT水平>100U者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7.5%(23/40)、62.5%(25/4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CHB对清除HBeAg、HBVDNA有较好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血清ALT水平在100u以上者,远期疗效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37例HCC患者作为研究组,3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结果 37例HCC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仅6例, HBeAg阴性者共31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28例, HBeAg阴性者共9例. HCC中, HBV以C基因型为主,占70.2%,而CHB以B基因型为主,占67.6%.BCP双突变率在HCC为64.9%,在CHB中为27.0%.其中HCC中发生BCP双突变HBV多见于 C基因型占87.5%, 而CHB中发生BCP双突变HBV C基因型占40.0%.结论 鲁南地区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有关,并且HBV C基因型可能是HBV相关肝癌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广州市番禺区13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X基因区BCP双变异(A1762T/G1764A)和CP聚集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速率法;ELISA和PCR法分别检测HBeAg和HBV DNA拷贝数;并以PCR方法扩增HBV X基因,再进行测序,最后将结果分成四组(BCP双变异、CP聚集变异、BCP双变异合并CP聚集变异,无BCP双变异和CP聚集变异)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1) HBeAg阳性在BCP双变异组中检出率最低(P<0.05);(2)四组HBV DNA拷贝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P双变异、CP聚集变异HBeAg阳性组的HBV DNA拷贝数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5);(3)四组ALT、AST异常例数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常规的相关指标检测对病情的评估尚不全面,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对HBV X基因区的BCP双变异(A1762T/G1764A)和CP聚集变异的常见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服用拉米夫定一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观察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日,疗程一年,定期检测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定量.疗程结束时ALT复常率81.0%(68/84例),HBVDNA阴转率85.7%(72/84例),29例HBeAg阳性者,HBeAg阴转率44.8%(26/58例)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27.6%(16/58例).治疗后HBeAg变化与治疗前ALT水平密切相关,治疗前ALT水平较高组,(ALT2-10倍正常参考值上限)HBeAg阴转率为50.0%(22/44例),血清转换率为31.8%(14/44例),治疗前ALT水平较低组(ALT1.1-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分别为28.6%(4/14例)和14.3%(2/14例),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与机体免疫清除反应有关,治疗前ALT水平是HBeAg血清转换的重要影响因素.5例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一年HBeAg仍阳性,再肌注干扰素-α序贯治疗6个月(5MU tiw),有2例HBeAg阴转,3例HBeAg血清转换,同期观察12例继续单用拉米夫定至1 8个月,8例HBeAg阴转,4例血清转换.两种方法比较,初步显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疗法有可能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且能避免长期服用拉米夫定增加病毒变异之虞,值得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自然史中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1762(A T)/1764(G A)双突变的分布,以及与中国常见HBV基因型的关系和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8例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利用制备的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采用特异性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PSRT PCR)方法对其血清行B、C基因型分型和双突变定量检测,比较双突变在B、C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CMIA)检测血清HBeAg和抗HBe,比较B、C基因型各组双突变株和野生株病毒的HBeAg血清学转换。结果: C基因型CHB患者BCP区1762/1764双突变率(70.65%)明显高于B基因型(29.17%,P=0.000)。观察HBeAg阴性CHB患者比例,B基因野生组明显高于其双突变组(28.57%,P=0.004)和C基因野生组(22.22%,P=0.000);C基因双突变组(63.08%)明显高于其野生组(22.22%,P=0.000)和B基因双突变组(28.57%,P=0.018)。在所有HBeAg阴性患者中,B基因野生组抗HBe阳性率(84.00%)高于其双突变组(0.00%,P=0.003)和C基因野生组(16.67%,P=0.004);C基因双突变组抗HBe阳性率(19.51%)与其野生组(16.67%)和B基因双突变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0)。结论: 在我国慢性HBV感染人群中,C基因型患者更易发生BCP区1762/1764双突变;B基因野生型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并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较彻底;而C基因双突变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但不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不彻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方法的临床价值及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前C区G1896A(nt1896G→A)、A1814C(nt1814A→C)及HBV C基因启动子(BCP)T1762A、G1764A(nt1762A→T、nt1764G→A)四位点突变,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及ALT、AST水平。结果95份血清标本中,有91份分别检测到了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阳性率95.8%,其中61896A突变33例(36.3%),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64例(70.3%),G1896A 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22例(24.2%),未检测到A1814C突变毒株。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HBV前C区/BCP区突变率较HBeAg阳性的患者明显增高。G1896A突变后血清ALT水平与未变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各组的肝功能无显著变化。G1896A 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后,血清HBV DNA水平较未变异组降低(P<0.05),其他各组间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法测定HBV特定变异位点,可一次同时检测多个突变位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HBV前C区/BCP区突变对血清HBVDNA水平和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α干扰素治疗的109例慢性乙肝患者和未经过干扰素治疗的95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24-126个月(平均70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0.5%/14.7%、52.3%/15.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8.8%/64.2%、64.2%/62.1%(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率及病死率两组比较依次为:3.7%/4.2%、10.1%/16.8%、2.8%/2.1%、7.3%/7.3%,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0%病情恶化患者HBe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82.6%的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存在HBV前C区1896位点和/或其启动子T1762A1764双位点变异。结论:α干扰素对HBV的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加速乙肝患者HBeAg自然阴转过程,但单一、短程α干扰素治疗未能降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服用拉米夫定一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初步观察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 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 /日,疗程一年,定期检测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定量.疗程结束时ALT复常率81.0%(34/42例),HBVDNA阴转率85.7%(36/42例),29例HBeAg 阳性者,HBeAg阴转率44.8%(13/29例)HBeAg/抗HBe血清 转换率27.6%(8/29例).治疗后HBeAg 变化与治疗前ALT水平密切相关,治疗前ALT水平较高组,(ALT2-10倍正常参考值上限)HBeAg 阴转率为50.0%(11/22例),血清转换率为31.8%(7/22例),治疗前ALT水平较低组(ALT1.1-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分别为28.6 %(2/7例)和14.3%(1/7例),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05),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与机体免疫清除反应有关,治疗前ALT水平是HBeAg 血清转换的重要影响因素.4例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一年HBeAg仍阳性,再肌注干扰素-α序贯治疗6个月(5MU tiw),有一例HBeAg阴转,2例HBeAg血清转换,同期观察8例继续单用拉米夫定至18个月,4例HBeAg阴转,2例血清转换.两种方法比较,初步显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疗法有可能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且能避免长期服用拉米夫定增加病毒变异之虞,值得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0.
李毅  杨平 《中国厂矿医学》2005,18(5):411-41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1762/1764双位点变异和前C区1896位点变异的情况以及对血清学的影响,并观察出现1762/1764双位点变异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方法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和PCR法检测162例慢性乙型肝炎C区基因启动子1762/1764双位点变异和前C区1896位点变异,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肝功能、HBV复制指标、病毒变异等变化.结果慢性轻型乙肝,慢性中、重型乙肝和肝硬化3组1762/1764双位点变异率分别为14.9%,40.7%和39.0%,1896位点变异率分别为11.9%,40.7%和65.9%;HBeAg+和HBeAg-2组1762/1764变异率分别为31.1%和28.4%,1896变异率分别为5.4%和60.2%;10例出现1762/1764双位点变异的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2月末,2例复发,并检测出变异株和YMDD变异,其中1例发展为重型肝炎并死亡;24月末,4例复发,并检测出变异株.结论HBV CP1762/1764变异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不能完全中止HBeAg的复制,不同于前C区1896位点对血清学的影响;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抑制变异株,但随着疗程的延长,变异株又会重新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将53例YMDD变异的CHB患者按其意愿分为2组:加用组(n=38)在继续口服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ADV抗病毒治疗,干扰素联合组(n=15)停用拉米夫定,换用ADV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2组观察1年,在治疗4、8、12、24、36、48周时检测ALT、乙肝五项、HBVDNA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ALT水平逐渐降低,仅在8周时2组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V-DNA水平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扰素联合组HBeAg和HBsAg阴转率均要高于加用组(P<0.05)。加用组有2例患者出现ADV耐药。结论加用ADV、ADV与干扰素联合治疗YMDD变异的CHB患者,均能对其病毒和病情起控制作用,但后者显示有更高的HBeAg和HBs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C/C区突变位点与肝脏疾病进展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直接测序法检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0例,分析前C/C区变异位点与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前C/C区变异位点T1762/A1764、A1896发生率(86.3%,54.5%)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32.1%,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HBV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HBeAg阴性患者T1762/A1764,T1766/A1768,A1896变异位点发生率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增高( P <0.05)。结论 T1762/A1764,A1896突变率的增加会促使肝脏疾病进展至肝硬化;HBeAg阴患者T1762/A1764,T1766/A1768,A1896变异位点的频率增加会促进肝脏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2例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对照组104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疗程48周。治疗4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LT水平、ALT复常率、HBV-DNA水平、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ALT水平均下降,ALT复常率分别为93.75%、87.50%,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较对照组下降[(2.13±0.74)lg IU/mL vs.(3.98±1.61)lg IU/mL,P0.01];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及HBeAg/HBe Ab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92.86%vs.83.65%,32.14%vs.19.23%,30.36%vs.18.27%,P均0.05);治疗组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T/CD8~+T比值上升,CD8~+T细胞百分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6±6.32)%vs.(38.59±7.13)%,(0.93±0.32)vs.(1.70±0.36),(28.25±7.48)%vs.(22.47±5.91)%,P均0.01];而对照组上述3项指标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T/CD8+T比例较对照组升高[(38.59±7.13)%vs.(27.41±6.57)%,(1.70±0.36)vs.(1.02±0.28),P均0.01],而治疗组CD8~+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下降[(22.47±5.91)%vs.(26.33±5.76)%,P0.01]。结论恩替卡韦与苦参素联合使用能有效增强抗HBV作用,同时能显著改善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T^1762A^1764联合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相结合,检测130例乙型肝炎患者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结果:HBeAg( )和HBeAb( )两组患者中BCP T^1762A^1764联合突变率的不同频率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40.0%和85.7%,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ASC)22.2%和65.0%,献血员为5%。BCP T^1762A^1764双点联合突变组HBV-DNA≥10^5 cps/ml检出例数81例(96.4%),非突变组HBV-DNA≥10^5 cps/ml检出例数25例(54.3%)。结论:BCP T^1762A^1764联合突变与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关,可能是CHB与ASC患者HBeAg(-)的原因之一,可促进乙肝病毒繁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HBV BCP T^1762A^1764联合突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1,(26):144-14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NFα-2a)联合胸腺肽α1(T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将78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观察两组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组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的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联合组的HBV DNA、HBeAg、抗-HBe等指标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是治疗CHB的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INFα-2a)抗病毒治疗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与肝功能ALT恢复、血清HBVDNA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60例HBeAg( )慢性乙肝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安福隆)抗病毒治疗,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Th1亚群细胞因子IL-2、γ-INF及Th2亚群细胞因子IL-4、IL-10的血清浓度变化,并同时检测肝功能ALT、HBV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60例HBeAg( )慢性乙肝患者INFα-2a治疗24周后,有52例患者ALT恢复正常,占86.7%,有32例HBVDNA<103,HBeAg(-),占53.3%,其中有14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比例为23.3%.治疗组患者血清Th1细胞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Th2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INFα-2a治疗结束时,HBeAg阴转患者血清Th1细胞因子浓度比治疗前升高,Th2细胞因子浓度比治疗前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恢复正常,HBVDNA含量下降显著(P<0.01).结论 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与慢性乙肝INFα-2a抗病毒治疗后血清ALT复常及HBVDNA含量下降相关,Th1/Th2亚群细胞因子平衡是促进肝功能ALA恢复、HBeAg血清转换及HBVDNA含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X区和前C区热点变异对干扰素(IFN)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HN-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态(RFLP)技术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前病毒核苷酸序列的突变。结果:A^1896变异株不影响治疗结束时应答率,6/8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为应答者。停药后12mo时,l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由无应答者变为应答者:在复发者中,既有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又有A^1896变异株感染者,或两者同时存在。结论:T^1762-A^1764变异者近期疗效好,而A^1896变异者不影响近期疗效;T^1762-A^1764变异者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A1762T/G1764A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方法对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A1762T/G1764A变异检测,分析A1762T/G1764A变异与临床类型、HBV-DNA、HBeAg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CL-Ⅳ)、层粘蛋白(LN)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肝硬化中A1762T/G1764A变异率分别为43%、55%、61%、89%(P〈0.05);A1762T/G1764A变异组病人肝纤维化指标HA、PⅢP、CL-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V A1762T/G1764A变异与与疾病进展及肝纤维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α(IFN-α)对于HBeAg阳性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经干扰素-α治疗4-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杂交法)分别为37%和17%;HBeAg转阴率分别为7.8%和1.8%,其疗效与基线血清ALT水平及肝组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四项随机对照试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 (CHB)目前仍无特殊药物治疗。采用a 干扰素 (IFN -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6 0例 ,观察到ALT复常率 6 3.3% ,HBeAg阴转率 53.3% ,HBV DNA阴转率 6 0 %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