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灌注疗法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使病死率大大下降,已成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再灌注后会出现心肌无再流、再灌注损伤和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等临床问题。尽管中医不可能替代西医的再灌注疗法,但利用中西医的互补性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使再灌注疗法的疗效进一步提高。1无再流及中西医结合对策再灌注疗法可快速疏通冠状动脉,但Ito等使用心肌声学显影(MCE)发现,AMI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心肌组织却无再灌注,称为无再流现象,其发生率高达37%[1]。有研究[2]显示AMI经急…  相似文献   

2.
心肌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及维拉帕米(异搏定)均可抑制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及血浆TXB:水平的增高反应,并缩小其梗塞范围。但在心肌预先反复缺血的基础上,维拉帕米却无上述效应。  相似文献   

3.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8-1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能使血栓性闭塞的冠脉迅速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可能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组织无再流(myocardial no-reflow),其发生率高达37%~43%。心肌无再流是发生于再灌注后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住院病死率增加5~10倍,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实现心肌组织完全再灌注是现代AMI再灌注治疗的最重要目标和再灌注治疗后时代的研究重点,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也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在全部AMI患者中,年龄≥75岁者几乎占1/3.老年人心肌梗死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并存,加之老年人冠状动脉顺应性差,冠状动脉病变广泛,狭窄更严重等,使高龄成为AMI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正因如此,多数用以评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均系统地将老年人作为除外标准之一。即使是纳入老年人的临床试验,老年人所占比例也很小。因此,人们对老年人STEMI患者的再灌注策略知之甚少。由于缺乏有关老年人STEMI时再灌注疗法风险/效益比资料,老年人AMI症状不典型,并存病多,就诊迟等原因,使老年人AMI接受再灌注疗法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65~69岁者64.8%,70~74岁者60.1%,75~79岁者50.4%,80~84岁者35.4%,≥85岁者20.4%。近年来。老年人STEMI行再灌注治疗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日本学者Yagi等报道一组1855例AMI,其中年龄75~85岁的高龄者483例,采用再灌注治疗者264例(55%),再灌注成功率92%。此外,静脉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干预(PCI)比较,究竟哪种再灌注疗法更优?至今仍不明确。本文搜索MEDLINE数据库中近年来有关老年人STEMI患者再灌注疗法的文献资料,综述老年人AMI后溶栓疗法与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布洛芬、瓜蒌对家兔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布洛芬对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白细胞堵塞微血管及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瓜萎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和再灌注性出血,但对上述白细胞指标影响不明显。两者都能进一步缩小再灌注后的心肌梗塞范围,提示两药对AMI再滤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国产维生素E乳剂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对20只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家兔分别于再灌注前静脉注射国产维生素E乳剂100mg/kg(实验组)和生理盐水乳剂(对照组).实验组再灌注期左室dP/dt和LVSP明显增高,LVEDP明显下降,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轻,收缩带坏死和梗塞范围均显著缩小.结果提示,国产维生素E乳剂对心肌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可缩小梗塞面积,提高生存率,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AMI后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成形术,仍存在微血管阻塞,从而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采用非侵入性指标作为心肌再灌注判断标准,以了解AMI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微  相似文献   

8.
及时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获开通的时间不同,将5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分为<6小时组和>6小时组,又根据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通畅的程度不同,分为通畅组、基本通畅组和未通组,观察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对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6小时内开通者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面积,改善梗塞后左室功能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小时开通组与未通组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缩小梗塞面积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基本通畅组近期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再梗塞率高于通畅组和未通组,但基本通畅组和通畅组心肌梗塞缩小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提示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及时就诊,尽快住院至关重要,可以便某些关键性治疗及早实施,从而提高疗效。溶栓疗法公认为AMI的早期治疗方法。据Moseri等报告,在冠弥梗阻后2小时内再灌注,可防止50%的患者发生心肌梗塞,2~4小时内再灌注,则可缩小梗塞面积,即时间有决定疗效的意义。国外近年来十分重视住院前时间,常以“分钟”作时间单位报道,可见缩短住院前时间的意义。国外已有以溶栓疗法为中心内容的AMI住院前时间的报道,国内达方面研究尚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再灌注治疗(溶栓和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广泛应用,使大量濒死心肌早期获得挽救,缩小梗死面积、缩短病程、明显改善预后。再灌注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新的治疗形势,如何根据心电图改变尽早做出诊断和分型,如何分析再灌注治疗后AMI的心电图演变及其临床意义,如何防治再灌注损伤等已成为临床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已证明,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较早的进行溶栓治疗,可以降低近期及远期的死亡率,限制梗塞面积,改善心室功能。但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可以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现总结我院急症室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使用溶栓治疗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当今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它们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肯定疗法.国内外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尽管其年龄、性别等因素不同,其临床预后均显著改善,即病死率降低,心功能改善.但AMI患者因性别不同,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后可能会存在某些差异.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和直接PTCA+支架术的疗效,以观察男女性别之间再灌注治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采用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均能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组织,缩小AMI梗死范围。但是,再灌注治疗在恢复冠脉血流的同时也可加重组织损伤,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等严重现象。有研究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最多可占心肌梗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按照发病时心电图有否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AMI(STEMI)和非ST段抬高AMI(NSTEMI).前者80%~90%而后者约20%最终演变为Q波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这两部分内容,后者主要针对STEMI患者而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兔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MI)范围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假手术组,Ⅱ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Ⅲ组:缺血再灌注组,Ⅳ组:利多卡因组,V组:卡维地洛组。Ⅱ、Ⅲ、Ⅳ、V组分别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中点30 min再灌注120 min,观察室性期前收缩(PVC)、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和MI范围的变化。结果应用利多卡因和卡维地洛后,PVC、VT、Vf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利多卡因和卡维地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多卡因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对MI范围无影响,卡维地洛不仅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且能显著的缩小MI范围。结论卡维地洛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缩小MI范围。  相似文献   

16.
<正> 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濒临死亡的心肌,但随后的缺血冉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损伤却减弱了冉灌注治疗带来的益处。作为再灌注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缺血预适应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然而必须在缺血事件发生前应用才能发挥保护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及再灌注疗法的效果。方法 以74例AMI患者为对象 ,按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分为休克组 16例 ,非休克组 5 8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冠脉造影及再灌注疗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休克组院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休克组 (P <0 0 5 ) ;休克组各种并发症比例均显著高于非休克组 ,其中梗死延展休克组发生率为 38% ,非休克组为 5 % (P <0 0 1) ;冠脉造影显示 ,休克组 3支病变显著高于非休克组 (P <0 0 1) ,前者 99%以上的严重狭窄病变多、钙化严重及侧支循环发育不良。再灌注治疗后 ,梗死相关冠脉再通率休克组显著低于非休克组 (P <0 0 5 ) ,休克组院内病死率受梗死相关冠脉再通与否的影响 ,再通的 6例仅 1例死亡 ,而未再通的 5例 3例死亡。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冠脉病变严重、复杂 ,病死率高 ,改善预后的关键是恢复再灌注及预防梗死延展。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其主要目标是:1.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缩短发病至开通时间;2.恢复心肌有效再灌注。然而,AMI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供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无再流现象(myocardial no-reflow phenomenon),发生率高达37%。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的是在组织器官缺血恢复血流后,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不可逆损伤的现象。研究最多的就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溶栓、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等血管再灌注疗法通过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有效挽救濒死心肌。但是再灌注受缺血组织血管再通时间限制并存在再灌注损伤等问题,因此随着新的再灌注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冠心病治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垂体后叶素对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家兔的累积性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注垂后叶素复制家兔心肌反复短暂缺血模型,观察了其对随后进行的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性、心肌梗塞边缘区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以及心肌梗塞范围的变化。结果显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实验组的心肌梗塞范围、血小板聚集性和心肌梗塞边缘区PMN浸润数均大于或高于单纯AMI再灌注对照组。两组白细胞聚集性无明显差异,但处死前两组高于结扎前。提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而血小板和白细胞活性增高可能在其累积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