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江苏省如皋市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如皋市2005-2013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如皋市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7种14 369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3/10万,年死亡率为0.67/10万,年发病率由2005年的119.50/10万下降至2013年的85.25/10万。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例数的54.9%,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占28.5%。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细菌性痢疾。结论如皋市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呼吸道、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仍是主要病种,应重点加强监测及专题调研,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楚雄市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楚雄市2005-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年间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5 29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7.15/10万,死亡42例,年均死亡率为1.6/10万;报告呼吸道传染病2 699例,血源及性传播疾病1 961例,肠道传染病583例,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54例;位于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依次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梅毒和淋病,共计5 002例,占总发病数的94.4%;4~9月为发病高峰期。结论楚雄市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平泉县甲、乙类传染病的分布、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平泉县户籍人口1993-2007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5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累计报告病例12218例。年发病率最高的是2004年为264.52/10万,最低为1993年91.01/10万,年均发病率为178.00/10万。15年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4802例,占发病总数的39.30%,近5年呈下降趋势;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3955例,占发病总数的32.37%,近3年有上升趋势。第3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3389例,占发病总数的27.74%,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传染病发病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为主。2007年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率分别为60.45/10万、39.67/10万、27.36/10万。结论平泉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要加大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力度,同时继续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与监测,巩固其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会市2005-2012年期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订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四会市2005-2012年8年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会市2005-2012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在247.94/10万~378.63/10万,年均发病率为307.94/10万,年均死亡率为1.67/10万。年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是乙肝、肺结核、淋病、梅毒、丙肝,占发病总数的90.81%。8年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一直居高不下,占发病总数的60.08%,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占34.97%,艾滋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四会市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要加大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与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平泉县甲、乙类传染病的分布、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平泉县户籍人口1993—2007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5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累计报告病例12218例。年发病率最高的是2004年为264.52/10万,最低为1993年91.01/10万,年均发病率为178.00/10万。15年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4802例,占发病总数的39.30%,近5年呈下降趋势;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3955例,占发病总数的32.37%,近3年有上升趋势。第3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3389例,占发病总数的27.74%,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传染病发病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为主。2007年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率分别为60.45/10万、39.67/10万、27.36/10万。结论平泉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要加大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力度,同时继续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与监测,巩固其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00-2009年龙州县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0-2009年龙州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结果龙州县10 a间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率为198.99/10万;年均死亡率为2.69/10万;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途径传播传染病为主,两者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5.32%;传染病发病居前4位的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结论 2000-2009年龙州县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型缓慢上升趋势,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麻疹、淋病、疟疾和艾滋病是龙州县传染病报告的主要病种,应积极做好相应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东海县乙类传染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海县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东海县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计4 885例,年均发病率85.06/10万,死亡率0.42/10万。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7.95%,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25.26%。发病率位居前5位的为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结论东海县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要病种,应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郑州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郑州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341 392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乙类传染病18种计228 577例,死亡576例,年均发病率477.27/10万;丙类传染病8种计112 815例,死亡12例,年均发病率241.56/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乙类传染病中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65.83%,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21.82%,20~50岁发病占48.84%,农民发病占25.15%;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占59.54%,手足口病(2008~2010)占24.25%.结论 要加强以乙肝、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重点加强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为代表的丙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德保县1996-200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德保县各类传染病的分布、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德保县户籍人口1996-2005年10年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996-2005年共报告各类法定传染病22种,累计报告病例达7 365例.年发病率最高的是2004年为414.83/10万,最低为1997年85.84/10万,年均发病率为216.02/10万.10年间各类法定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3 848例,占发病总数的52.25%;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共报告1 869例,占发病总数的25.38%;第三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1 369例,占发病总数的18.59%;主要传染病发病以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淋病为主.2005年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依次为肺结核、腮腺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别为144.06/10万、92.23/10万、54.16/10万. 结论 德保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要加大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同时还必须加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永州市零陵区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零陵区1996-2005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6-2005年零陵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5种,共计8997例,年均发病率157.41/10万,死亡58例,年均死亡率1.01/10万,10年间发病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占发病总数的92.77%,死亡人数据第1位的传染病为狂犬病,占死亡总数的60.34%。结论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是该区流行最广泛的传染病,2000年后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递增,狂犬病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亟需采取有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射阳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传染病控制规划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射阳县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4 336例,年均发病率为89.44/10万,总体发病率年均下降6.64%,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以呼吸道类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7.91%;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占24.26%。平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和淋病。结论射阳县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呼吸道、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仍是主要病种,应加强对其监测及专题调研,以制定针对性且经济有效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绥中县传染病发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4251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为132.66/10万,年均死亡率为0.31/10万。平均病死率为0.24%。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结核、乙肝、出血热、梅毒和戊肝,占发病总数的87.32%。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2.90/10万,居首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9.79/10万,居第2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1.98/10万,居第3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99/10万,居第4位。结论2008--2012年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出血热、梅毒、布病是重点防制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海安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传染病控制规划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海安县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4种,共计5 513例。年均发病率为117.64/10万,总体发病率年均下降5.43%。以呼吸道类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47.38%;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占30.67%。平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和痢疾。结论海安县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呼吸道、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仍是主要的病种,应加强对其监测及专题调研,以制定针对性且经济有效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汉市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年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6年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8917例,发病率在235.38/10万~429.5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303.47/10万;5年间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发病居传染病之首,占发病总数的64.42%,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0.11%和15.33%.位于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梅毒.结论 广汉市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为主,应作为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郫县2001-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郫县无报告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6种11 718例,年均发病率239.58/10万,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62.99/10万,2003-2005年逐年上升,2005年最高为352.45/10万,2006-2010年逐年下降;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是乙肝、肺结核、痢疾、淋病、甲肝,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22.53/10万,居首位;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2.26/10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54.45/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0.35/10万,居第4位。结论 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禄劝县2007~2011年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收集禄劝县2007~2011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禄劝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2种5698例,年发病率为207.47/10万~306.60/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248.64/10万。乙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39%;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2.57%;肠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25.41%;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发病较低,占发病总数的0.63%。报告的主要疾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痢疾、手足口病、风疹等。[结论]禄劝县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同时必须加强对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和5岁以下婴幼儿手足口病等的防控与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东海县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海县2009—2013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东海县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9种,计5 026例,死亡24例,年均发病率86.33/10万,年均死亡率0.41/10万,年均病死率0.48%。男、女发病率比为2.05∶1,年龄以50~70岁为主,占30.10%,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占71.47%。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58.95%),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25.01%)。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结论东海县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6年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特点及流行趋势,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收集1990~2005年郴州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1990~2005年郴州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1种122 4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12/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125.00/10万~328.70/10万之间,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居前6位的依次是痢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和淋病.肠道传染病由1990年的213.61/10万下降到2005年的42.03/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呈上升趋势. [结论]近16年来,郴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疾病谱以肠道传染病为主转为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该市今后传染病防制的重点是加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同时要加大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狂犬病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普兰店市乙类传染病发生、流行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1999~2008年普兰店市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12091例,年均发病率为146.61/10万;死亡22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27/10万。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1.39/10万,占发病总数的41.87%;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44.59/10万,占发病总数的30.41%;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9.18/10万,占发病总数的26.72%;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46/10万,占总数的0.99%。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75.70/10万)、肺结核(36.26/10万)、细菌性痢疾(16.49/10万)。[结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痢疾是普兰店市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德保县各类传染病的分布、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德保县户籍人口1996—2005年10年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996—2005年共报告各类法定传染病22种,累计报告病例达7365例。年发病率最高的是2004年为414.83/10万,最低为1997年85.84/10万,年均发病率为216.02/10万。10年间各类法定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3848例,占发病总数的52.25%;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共报告1869例,占发病总数的25.38%;第三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1369例,占发病总数的18.59%;主要传染病发病以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淋病为主。2005年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依次为肺结核、腮腺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别为144.06/10万、92.23/10万、54.16/10万。结论德保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要加大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同时还必须加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