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8例ICVD患者血清IL-8和IL-6含量.结果 ICVD组发病初血清IL-8、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CVD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IL-8、IL-6浓度明显高于发病1周后(P<0.01);而且大面积脑梗塞者较小面积脑梗塞者高(P<0.01).结论脑缺血损伤引起IL-8、IL-6的表达,而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则与脑缺血的缺血面积大小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赵红霞  吕天河 《右江医学》2003,31(6):538-539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法测定血清IL 6和酶免疫分析 (ELISA)法测定血清sIL 6R含量。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 3日内血清IL 6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至两周时降至正常水平 (P >0 .0 5 ) ;sIL 6R含量 3日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两周时接近正常 (P <0 .0 5 ) ;二者呈正相关 (r =0 .69,P <0 .0 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清IL 6和sIL 6R的水平变化与其临床表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对氯沙坦干预的反应。方法 :选择CHF患者 76例 (CHF组 )和健康体检者 3 8例 (对照组 ) ,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1(IL -1)和白细胞介素 -6(IL -6)的浓度 ;然后将CHF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沙坦组各 3 8例 ,4周后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CHF组 3种细胞因子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不同基础病所致CHF的细胞因子浓度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CHF越重细胞因子浓度越高 (P <0 .0 1) ;氯沙坦能改善心功能 ,降低细胞因子的浓度 (P <0 .0 1)。结论 :细胞因子在慢性CHF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且与基础病无关 ;氯沙坦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 ,也降低细胞因子的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4.
IL—6、IL—8与分娩发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待飞 《现代实用医学》2001,13(11):546-54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在分娩发动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孕 38~ 4 1周胎膜完整的单胎初产妇 1 5 0例 (临产前 90例 ,临产后 6 0例 )作IL -6、IL -8水平测定 ,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临产前血清IL -6处于低水平 ,临产后 ,血清IL -6水平升高 ,临床产前组与临床产后潜伏期 ( 30例 )和活跃期组 ( 30例 )差异显著 (F =1 5 87.6 7,P <0 .0 1 ) ;IL -8水平与宫颈Bishop评分呈直线正相关 (r =0 .883,t=1 7.6 4 8,P <0 .0 0 1 ) ,临产后组血清IL -8水平下降 ,临产前组与临产后潜伏期组、活跃期组间的差异显著 (F =2 0 7.6 8,P <0 .0 1 )。 结论 IL -6与子宫收缩相关 ,可能参与了分娩维持 ;IL -8与子宫颈成熟相关 ,可能参与了分娩发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患者腹腔液中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活性以及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8(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从 3 2例内异症患者 (轻度组 13例 ,为Ⅰ ,Ⅱ期 ,重度组 19例 ,为Ⅲ ,Ⅳ期 )和 19例对照者 (对照组 ,为行输卵管结扎术和吻合术患者 )的腹腔液中获取自然杀伤细胞 ,同时收集上清液。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NK细胞活性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 -6,IL -8和TNF -α的水平。结果 内异症轻度组和重度组NK细胞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重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 (P <0 0 1) ,轻度组和重度组IL -6,IL -8及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 (P <0 0 1)。结论 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免疫功能紊乱 ,NK细胞活性受损 ,细胞因子IL -6,IL -8,TNF -α产生过量 ,且NK细胞活性受损程度及产生细胞因子的量随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增高 ,可能共同参与内异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免疫学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目前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有关 ,已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与白细胞介素6 (IL - 6 )、白细胞介素 8(IL - 8)密切相关。另有报导认为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但是IL- 6、IL - 8与NOS关系的报导并不多见。为了揭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8)的表达 ,以及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 ,设计本研究。方法 :对 3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粘膜标本及 10例正常结肠粘膜标本进行iNOS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IL - 6mRNA ,IL - 8mRNA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分析。结果 :3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粘膜标本IL - 6mRNA有 2 8例阳性 (83% ) ,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IL - 8mRNA有 2 7例阳性 (79% )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P <0 .0 1) ,iNOS阳性 30例 (88% ) ,与对照组比较增高 (P <0 .0 5 )。结论 :细胞因子 (IL- 6 ,IL - 8)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是iNOS活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祁金友  吕天河 《右江医学》2002,30(5):375-376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酶 (NSE)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放射分析 (IRMA)法测定血清NSE含量和应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法测定血清IL 6含量。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 3日内血清NSE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和两周时 (P <0 .0 1) ;血清IL 6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两周时接近正常 (P >0 .0 5 ) ;二者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清NSE和IL 6的水平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 (IL - 6 )的变化关系。方法 测定4 5例UA患者(UA组)和36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血清TNF -α和IL - 6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UA组血清TNF -α和IL -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UA组患者12周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MI)者TNF -α和IL - 6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者,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结论 UA患者血清TNF -α、IL - 6水平明显升高,12周后发生MI的患者血清TNF -α、IL - 6水平明显高于无MI者,血清TNF -α、IL - 6可作为冠心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霞  梁敏坚  罗敏琪  陈忠城 《广东医学》2002,23(11):1157-115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均<0.01),且患病期其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和P<0.01),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IL-2和IL-6瓣高低与其性别、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家族史有关(P均<0.01),但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其患病期细胞因子水平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非风湿活动期的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和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 ,我门采用ELISA法检测 68例非风湿活动期风心病CHF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 ,并与 4 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IL -6水平在心功能Ⅱ级和Ⅲ级亚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在心功能Ⅳ级亚组中显著升高 (P <0 0 5) ;IL -8水平在心功能Ⅱ级亚组中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心功能Ⅲ级和Ⅳ级亚组中均显著升高 (P <0 0 1 )。提示IL -6和IL -8与非风湿活动期风心病CHF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IL -2R)、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6受体 (sIL - 6R)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及分类方案第三版 (CCMD - 3)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 30例为观察组 ,(病例组 )PANSS量表评分≥ 6 0分 ;选取正常对照组 2 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6周症状基本缓解后血浆IL - 2、sIL - 2R、IL - 6及sIL - 6R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治疗前血清IL - 2、sIL - 2R、IL - 6及sIL - 6R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治疗后sIL - 2R及IL - 6水平仍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IL - 2及sIL - 6R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病例组治疗前后相比 ,血清IL - 2及sIL - 6R水平显著下降 ,IL - 6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sIL - 2R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IL - 2、IL - 6及sIL - 6R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 (PMN)与白细胞介素 8(IL - 8)、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在支气管哮喘 (哮喘 )气道炎症反应的作用以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对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肺泡灌洗液 (BALF)的PMN及IL - 8,IL - 6浓度测定 ,分别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 :哮喘急发期组血清IL - 8水平和IL - 6水平明显比哮喘缓解期组及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1) ,哮喘缓解期组血清IL - 8水平比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5 )。哮喘缓解期组血清IL - 6水平与健康志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BALF的PMN ,IL - 8和IL - 6水平哮喘急发期组比哮喘缓解期组及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1) ,哮喘缓解期组比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5 )。哮喘患者BALF的IL - 8水平与PMN呈显著正相关 (r=0 .80 36 ) ,BALF的IL - 6水平与IL - 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76 15 )。BALF的IL - 8水平、IL - 6水平、PMN分别与FEV1占预计值 %呈显著负相关(r=- 0 .785 2 ,r=- 0 .6 5 34,r=- 0 .8891)。结论 :PMN ,IL - 6及IL - 8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 ,而且哮喘缓解期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白细胞介素 4 (IL 4 )水平。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18例轻、中度哮喘患者和 18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L 2R、IL 4水平 ,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哮喘患者血清sIL 2R( 30 3.95± 5 1.82U/ml)及IL 4 ( 14 1.11± 133.93pg/m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2 10 .6 4± 4 8.6 0U/ml和 6 0 .0 6± 2 1.6 7pg/ml;P <0 .0 1和P <0 .0 5 ) ,两者呈正相关趋势 (r =0 .883)。 结论 sIL 2R ,IL 4升高是哮喘过敏性炎症的表现 ,T淋巴细胞激活及其释放的IL 4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 1、- 6、- 8(IL - 1、- 6、- 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SIL - 2 R)水平 ,探讨细胞因子和 SL 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 46例活动性 SL E患者 ,并将其分成轻 ,中 ,重三组及狼疮肾(L N)和非 L N两类 ,采用 EL ISA法测定其血清 IL- 1,SIL- 2 R,IL- 6 ,IL- 8水平。结果  SL E患者血清 IL- 1,SIL- 2 R,IL- 6 ,IL- 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且和 SL E的活动度呈正相关 ,L N患者血清 SIL- 2 R,IL- 6 ,IL- 8则高于非 L N组 (P<0 .0 5 )。结论 异常增高的细胞因子可引起免疫系统网络的紊乱 ,导致免疫损伤。监测血清细胞因子可有助于了解患者狼疮活动程度 ,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新疆 35例正常人、 5 0例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IL - 2受体 (IL - 2 R)、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值。 结果:新疆食管癌患者 IL - 2 R、IL - 6、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P均 <0 .0 5 ) ,食管癌患者呈免疫抑制状态 ;患者自身术前、术后 1周比较发现 TNF- 2水平明显下降 ,而 IL - 6水平明显上升 (P均 <0 .0 5 )。结论:食管癌患者呈免疫抑制状态 ,手术切除肿瘤对患者是一个应激 ;1周内患者的免疫水平较紊乱 ;如何科学选择免疫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机制在精神分裂症 (Sch)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不同亚型间的免疫功能差异。方法 :用 EL ISA法对 39例 Sch病人 (其中 型 2 0例 , 型 19例 )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 R)浓度进行了检测 ,并与 17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Sch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 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 型 Sch病人血清 IL - 6浓度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免疫功能障碍 , 、 型也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IFN—a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NF、IL—6和IL—4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FN -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收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 0例 ,分别在IFN -α治疗前 ,治疗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和 9个月留取血标本 ,用放免法 (RI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 6(IL - 6)水平 ,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水平 ,并与 3 0例正常献血员的各值分别进行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IL - 6水平升高 (P <0 0 1) ,IL - 4水平降低 (P <0 0 1) ;经IFN -α治疗后 ,血清TNF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血清IL - 4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IFN -α通过诱导体内细胞因子变化 ,参与细胞免疫调控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8和IFN-α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细胞免疫状态及白细胞介素 8(IL - 8)和干扰素α(IFN α)在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5 0例AA患者及 30名正常人血清中IL - 8和IFN α水平。结果 AA、急性AA(AAA)及慢性AA(CAA)患者血清中IL - 8和IFN 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AAA组二者水平又明显高于CAA组 (P <0 .0 1)。对AA组IL - 8和IFN α水平作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r =0 .70 3,P <0 0 1)。结论 A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IL - 8和IFN α的过量分泌可能在AA ,特别是AAA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 2 (Th 2 )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4 (IL 4 )、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与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PAIgM)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中的变化和作用。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定技术检测 4 0例ITP患儿和 1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 4、IL 10水平 ,同时检测PAIgG、PAIgM的水平 ,并与ITP患儿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TP患儿血清中IL 4、PAIgG、P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ITP病例治疗半年前后血清中IL 4、PAIgG、PAIgM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ITP患儿血清中IL 4与P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6 3,P <0 .0 5 ) ,而PAIgG水平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 (r= 0 .72 6 ,P <0 .0 1)。结论 ITP患儿IL 4水平升高 ,提示Th 2相关细胞因子功能亢进 ,可能是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白细胞介素 6(IL 6)依赖细胞株KD83 ,检测狼疮性肾炎 (LN)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尿中IL 6的活性。结果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稳定期组L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与血沉 (ESR)呈正相关 (r =0 683 0和r =0 5 767,P <0 0 5 ) ,而与血清补体C3、抗核抗体(ANA)、抗ds DNA抗体均无相关关系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IL 6活性与血清IgG呈正相关 (r=0 83 5 0 ,P <0 0 1) ,与补体C4呈负相关 (r =- 0 5 980 ,P <0 0 5 )。结论 :活动期LN患者血和尿的IL 6活性均增高 ,提示IL 6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血和尿的IL 6活性可作为观察LN患者病情的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