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刘仁光,袁荣玺(附属第一医院)1QT间期和测量分析中的有关问题1.1QT间期(QTinterval)是指心电图中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止点的时间,包括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心室除极正常时,QT间期已成为反应心室复极时间的常规...  相似文献   

2.
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中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包括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心室除极正常时,QT间期已成为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常规心电图分析指标。QT间期是临床心电图学中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常要测定QT间期是否超越正常界限值。QT间期的数值对心肌损害、某些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的诊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时更是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对猝死和室速研究的深入,人们了解到心室肌复极异常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位置,QT间期延长是室速发生的重要机制,QT间期又将在室速的诊断中发挥作用。单一测定QT间期难以判断心室肌复极的离散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各导联间差异(QT离散度)与心肌复极时间离散度密切相关。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的QT间期存在着持续的微小差异,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即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简称为QT离散度。越来  相似文献   

3.
王婷婷 《大家健康》2016,(12):63-64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出现相应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60例,对照组60例,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分别统计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57.90±29.80);与正常人组的QT间期离散度(38.9±24.1)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QTd作为一项无创性预测心肌梗死的预后指标,具有简单快捷有效的特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的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435例健康职工用12导联同步方法描记体表心电图,用美国DMSoftware公司合作产品有线式心电综合分析系统自动分析、测量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按Bazett公式校正心率后得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最小校正QT间期(QTcmin),自动计算QTd=QTmax-QTmin,QTcd=QTcmax-QTcmin,对照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性别对QTd、QTcd的影响。结果QTd、QTcd均数分别为(47±11)ms、(52±12)ms。女性组QTmax、QTmin、QTcmax、QTcmin、QTd、QTcd均长于男性组,但仅QTc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QTmax、QTmin、QTcmax、QTcmin。均长于低龄组,QTmax、QTmin、QTc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组QTd、QTcd短于低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测得435例健康成人QTd、QTcd均数分别为(47±11)ms、(52±12)ms,QTd、QTcd与性别、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离散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离散度(QAd)和心率较正QT离散度(QTc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同步记录47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自动测量分析其QTt,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的QTd,QTcd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P<0.01),且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和复杂部分性发作(CPS)患者QTt,QTcd延长更明显,结论: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t,QTcd的延长,可能与其发生心脏性猝死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 12导联同步与非同步方法描记2 0 0例健康成人心电图 ;测RR间期 ,QTmax、QTmin、QTd及QTmax、QTmin和QRS出现最早导联 ;对照分析记录方法、年龄、性别对QTd的影响。结果  (1) 2 0 0例健康成人 12导联同步描记QTd为 (33 0 7± 10 87)ms (10~ 5 7ms) ;(2 ) 12导联同步与非同步描记检测对照QTd ,非同步描记QTmax增大 (P =0 0 2 5 ) ,QTd减小 (P =0 0 0 1) ;(3)年龄增加QTd有增大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4 )女性QTmax大于男性P =0 0 4) ,但QTd小于男性 (P =0 0 0 5 )。结论 本组测得 2 0 0例健康成人QTd范围 10~ 5 7ms,提示QTd >6 0ms应视为延长 ;在QTd检测中应强调 12导联同步描记 ,在分析时应注意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差异 ,其差异程度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表示 ,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1、2〕。本文通过对因急性心肌梗死而猝死的 7例病人 ,与 2 4例非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以及 2 3例健康者心电图QTd的比较 ,对急性心肌梗死QTd与猝死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3年~ 1998年间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 31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4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6 1.5岁。梗死部位 :前壁 2 8例 ,下壁 3例。 31例均无…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4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周内(急性期)与3个月(恢复期,19例)及1a后(陈旧期,15例)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差异.结果:急性期、恢复期及陈旧期,经心率校正的QTd(QTcd)分别为:0.0507±0.0185,0.0399±0.0212,0.0337±0.0193(P<0.05).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n=25)与下壁梗塞(包括后壁,n=24)相比,QTcd分别为0.0560±0.0227和0.0450±0.0107;(P<0.01).而未经心率校正的测算值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明显增大,恢复期至陈旧期逐渐恢复,急性期前壁梗塞增大较下壁显著.这种变化是否掺杂除心率外的其他非梗塞因素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心肌梗塞时对QTd及QTcd测定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通过QTd及QTcd的测量,对下列问题的评定具有较大的意义。(1)前壁心肌梗塞时,QTcd值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塞时的测定值。(2)对于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QTcd值明显高地有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3)急性心肌梗塞以后,当QTd及QTcd的值明显上升时,应当特别警惕,预示有产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区域性QT间期差值 (QTrd)能否作为鉴别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ST -T改变的一项指标。方法 将 6 4例因体表心电图出现ST段异常改变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分为缺血性心肌病组和扩张型心肌病组 ,把体表心电十二导联的心电图分为Ⅰ、AVL ,Ⅱ、Ⅲ、AVF ,V2~ 4,V5~ 6四个区域测量QTrd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Ⅰ、AVL区域 ,各组都有部份QTrd≥ 4 0ms;Ⅱ、Ⅲ、AVF ,V2~ 4,V5~ 6三个区域 ,有一个区域的QTrd≥ 4 0ms的百分比 ,在扩张型心肌病组为81% ,缺血性心肌病组无一例大于 4 0ms。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时 ,如心电图出现ST异常改变 ,在Ⅱ、Ⅲ、AVF ,V2~ 4,V5~ 6这三个区域中 ,有一区域的QTrd >4 0ms ,则心肌扩张引起缺血的可能性大 ,如这三个区域中的QTrd都小于 4 0ms ,可能为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首次QT离散度与室速和室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2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QT离散度(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对67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QTcd进行测定,VT、Vf则根据心电监护、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确定,并将其分为AMI伴有VT、Vf组15例,与不伴VT、Vf组52例,测量两组的QTcd并进行比较;再分别取QTcd≥70、80、90ms作为预测VT、Vf的标准,测算其预测价值.结果(①AMI伴VT、Vf组(QTd96.57±9.85,QTcd98.67±10.21)与AMI不伴VT、Vf组(QTd67.52±15.31,QTcd67.56±15.6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QTcd≥70、80、90ms对AMI患者发生VT、Vf的预测值比较,QTcd≥90ms的各项指标优于以70、80ms为标准.结论QTcd≥90ms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VT、Vf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 QTd)的影响。将 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治疗组 3 0例和对照组 3 0例 ,分别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 QTd,QTc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减少 ,以稳心颗粒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稳心颗粒可有效地降低QTd,起到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媛霞 《医学综述》2013,19(7):1304-130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60例病毒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23例(38.3%),传导阻滞29例(48.3%),ST-T段异常3例(5.0%),Q-T间期异常2例(3.3%),电轴异常2例(3.3%)。经治疗后,心电图检查显著改善。结论心电图检查能够辅助判断、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对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经EKG检测64例AMI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获得不同导联的QT间期,每导联均测3~5个QT间期。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结论:心电检测QTd的变化是判断AMI近期预后的一项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睡眠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与多种疾病发生相关。既往职业人群研究表明,睡眠剥夺与QT间期延长相关。但关于一般人群中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与校正的QT间期(QTc)关联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中国老年人群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与QTc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7年11-12月如皋市长寿和衰老队列(RuLAS)的睡眠和心电图数据,并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将老年人分为睡眠正常组(n=776)、睡眠质量轻度下降组(n=214例)、睡眠质量下降组(n=152例);通过静息心电图(ECG)仪的解读程序收集ECG参数〔QTc、心率(HR)、P波、QRS间期、PR间期、V5导联的R波(RV5)、V1导联的S波(SV1)〕。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PSQI评分与QTc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人PSQI评分为(4.6±2.6)分,夜间睡眠时长为(9.2±1.8)h。3组间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认知功能评分、体力活动评分、QTc、RV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SQI评分〔β=1.63,95%CI(0.23,3.04),P=0.023〕,≤6 h〔β=21.22,95%CI(6.28,36.16),P=0.005〕的睡眠时长、>10 h〔β=8.81,95%CI(0.24,17.39),P=0.044〕的睡眠时长是QTc的影响因素。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与QTc相关,提示睡眠质量及时长可能是QTc的影响因素之一,改善睡眠可能预防QTc延长,从而预防心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18.
平板运动试验时QTc离散度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所致心肌缺血时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观测207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的运动前、运动中2 min、4 min、6 min及运动后2 min、4 min的QTcd并与200例运动试验阴性患者作比较.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运动中、运动后QTcd值均明显增大,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而运动试验阴性组运动前后QTcd变化小(P>0.05).同时,运动试验阳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40.09%),伴随症状增多(29.95%).结论通过平板运动试验观测QTcd变化,可作为评价冠心病的一项可靠、易行指标.  相似文献   

19.
袁霓 《中华医护杂志》2005,2(2):127-12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成功是否与QTd、QTcd有关。方法 回顾性测量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QTd、QTcd的变化,分析比较溶栓成功组与失败组QTd、QTcd值。结果 溶栓成功组与失败组及治疗前相比,QTd、QTcd有显著缩小p〈0.01;而失败组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延长p〈0.01。结论 QTd可做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不同体位新生儿呼吸暂停QT间期和QT离散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QT间期和QT离散度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上海华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Cardio EX CN100电脑心电图系统12导联同步测定心电图对22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患儿的QT间期和QT离散度进行检测,并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体位进行测定,并与22例同期正常婴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新生儿呼吸暂停组QTc间期和QTc离散度与正常新生儿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但新生儿呼吸暂停组和正常组的仰卧位、俯卧位的QTc间期和QTc离散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呼吸暂停组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心电图表现为室性复极化的延长;但是从仰卧位到俯卧位改变体位后,室性复极化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新生儿呼吸暂停改变体位增加发生猝死的原因是不能用姿势改变导致室性复极化改变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