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手工法与某新型振荡注射仪冰冻血小板之异同。方法:通过手工法及与某厂家合作研制的振荡注射仪冰冻血小板,检测2组血小板冰冻前后的关键指标及临床应用指标,并比较2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手工组和振荡注射仪组在加入DMSO后冰冻前与对照组比较,在血小板P选择蛋白和PF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加入DMSO冰冻后复溶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P选择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血块收缩试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手工组与振荡注射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荡注射仪组与手工组在融化后报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振荡注射仪组在融化后报废率方面优于手工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3种不同的洗液(生理盐水,ACD-A保养液和PASllIM)对机采血小板质量和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洗涤血小板保存于PASⅢM和M-sol后3d其功能及活化程度的变化。方法:机采血小板分别用生理盐水,ACD-A保养液和PASⅢM洗涤血小板,洗涤后分别保存于PASⅢM和M-sol中观察0、24、48、72h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及激活程度的差异。用血小板计数仪测血小板数量,PMV、PDW;用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性;用流式细胞仪测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ASⅢM组CD62P的激活率较低,与其他2组分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洗涤后血小板分别保存于PASⅢM和M-sol保养液中保存24h和48h后,所有的检测数据与对照组相(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正常的范围之内;③保存72h后血小板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CD62P的激活率在2种保存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组洗液比较,PASⅢM对血小板功能及激活程度影响最小,是较理想的洗液;在PASⅢM和M-sol保存液中保存48h,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仍在正常范围之内;洗涤血小板72h,M-sol保存液中血小板的功能指标优于PASⅢM中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小板保存添加液成分中葡萄糖对4℃冷藏血小板体外活力的影响。方法:将单采浓缩血小板分别悬浮于含35%ACD血浆的含糖的或无糖的血小板冷藏保存添加液(PAS-R1和PAS-R2)中,4℃保存5d,检测相关指标;另外,分别采用PAS-R1和PAS-R22种添加液保存血小板,先置22℃振荡4h,然后置4℃冷藏,分别取样检测0,4,48h、和7d血小板ATP水平和及0,1,2d和3d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差异。结果:与含糖添加液相比,保存于无糖添加液中的血小板葡萄糖的消耗和乳酸的生成显著下降(P〈0.05),保存期末的pH略高;无糖添加液中的血小板GPⅠbα的表达显著高于含糖添加液(P〈0.05);经37℃血浆孵育后检测,血小板低渗休克率(HSR)显著高于含糖添加液(P〈0.05);在降温和冷藏过程中,2种添加液中血小板ATP水平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保存7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冷藏过程中,添加液PAS-R1和PAS-R2保存的血小板对ADP诱导的聚集反应均逐步下降,新鲜冰冻血浆可部分恢复血小板聚集率;2者保存1,2,3d的血小板对ADP诱导的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ACD血浆所携带的葡萄糖足以维持4℃冷藏血小板5d所需的能量;额外的葡萄糖将导致乳酸生成增加;降低血小板冷藏添加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有利于维持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Ⅰbα的表达和保持血小板的代谢活力,可能有助于提高冷藏血小板的体内回收率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大于2000ml的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与输注后1~2h):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3组患者组内比较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5或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24h止血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TT、PT、APTT、PLT、24h止血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个对照组比较Fbg及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3种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比较,寻找一种既能达到较好的临床输注效果又能满足急诊需要的血小板种类。方法:通过观察止血情况,输注前和输注后24h外周血血小板升高值来判断疗效。结果:K管道血小板与F管道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血小板与K管道和F管道在血小板升高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管道血小板既有K管道的优点又克服了冰冻血小板的不足,应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0℃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质量变化,并观察其输注后的临床疗效。方法:30份-80℃冰冻保存6个月以上的机采血小板解冻后,混匀、取样测定其血小板数量(BPC)、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pH变化与冰冻前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并对14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后临床止血效果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80℃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的BPC、PDW、MPV、P-LCR及pH值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出血性患者的冰冻血小板输注临床止血(出血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93.6%。结论:-80℃冰冻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可有效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住院的20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聚集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385.61×10^12/L。治疗后192.67×10^12/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平均体积进行比较:治疗前9.53fl,治疗后11.58f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0.65,治疗后0.3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严重程度病人之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未发现血小板计数与病情的关系(P〉0.05)。计算活动期、缓解期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三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未见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UC肠道病变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疾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PR)和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M)改善肝硬化患行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63例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18例健康体检者。将病例组再随机分为3组,即PR+IM组、PR组、IM组,在治疗前、治疗2、4、8周后时,各组均在清晨空腹由同一医生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63例患者除12例因不能耐受中途退出外,其余51例患者中IM组血小板数、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在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PR+IM组和PR组的血小板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仵各时段PR+IM组与PR组比较,血小板数、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R+IM组、PR组及1M组各组间及治疗前后各时段脾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M组和PR组及IM组的血小板数、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用IM不能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PR可以品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与PR组相比,PR+IM联合组并不能进一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与对照组相比,PR改善血小板计数的水平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与正常健康人及化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x,SE-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正常健康人、肝癌患者及化疗前后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4项参数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肝癌患者PLT结果低于正常对照组,MPV结果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W、P—LCR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患者化疗后PLT、MPV、PDW、P-LCR结果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作为肝脏受损程度,肝癌疗效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68例ACI患者(ACI组)不同时间的血小板PECAM-1表达水平,并与3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CI组血小板PECA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8h达高峰,14d仍高于对照组(P〈0.01);48h内血小板PECAM-1表达水平与梗死体积呈弱正相关(r=0.39,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关,14d时血小板PECAM-1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弱负相关(r=-0.43,P〈0.05)。结论血小板PECAM-1参与脑梗死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法(PRP)、白膜回浆法(BC)和血细胞分离机(Trima)单采3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3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表面CD62P和血浆可溶性CD62P(sCD62P)的表达。结果: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CD62P和血浆sCD62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BC和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0.01)。在3种血小板制品中,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D62P和sCD62P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血细胞分离机(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低于BC和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原芳  王丽霞 《高血压杂志》2008,16(2):171-17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EH患者(EH组)40例,口服替米沙坦80mg/d,共16周。比较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的变化,并与健康者(对照组)35例比较。结果EH患者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应用替米沙坦后,24h平均血压值降低,同时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替米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06例AL患者的26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①AL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3.35%;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2.32%;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L发热组输注无效率高于未发热组(P〈0.01);脾脏肿大与无肿大组无效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小板聚集率仍然高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与主要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住院进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1556例,服药前、术后24小时、28天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其中有402例患者[男178例,女224例,平均年龄(57.34±6.47)岁]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仍然高,其24小时的血小板聚集度与基线(服药前)的绝对值〈30%。把这部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1)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治疗组(n=201)除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加西洛他唑200mg,分两次服用。连续应用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或亚急性血栓、靶血管重建、脑卒中)以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8天血小板聚集的抑制〈30%患者对照组有89.6%(180/201),治疗组有9.4%(19/2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急性血栓发生;亚急性血栓对照组有3.0%(6/201),治疗组有0.5%(1/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死亡,治疗组无死亡;两组均未发生脑卒中;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5%(3/201),治疗组0.5%(1/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重建对照组有15.9%(32/201),治疗组6.5%(13/2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的发生率对照组4.0%(8/201),治疗组6.0%(12/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事件的累计危险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聚集率经治疗后仍然高(即血小板聚集抑制〈30%)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累计危险率,而没有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深低温保存血小板最佳期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继坤 《山东医药》2009,49(39):68-69
目的探讨深低温冻存血小板的最佳期限。方法对28份深低温(-85℃)保存的血小板分别于冻存12、24个月检测超微结构、CD62P、黏附率,聚集率、体外回收率(art)、FIR因子活性及pH值变化。结果冻存血小板RR、CD62P值、黏附率和聚集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24个月时仍具相对完整的超微结构,FIR因子活性和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小板深低温冻存2a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超微结构和较高回收率,同时显示不同程度的激活;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活化血小板对巨噬细胞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影响.方法 分离昆明小鼠血小板并计数,使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对血小板进行活化,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分别在12h、15 h、18h和21 h时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活化血小板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uPA表达的影响.再采用活化和未活化血小板刺激小鼠巨噬细胞,检测uPA的表达.结果 成功分离鉴定血小板.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10、20、40 μmol/L的ADP诱导血小板表面的P选择素表达比0 μmol/L时的ADP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0 μmol/L的ADP活化血小板后刺激巨噬细胞18h组的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比12h、15 h、21 h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用0、20 μmol/L ADP活化血小板后刺激巨噬细胞18h,结果显示20 μmol/L ADP组比0μmol/LADP组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化血小板能诱导巨噬细胞uPA的表达,从而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产后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2000ml的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及输入后1~2h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患者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1),平均止血时间为2.45±1.36h,24h止血有效率为96.15%。结论:在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联合输注有着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王恩  林敏华  颜小丹  张玉 《胃肠病学》2012,17(7):430-432
背景:研究发现凝血机制活化在炎症性肠病(IBD)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CD62P)参与介导凝血和炎症反应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与活化的血小板或内皮细胞的黏附。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疾病活动度评估的价值。方法:纳入65例活动期UC患者、31例缓解期UC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P-选择素阳性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MPV,分析三者与UC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CD62P阳性率、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UC患者三项指标的变化均较缓解期UC患者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62P、PLT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MPV与UC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的机体处于高凝状态。P-选择素、PLT、MPV能反映UC疾病活动度,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冻存自体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AL化疗完全缓解(CR)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于化疗间歇期采集自体血小板并低温保存;化疗后血小板计数≤15×109/L时将血小板解冻后输注,并检测其血小板CD42b、CD62p,计算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对照组输注正常献血者的冻存血小板。结果两组血小板CD42b、CD62p表达率及输注后1 h、24 h CCI比较,P均〉0.05;观察组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55%),其输血反应率(15%)明显低于对照组(45%)(P均〈0.05)。结论 AL患者CR后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的功能与正常人的冻存自体血小板无统计学差异,但其止血效果优于后者,且输血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