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粪便中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我院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50例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三组对象的粪便标本,分别应用单克隆双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Hb)与转铁蛋白(Tf)。统计比较两种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效果。结果转铁蛋白单独检测方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阳性检测率为50.00%,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阳性检测率为54.00%,健康人员的阳性检出率为2.00%;血红蛋白单一检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阳性检测率为48.00%,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阳性检测率为58.00%,健康人员的阳性检出率为0.00%;联合检测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阳性检出率为86.00%,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为88.00%,健康人员的阳性检出率为2.00%,联合检测方式诊断效果显著高于转铁蛋白以及血红蛋白单独检测方式,误诊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能够大幅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同单一诊断相比,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便隐血试验[(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Hb-mAb)法]和转铁蛋白试验[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TF-mAb)法]联合检测粪便隐血在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8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患者粪便标本,分别采用血红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和转铁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检测粪便隐血。结果 785例患者粪便Hb-mAb法阳性检出率1.27%;TF-mAb法阳性检出率19.62%,2种方法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提高至24.46%。结论 TF-mAb法对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2种方法联合检测可起到互补作用,对提高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围产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血小板计数≥50×109/L及3例血小板计数(20~50)×109/L无出血倾向者行常规护理.对3例血小板计数≤20 ~109/L及7例血小板计数(20~50)×lO9/L有出血倾向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无效者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行输血小板及新鲜全血等支持治疗,主要针对手术、分娩前血小板< 50×109/L、贫血或产时、产后出血者.时产后出血者使用止血药物.本组采用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并于胎儿娩出后立即于子宫肌壁或肌内注射缩宫素.结果:应用激素治疗者,7例治疗后血小板升高(4~5)×109/L,3例激素治疗无效,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9/L,行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随访1~3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病例PT、APTT及INR均正常.行剖宫产21例,异位妊娠自然分娩9例,娩出活新生儿30例,产妇情况良好.结论: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减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各脏器出血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病死率,使产妇顺利度过国产期,分娩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与转铁蛋白(Tf)在粪便隐血试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健康人及170例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粪便标本分别用单克隆抗体法、转铁蛋白胶体金检测法以及化学法(匹拉米洞半定量检测法)进行检测。单克隆抗体法检测Hb,转铁蛋白胶体金检测法检测Tf,化学法检测Hb。结果化学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5.2%,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57.4%,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17.5%。单克隆抗体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8.4%,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66.7%,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5%。转铁蛋白方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1.9%,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64.8%,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5%。单克隆抗体法与转铁蛋白法一项为阳性即为阳性的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54.8%,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70.4%,健康纽阳性率为2.5%。结论粪便中的Hb与Tf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消化道出血及大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评价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双联胶体金法(简称双联法)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方法随机对1082例就诊者粪便同步使用双联法检测TF/Hb;粪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简称单克隆抗体法)检测Hb。查阅病历资料,以内窥镜检测为金标准,探讨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双联法检测人TF/Hb(其中任何一项为阳性即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43.5%,单克隆抗体法检测人Hb阳性检出率为39.6%,双联法优于单克隆抗体法(P0.05)。上消化道出血双联法和单克隆抗体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9%和52.0%,双联法优于单克隆抗体法(P0.05);双联法检测TF的阳性率(59.5%)高于单克隆抗体法检测Hb的阳性率(P0.05),下消化道出血双联法和单克隆抗体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6%和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联法的灵敏度(71.8%)高于单克隆抗体法(65.2%);双联法和单克隆抗体法的特异度分别为98.8%和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联法可同时检测人粪便中TF、Hb,与单克隆抗体法优势互补,是筛检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更理想的新方法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引起的低血小板样本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时存在的差异.方法将239例低血小板(<80×109/L样本,其中肝病73例、恶性肿瘤化疗后58例、血液病108例,分别采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再接仪器检测结果将不同疾病的血小板数分为<25×109/L、25~50×109/L、50~80×109/L三组,然后将两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血小板数<25×109/L时,三类疾病仪器法均明显低于手工法(P<0.01);血小板数在25~50×109/L时,血液病样本两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样本仪器法仍明显低于手工法(P<0.05);血小板数在50~80×109/L时,三类疾病两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阻抗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对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样本应进行手工计数复检,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手工复检计数范围可放宽到<25×109/L的样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28例(ALL4例,AML(非M3型)16例,NHL1例,MM2例,HL1例,MDS4例),出血发生率为29.2%;≥55岁组出血发生率为44.2%(23/52),明显高于55岁组(11.4%,5/44)(χ~2=12.462,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为15.21%;未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2.0%,较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χ~2=8.318,P0.05)。出血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1-2级出血组和3-4级出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患者3-4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6,P0.05)。结论年龄≥55岁、恶性血液病未缓解可能为出血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50×109/L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患者3-4级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相关,血小板20×109/L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低值血小板检测的准确度。方法将ABBOTTCELL-DYN3700血液分析仪检测出的102例血小板小于50×109/L的血常规标本同时用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和手工计数法进行比对,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0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观察血液分析仪对其检测的准确度。结果血液分析仪对102例低值血小板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简称Area)为0.893,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Area 0.846;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Area 0.746;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Area 0.650。102例手工计数的血小板ROC Area 0.759,当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ROC Area 0.702,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ROC Area 0.780;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时,Area为0.56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CD-3700对低值血小板(<50×109/L)的检测准确度较好(Area 0.893),但随着血小板数值的降低,其准确度明显下降。当血小板数值低于10×109/L时,分析仪已无法保证检测准确性,而传统的手工计数准确性较差,差异较大,无法起到良好的复核作用。建议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此类标本进行复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红蛋白(Hb)和转铁蛋白(Tf)联合在检测粪便潜血中的意义。方法统计连续10d733例住院患者(其中消化科189例)的粪便潜血结果,分别统计血红蛋白和转铁蛋单阳性及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双阳性的标本例数,对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红蛋白单阳性率8.59%,转铁蛋白单阳性率17.59%,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双阳性率7.5%,总阳性率18.14%。结论转铁蛋白检测粪便潜血检出率明显高于血红蛋白检出率,血红蛋白联合转铁蛋白检测粪便潜血能够提高粪便潜血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李浩生  林静吟 《新医学》2005,36(6):332-33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处理经验.结果:38例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中,按血小板计数分组,Ⅰ组不超过30×109/L,共7例,Ⅱ组(30~50)×109/L,共15例;Ⅲ组(51~100)×109/L 16例.Ⅰ组产前全部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Ⅱ组产前激素治疗13例,产后治疗2例;Ⅲ组产前、产后均无接受激素治疗.Ⅰ组7例均于分娩前1小时给予输注血小板10~20 U,2例分娩前输注新鲜血浆;Ⅱ组6例分娩前1小时给予输注血小板10~20 U,分娩后1例产后出血输注血小板10 U,Ⅲ组分娩后1例产后出血输注血小板10 U.有剖宫产指征的17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余21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9例,产后出血率24%,产褥感染3例,产褥感染率8%,产妇死亡1例,病死率3%.34例新生儿中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率11%.新生儿头皮血肿1例,胎儿宫内死亡2例,中期引产2例.结论:孕妇无症状,血小板超过50×109/L时,不需治疗;血小板低于50×109/L但无症状的孕妇,可行常规产科检查,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孕妇孕晚期每两周1次监测血小板;若伴有黏膜出血或出血高危因素时应予激素治疗.如无产科指征,分娩方式应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低于30×109/L,应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胆碱脂酶(CHE)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测定对其病因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比分析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A组,n=120)和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组(B组,n=329)静脉血清CHE水平和PLT计数。结果:A组血清CHE水平均低于正常,B组仅8%低于正常,分别为2762.9±849.5u/L和9762.4±562.4u/L,差异明显(P〈0.001)。A组PLT计数(52.5±21.7)×10^9/L明显低于B组(213.2±40.9)×10^9/L,差异显著(P〈0.001)。结论:血清CHE水平和PLT计数的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破裂出血及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两种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血小板计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就两种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计数血小板(PLT)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分别选取PLT<20×10^9/L、20~50×10^9/L、50~100×10^9/L、100~300×10^9/L、>300×10^9/L共5组患者,其中PLT<20×10^9/L和大于300×10^9/L为20例,其他3组各30例。分别用SysmexXT-2000i、MEK-6318K和镜检法计数PLT,以镜检法PLT计数为参考。结果当PLT<20×10^9/L和大于300×109/L,MEK-6318K与镜检法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ysmexXT-2000i与镜检法PLT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LT在20~50×10^9/L、50~100×10^9/L、100~300×10^9/L时,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PLT过少、过多时,以及当血细胞分析仪提示PLT分布异常或PLT直方图异常时,要及时地采用手工计数法复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2组化疗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或≥20×10^8/L但有出血倾向时,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小板;观察组血小板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于化疗结束后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停用。观察2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恢复至100×10^9/L时间、化疗期间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输注量以及2组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IL-11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20例接受同胞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rhIL-11治疗组”和对照组。rhIL-11治疗组患者在移植术后6天(+6天)起应用rhIL-11 0.75mg/d,连续14天;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其间观察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20×10^9/L和〉50×10^9/L的时间并于移植后30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rhIL-11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20×10^9/L的时间平均为移植术后22.8天,对照组平均为移植术后27.3天,后者较治疗组延长4.5天(p〈0.01)。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50×10^9/L的时间平均为移植后24.5天,对照纽平均为移植后35.3天,后者较治疗组延长9.6天(p〈0.01)。移植术后30天时,对照组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及产板型数量分别为7.8个和4.2个,rhIL-11治疗组分别为15.6个和9.2个,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rhIL-11有加速血小板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精子顶体内酶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方法对52例不育症患者、12名正常生育者[正常生育组,精子密度为(50~100)×109/L、精子活动率为60%~90%]进行精液常规分析。不育组按精子密度不同分为B1(20×109/L)、C1(20×109~40×109/L)及D1(40×109/L)3组;按精子活动率不同分为B2(30%)、C2(30%~50%)及D2(50%)3组]。采用改良明胶底物膜法和改良透明质酸钠-明胶底物膜法分别检测精子顶体内顶体蛋白酶(ACE)活性(ACE阳性反应率、ACE活性强度)和透明质酸酶(HYD)活性(HYD阳性反应率、HYD活性强度)。结果精子ACE活性(ACE阳性反应率、ACE活性强度)与精子密度、活动率、形态畸形率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7、0.867,0.831、0.860和-0.625、-0.546,P均0.01];精子HYD活性(HYD阳性反应率、HYD活性强度)与精子密度、活动率、形态畸形率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832、0.855,0.842、0.830和-0.625、-0.554,P均0.01]。不育各组精子形态畸形率明显高于正常生育组(P0.01)。C1组、D1组和C2组、D2组ACE活性(ACE阳性反应率、ACE活性强度)、HYD活性(HYD阳性反应率、HYD活性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生育组(P0.01)。各组酶活性随精子密度及活动率增加而上升。结论精子ACE、HYD活性的检测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判断生育力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治疗,评价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采用介入断流术治疗的病例资料,测定治疗前后门静脉的压力、门静脉的内径及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以判定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即时止血率均为100%;胃冠状静脉栓塞前、胃冠状静脉栓塞后和脾动脉栓塞后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7.24±4.02)、(40.38±4.15)和(26.33±4.14)cmH_2O,胃冠状静脉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比较,(P=0.088);脾动脉栓塞后与胃冠状静脉栓塞前门静脉压力比较,(P0.001);介入断流术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B超测量的门静脉内径为:(1.39±0.16)cm、(1.39±0.15)cm,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比较,(P=0.97);介入断流术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的血小板数为:(59.36±16.91)×10~9/L、(173.64±55.47)×10~9/L,治疗前后血小板数比较,(P0.001)。结论介入断流术止血效果迅速可靠,即时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并逐步改善外周血情况,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脾功能亢进三维适形放疗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脾功能亢进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适形放疗组34例和介入治疗组31例。适形放疗组(治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DT30Gy/15f,常规分割;介入治疗组(对照组)进行脾动脉栓塞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脾脏的变化以及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血常规:放疗组放疗前与放疗后WBC、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PLT均升至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脾脏大小:放疗组治疗前脾脏大小与治疗4周后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前脾脏大小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轻度恶心6例,治疗期间4例出现白细胞曾轻度较治疗前下降,但比较稳定未处理后逐渐上升;脾区不适3例。对照组出现左上腹疼痛20例,其中4例患者疼痛剧烈,经注射止痛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发热4例,脾脓肿1例。结论三维适行放疗可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与介入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的相关临床疾病.方法 将血小板计数(PLT)〉500×10^9/L的3 065例RT患儿纳入调查,根据PLT将其分为4组:A组(PLT:〉500×10^9/L~700×10^9/L,n=2 533)、B组(PLT:〉700×10^9/L~900×10^9/L,n=434)、C组(PLT:〉900×10^9/L~1 000×10^9/L,n=61)和D组(PLT:〉1 000×10^9/L,n=37).分析各组患儿的原发疾病.结果 患儿RT的总发病率为8.5%(3 065/36 000).RT的发病随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其中,1岁以内患儿RT的构成比为72.0%(2 206/3 065).4组患儿以PLT轻度增高为主(82.6%,2 533/3 065),疾病种类包括肺炎,其他感染,组织损伤(烫伤、烧伤及骨折等)及其他疾病,其中,肺炎所占百分比最大,为51.4%(1 574/3 065).结论 RT患儿以感染性疾病多见,尚无与RT相关联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末梢血与静脉血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有无差别。方法采集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血液科层流病房96名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用XT-2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WBC)检测结果为:1.106±0.684×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为:0.918±0.780×10^9/L,末梢血白细胞检测值高于静脉血结果,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中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分别为:69.875±15.437g/L,70.646±20.737×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分别为:70.177±15.225g/L,70.583±20.625×10^9/L,两组血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准确的判断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血常规检测应以静脉血为佳,而不能采用末梢血检测以代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胃癌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凝血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诊断为胃癌的868例患者(胃癌组),并以同期住院的腹股沟疝患者21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T)计数,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血浆胛[(11.51±1.21)s与(11.27±0.91)s,t=-3.226,P〈0.01]、FBG[(3010.0±470.4)mg/L与(2307.1±651.8)mg/L,t=-4.240,P〈0.01]、PLT计数[(238.57±78.50)×10^9/L与(206.794-61.01)×10^9/L,t=-5.514,P〈0.01]明显增高。(2)两组外周血FB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T、PLT计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各临床分期外周血APTT、TT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胃癌无转移组与有转移组相比,术前外周血PT[(11.41±0.99)s与(11.57±1.32)s,t=-2.095,P〈0.05]延长、FBG含量[(2639.1±748.6)mg/L与(3233.2±591.60)mg/L,t=-2.307,P〈0.05]增加,PLT计数[(224.02±76.94)×10^9/L与(247.32士78.37)×10^9/L,t=-4.299,P〈0.01]显著增加。(4)胃癌患者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临床分期的相关分析,PT(r=0.071,P〈0.05)、FBG(r=0.271,P〈0.01)、PLT(r=0.166,P〈0.01)呈正相关,TT(r=-0.077,P〈0.05)呈负相关,其中FBG与临床分期的相关系数最大。结论胃癌患者大多数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出血倾向,尤其以晚期胃癌显著,且随胃癌临床分期的增加,部分凝血指标出现增高趋势;临床上对凝血指标的变化监测可间接预示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