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宇鹤  杨伟  王萍  徐世林 《吉林医学》2013,34(17):3386-3387
目的:探讨藏族、汉族男性青年人群RBC、Hb、HCT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西藏民族学院2012级男性大学生352人为试验对象,在陕西咸阳进行现场血细胞实验室检查,应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SYSMEX 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藏族及汉族男性青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世居高原藏族、世居平原汉族男性青年RBC、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返回平原汉族男性青年与世居高原藏族及世居平原汉族男性青年RBC、Hb、HCT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藏族人群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而世居平原汉族进入高原环境后,RBC、Hb、HCT显著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长期的高原移居是否对心胸比率及右下肺动脉宽度造成不可逆影响.方法 对310例移居西藏高原工作生活后返回成都平原的汉族以及121例平原汉族对照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以及胸部摄片,测量并比较心胸比率和右下肺动脉宽度的差异.结果 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高原移居汉族与平原汉族对照心胸比率与右下肺动脉宽度无差异.②随着移居高原时间的延长,右下肺动脉宽度有增加趋势,但当排除年龄和性别影响后则无统计学意义.③曾有过急、慢性高原病史者与无高原病史者比较,右下肺动脉宽度明显增加(13.74±2.05 vs 13.28±1.80cm,P=0.046).结论 长期移居高原的汉族人群,在返回平原3年后,胸片上心胸比率以及右下肺动脉宽度显示已与平原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对于消除长期在藏工作人员心中的顾虑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原移居高原人群出现红细胞(RBC)、血液流变学以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变化。方法:选取进入西藏高原环境工作一年的汉族男性40例,分别于进入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3天内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以及心脏彩超。结果:研究对象移居高原返回平原初RBC、PASP、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高切变率数值均较进藏前升高,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黏度切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平原人群机体血液、呼吸、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改变适应环境,甚至导致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移居高原年数:26.36±9.23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58例、在他们返回平原平均45 d左右时,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随机选取66例内地健康者作为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其心肺适应问题.结果 研究显示,左室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值、左心室(LV)内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流速(MVE峰)、三尖瓣返流(TR)等指标,返回平原组(返回平原平均时间43.42±4.05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返回平原组右心房(RA)、右心室(RV)和左心房(LA)内径;肺动脉内径(PA)、右肺动脉内径(RPA)、肺动脉收缩压(PASP)、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最大流速(MVA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TVE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TVA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同内地对照组比较,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返回平原平均45 d左右时间其右心脏结构无明显变化、肺动脉收缩压及相关指标、MVA峰、TVE峰、TVA峰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心功能指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MVE峰和TR值指标发生了较明显的高原脱适应性变化,其值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电图变化及其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世居西藏高原考入西藏民族学院的藏族青年大学生80例,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随机选取内地健康大学生80例为对照。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3个时间点分别检测研究对象和对照心电图R-R、P波时限、P波振幅、QRS波时限、Rv1、Sv5、Rv1+Sv5、Rv1/Sv1、T波时限、QT间期、电轴、Ⅰ导联S波振幅等指标。通过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高原脱适应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入平原组R-R值和QT间期值明显大于进入平原1年组、进入平原3年组和对照组(P〈0.001),这一变化同心率变化差异一致,而且随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QT间期值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对照组的P波振幅显著低于各实验组(P〈0.001),各实验组间P波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S1值为(0.122±0.113)mV,明显低于各实验组(P〈0.001),各实验组间S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T波时限明显高于各实验组(P〈0.001)。结论:各实验组心电图R-R值和QT间期值变化与心率变化一致。各实验组的P波振幅和S1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各实验组间P波振幅和S1值无差异,提示研究对象在刚进入平原时就可能已经存在右心结构的潜在改变,这种改变没有随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恢复至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 cythemia,HAPC)夜间睡眠呼吸及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特点,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40例患HAPC的汉族移居者为研究对象(HAPC组),并以20例健康的汉族移居者作为对照组.2组在安静、舒适的睡眠监测室内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观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呼吸暂停指数(apnea index,AI)、低通气指数(hypopnea index,HI)、清醒SaO2(awake SaO2,ASaO2)、睡眠平均SaO2(mean SaO2,MSaO2)、最低SaO2(lowest SaO2,LSaO2)、SaO2下降百分比(percentage of reduced SaO2,A-MSaO2%)、氧减饱和度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4)、氧减时间百分比(percentage of time for ODI4,TODI4%)等指标.睡眠监测后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并抽取静脉血检测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aematocrit,HCT).结果 HAPC组RBC、HGB、HC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计分无显著差异性(P>0.05);2组AHI、AI无显著差异(P>0.05),但HAPC组HI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HAPC组ASaO2、MSaO2、LSaO2显著低于对照组,A-MSaO2%、ODI4、TODI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APC患者夜间睡眠期间以低通气及SaO2水平显著降低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反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评价高原移居汉族返回平原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及心脏储备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返回平原后的高原移居汉族(试验组)和平原正常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运动平板检查,对心率变异性及运动耐量各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试验组的平均心率慢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心率变异性SDNN和SDANN试验组略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SDNNI、rMSSD、PNNN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运动耐量最大METS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原移居汉族返回平原后,短期内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变化应然存在,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且运动耐量下降,因此要关注中年高原脱适应反应患者心血管的保护和评估,降低这部分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其心脏结构、肺动脉变化以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从久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0例、并随机选取健康内地大学生60例为对照组.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三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心房心室、肺动脉等指标.通过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高原脱适应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RA)和右心室(RV)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尤其右心室内径增大最为显著(P<0.001).值得注意的是,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没有明显差异,即增大了的右心没有随着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研究对象左心房、左心室内径(LA、LV)各实验组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研究对象左心结构未发生高原适应性和脱适应性的改变.初入平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为32.35±5.20 mmH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而且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逐步减小至对照水平.而主肺动脉内径(MPA)、右肺动脉内径(RPA)各实验组间及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表明,当进入平原肺动脉压逐步恢复正常;各实验组研究对象(即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进入平原3年组)心脏结构尤其右心房室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心脏结构未随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恢复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形态诊断提供指标,为研究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SEM及图像分析仪,以红细胞各项形态参数进行测量。结果:(1)高原正常人红细胞各开矿参数均高于平原正常人。(2)高原正常人的球形红细胞和酒窝形红细胞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高原正常人的红细胞较大,细胞大不不均匀,异常细胞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形态诊断提供指标,为研究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SEM及图像分析仪,对红细胞各项形态参数进行测量。结果:(1)高原正常人红细胞各形态参数均高于平原正常人。(2)高原正常人的球形红细胞和酒窝形红细胞明显高于平原正常人。结论:高原正常人的红细胞较大,细胞大小不均匀,异常细胞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居民在低氧适应的生理与生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平原移居高原的习服现象。方法:选取高原世居大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作为对照组,平原大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作为实验组进行参数指标对比,分析两组大学生之间低氧适应的差异性;选取平原大学生移居两年前后对比分析平原移居大学生的习服现象。结果:初入高原的平原大学生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低于高原组(P<0.05),心肌肌酸激酶(CK)明显高于高原组(P<0.05);2013年组大学生的RBC、Hb、Hct和SaO2明显高于2011年组(P<0.05);CK明显低于2011年组(P<0.05)。结论:两年后平原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习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回春偏瘫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实验研究,探讨防治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尼莫地平组,回春偏瘫方高、中、低剂量组,治疗14天后股静脉取血检测外周血HGB含量及RBC计数,取股骨骨髓进行骨髓涂片及检测核细胞计数.结果 MACO再灌注大鼠经灌服回春偏瘫方治疗后,各治疗组外周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目均有所增加,其中外周红细胞数目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目的 增加较为明显,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可明显升高血红蛋白含量,疗效优于西药组.3个剂量治疗组均可明显升高骨髓有核细胞数量,疗效优于西药组.3个剂量治疗组升高外周红细胞数目的 疗效与西药组相当.结论 回春偏瘫方具有促进MCAO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的民族差异性,从而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EM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方法 选择维吾尔族EM患者10例,汉族EM患者16例,对照组22例(其中维吾尔族10例,汉族12例),取维吾尔族和汉族EM患者在位内膜RNA每份各取6 μg混合分别作为实验组,非EM患者正常内膜RNA每份各取6 μg混合作为对照组,运用AtlasTMcDNA Expression Arrays(Clontech #7854-1)基因表达谱芯片(含有22 000条Cdna),筛选出3次实验上下调趋势一致的共同差异基因.结果 芯片结果分析,维吾尔族EM组获得共同显著差异基因11个,其中上调5个,下调6个;汉族EM组获得共同显著差异基因58个,其中上调53个,下调5个;维吾尔族EM组和汉族EM组共同差异基因5个,2个下调,3个上调.差异基因筛选标准:实验的M值的绝对值>1,并且Flag=0或Flag=100.结论 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存在民族差异性,维吾尔族内异症在位内膜的差异基因相对汉族少,可能是维吾尔族妇女内异症发病率相对较低的遗传学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胰岛素抵抗(IR)对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患病危险的影响程度.[方法]在延边地区抽取7 856名朝鲜族和汉族常住居民进行现况调查,并测定MS相关代谢指标.[结果]朝鲜族和汉族HOMA-IR水平及IR检出率间存在明显差异.MS及其组分检出率均随着HOMA-IR水平升高呈升高趋势(P<0.001),而且在IR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朝鲜族和汉族人群IR检出率随着MS异常组分数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S及其各组分的患病危险均随着HOMA-IR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1),朝鲜族人群IR组的OR值依次为79.645(高血糖),2.431(腹型肥胖),1.52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427(高三酰甘油血症),汉族人群依次为11.743(高血糖),2.70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847(腹型肥胖),1.627(高三酰甘油血症),1.367(高血压),IR对朝鲜族和汉族人群MS患病危险分别为4.649和3.750.[结论]MS及其组分的患病危险均随着HOMA-IR水平升高而呈升高趋势;IR对不同代谢异常的患病危险及其聚集强度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且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贵州汉族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684名汉族人群(男性186人,女性498人)的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5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贵州汉族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显性性状出现率分别为67.5%、18.0%、37.1%、60.4%、30.8%。其中,男性分别为68.8%、23.1%、38.7%、64.5%、33.9%,女性分别为67.1%、55.6%、16.1%、36.5%、58.89%、29.7%。叠舌率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卷舌与叠舌、耵聍与前额发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贵州汉族5项遗传性状的性别间差异不明显,且彼此相关性极小。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 ,BMD)和绝经后壮、汉族妇女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OP)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性 ,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居住南宁 1 0年以上的健康绝经前妇女 1 79名 ,绝经后妇女 1 6 3名 ,记录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民族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为同一民族 (汉族或壮族 )者纳入本研究。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限 (绝经后妇女 )、孕次、产次。受试前 3个月内至少有 1次月经来潮者纳入绝经前妇女组 ;绝经 1年或以上者纳入绝经后妇女组。测量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 (BMI)。用法国DMS公司的DEXA检测受试者腰椎 (L2 ~L4)正位、左髋部(股骨颈、Word s三角、大转子 )、左前臂 (超远端、远端 )的BMD ,并进行比较。结果 绝经前壮族妇女除股骨颈、前臂BMD略高于 (0 93%~ 1 4 4 % )或等于汉族妇女外 ,其余检测部位的BMD均低于汉族妇女 (0 92 %~ 5 92 % ) ,其中L2 ~L4的BMD分别较汉族妇女低 4 92 % (P =0 0 6 7)、5 2 6 % (P =0 0 5 4 )、5 92 % (P =0 0 37) ;相反 ,绝经后壮族妇女除L2 和前臂超远端的BMD略低于 (0 1 5 %~ 0 99% )汉族妇女外 ,其余部位的BMD均高于 (0 1 3%~ 2 79% )汉族妇女 ,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γ-谷氨酰基羧化酶(Gamma-glutamyl carboxylase,GGCX)基因多态位点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标准酚-氯仿法提取新疆地区哈萨克、汉族各305例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 GGCX的2个单核苷酸位点(rs11676382和 rs6751560)进行基因多态性监测,计算其基因型,并比较2个民族人群中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结果 rs11676382基因型CC、CG和 GG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分别有66例(21.64%)、233例(76.39%)和6例(1.97%),C 和 G 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59.84%和83.50%;在汉族人群中分别有209例(68.30%)、93例(30.39%)和4例(1.31%),C和 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40.16%和16.50%。rs6751560基因型 AA、AG和 GG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分别有2例(0.66%)、11例(3.61%)和292例(95.74%),A和 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46%和97.54%;在汉族人群中AA、AG和GG分别有4例(1.31%)、3例(0.98%)和298例(97.70%),A和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80%和98.20%;哈萨克族人群与汉族人群 rs11676382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χ2=134.9,P <0.01),显性模型CC与CG+GG、隐性模型GG与CC+CG、附加模型CG与CC+GG之间比较显示,显性模型和附加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和129.9,P <0.01),等位基因 C与 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 <0.01)。rs11676382位点隐性模型和 rs675156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与汉族人群 rs11676382位点均以CC和CG基因型比较常见,C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比G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高;CC基因型是保护因素,而 CG基因型是危险因素,GG基因型既不是保护因素,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37-40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计数(PLT)比值(RPR)在汉族人群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中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97例脑梗死患者,参照类肝素药物Org10172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标准,将其分别纳入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AT组)、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组(SAD组)、其他组,检测三组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RDW、PLT,并计算RPR,分析上述指标在汉族人群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中的差异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AT组RDW、RPR高于SAD组与其他组,SAD组PLT高于AT组与其他组,其他组RPR高于S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恢复期,AT组RDW、RPR均高于SAD组与其他组,SAD组PLT高于AT组与其他组,其他组RPR高于S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脑梗死急性期还是恢复期,AT组患者RDW、RPR均较高,而SAD组患者则以PLT升高、RPR下降为主要表现,应根据患者病因开展个体化治疗,以调控RPR比值、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4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汉族人群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VP1)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型和单倍型特点,为研究TRVP1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207例健康广西汉族人TRVP1基因多态性,分析广西人群4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布的其他人群基因多态性分型数据比较。结果广西汉族人群TRPV1基因rs222747、rs224534、rs4790522和rs8065080位点各具有3种基因型。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的欧洲人群、非洲人群、日本人群和北京汉族人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数据相比,广西汉族人群TRPV1基因不同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地区人群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汉族人群中存在TRVP1基因多态性,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其他地区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壮、汉族人群尿微量白蛋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壮、汉族之间尿微量白蛋白(mA lb)排出量的差异。方法:分别测定232例壮族人群和292例汉族人群的随机尿微量白蛋白(mA lb)和尿肌酐(C r)的值,计算两者的比值(ACR)并进行比较。结果:壮、汉族的ACR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壮族>40岁以上的两个组ACR值都比≤39岁组的大,而汉族≥55岁组的ACR值比<54岁以下的两个组大,但同年龄段壮、汉两民族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尿mA lb排出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壮、汉族尿mA lb排出量存在年龄组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