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珠丽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74-174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脏超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6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4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E/A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然而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室间隔/左室后壁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期,患者不仅由于高血压导致心脏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同时还导致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左心房扩大及生理指标变化等现象,而左心室扩大不仅是导致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患者心房颤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超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选取郑州颐和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接受治疗的4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均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和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的比值(E/A)和左房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室间隔/左室后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除了高血压本身所造成的心脏形态结构出现改变以外,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指标变化以及左心房扩大的形态学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脏超声表现。方法 选取10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08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左室后壁(IVS/LVPW),以及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E/A)。结果 观察组的LAD、LVDd均大于对照组,二尖瓣E/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VS/LVP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超声检查中,在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形态变化的基础上,还有左心房扩大的形态学重构,以及其他的生理指标改变。  相似文献   

4.
孙新党  孙花荣 《中外医疗》2014,(3):180-180,182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脏超声临床特征。方法以该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的80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两组患者均给予心脏超声检查,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E/A比值及左房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VEDD及IVS/LVPW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除了由于高血压导致的心脏结构形态改变外,也出现了程度各异的生理指标改变与左心房扩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脏超声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9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采取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在E/A以及左房内径方面,将两组进行对比,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血压伴心房颤动的患者来说,不仅会由于血压升高而造成的心脏结构发生变化,而且还会导致生理指标出现一定的变化,或者是由于左心房的扩大而引起的形态学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6.
田长明  李树仙  王静 《中原医刊》2011,(12):108-109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后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将本院心内科96例高血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转复后随机分为两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降压药(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治疗组43例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18个月。结果治疗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可在降压同时提高转复成功率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7.
徐慧春  彭国顺 《河北医学》2009,15(5):529-532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PA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的影响,探讨其对房颤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6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及非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类降压药治疗,观察药物治疗6个月前后心电图(ECG)中的Pmax和Pd及超声心动图(UCG)中的左房舒张末内径(LA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Pmax、Pd、LADd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能降低PAF患者Pmax和Pd,改善患者左房功能。结论:治疗组的Pnlax、Pd和LAD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缬沙坦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Pmax和Pd,改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对高血压患者降低心房颤动(AF)发生率以及改善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雷米普利治疗组(90例)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90例)。结果治疗50个月后雷米普利治疗组AF发生率3.4%,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AF发生率为8.05%;治疗组左房内径缩小(2.0±1.5)mm,对照组左房内径缩小(0±1.6)mm。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雷米普利可降低高血压患者AF的发生率以及改善左房内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脏超声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黄骅市人民医院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的61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诊断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分组,其中3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纳入单纯组,另26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纳入合并组。比较两组心脏超声诊断结果。结果 合并组E/A、LAD以及LVEDd高于单纯组(P<0.05)。心脏超声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7.14%、灵敏性高达96.15%。结论 心脏超声诊断效能较高,能够明确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变化,为临床后续诊疗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心脏超声检测应用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随机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42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都接受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对2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LVEDd、LAD、LVPWa/IVSd以及E/A等临床检测结果情况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超声检测应用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诊断中疗效显著,既可以对心脏形态结构改变进行显示,还可以对程度不同生理指标改变进行指示,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结构改变以及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以了解它们预测高血压患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50例老年单纯高血压患者全部同期完成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左心房内径(LAD)。结果: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和左心房内径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波离散度和最大P波时限可作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脏超声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6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内收治的46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2组间心脏超声检查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LAD)为44.2±3.8 mm,>对照组的32.6±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428,P<0.01);观察组患者的E/A比值为0.82±0.21,大于对照组的0.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9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43.1±12.7 mm和41.6±12.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室间隔/左室后壁(IVSd/LVPWa)分别为1.11±0.13和1.08±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8,P>0.05)。结论: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不仅可因血压升高造成心脏结构发生变化,而且还会由于左心房扩大而引起相应的形态学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检查在诊断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把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收的4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此次研究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4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LVEDd、LAD、E/A以及ⅣSd/LVPWa值。结果两组患者的LVEDd、ⅣSd/LVPWa、LAD与E/A值比较,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心脏超声检查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能够准确测量出患者的心脏参数变化,为临床医师诊治病情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采用胺碘酮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胺碘酮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胺碘酮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均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采用胺碘酮联合RAS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联合安体舒通在高血压致左心房增大时对左房重塑的影响,从而认识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房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106例高血压致左心房增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用培哚普利4~8 mg·d-1联合安体舒通20mg·d-1治疗,对照组用其他降压药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1年后心房大小的改变及血脑钠肽、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清钾浓度的变化.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测定法测定血脑钠肽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 治疗1年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小[分别为(36.02±1.79)和(36.91±2.20)mm,P<0.05];血脑钠肽、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也明显降低[分别为(78.41±11.02)和(86.58±9.45)pg·ml-1,(89.88±10.13)和(94.49±8.76)pg·ml-1,(69.82±11.30)和(77.83±10.93)pg·ml-1,均P<0.05].治疗1年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减小不明显[分别为(36.89±2.38)和(37.26±2.41)mm,P>0.05];血浆脑钠肽、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升高[分别为(89.40±10.78)和(85.26±8.29)pg·ml-1,(97.48±13.84)和(92.08±7.13)pg·ml-1,(82.23±10.37)和(77.13±10.41)pg·ml-1,均P<0.05].两组之间比较,治疗1年后观察组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血浆脑钠肽、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培哚普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左房重塑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在给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CEI类药物(洛汀新)的设为治疗组,观测2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复成功率、房颤复发率、左心功能EF%、左房大小、血管紧张素Ⅱ水平(AngⅡ)、心电图ST段改变,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AngⅡ浓度降低、房颤转复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心房缩小,6个月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均较对照组低。结论:心房颤动患者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改善房颤的转律效果及抑制心房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周友根 《海南医学》2007,18(3):60-62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115例伴有阵发性房颤的中等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 非洛地平组(Ⅰ组)、胺碘酮 非洛地平 阿托伐他汀组(Ⅱ组)、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Ⅲ组),治疗随访1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PR)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组和Ⅱ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Ⅲ组(P<0.05),而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Ⅲ组CPR水平高于Ⅱ组(P<0.05),Ⅰ组高于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低于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汀他汀及厄贝沙坦均能减少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厄贝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与左房内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维心动超声图测定10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左房内径。结果显示,左房内径持续性房颤组为53.56±8.83mm,阵发性房颤组为41.30±5.96mm,对照组为31±4.5mm。结果表明,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而阵发性房颤组的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左房内径与房颤呈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胡华伟  崔瑞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24-124,127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57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0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5例正常健康者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并在心脏超声下测量左心房内径(LA)。结果单纯高血压组和合并房颤组的ET值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房颤组与单纯高血压组的ET值升高值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合并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心房内径(LA)的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单纯高血压组和合并房颤组的LA值均升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合并房颤组的LA值升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内皮素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左房进一步扩大,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进行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对于具有卒中高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与氨氯地平对照组.比较12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与左心房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心房结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及改善左房功能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