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中降低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对调强放疗的15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瓦里安23EX直线加速器的机载影像系统(on-bo-rad-imager),采集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CBCT图像,并与计划系统的模拟定位CT图像靶中心匹配计划,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在X(左右)、Y(腹背)、Z(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每位患者每周1次,每次采集3组数据,15例患者治疗5~7w。结果 15例鼻咽癌患者CBCT扫描首次摆位误差数据在X、Y、Z轴分别为(0.675±2.023)、(0.337±1.508)、(0.450±1.749)mm;3个轴向摆位误差绝对值的P95分别为4、3、4mm;3轴向的众数分别为1、1、0mm;其中X轴方向91.3%≤3mm,Y轴方向100%≤3mm,Z轴方向92.5%≤3mm。X、Y、Z轴上极小值分别为-6.00、-3.00、-5.00mm,极大值分别为5.00、3.00、5.00mm。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治疗内摆位误差及X、Y、Z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BCT技术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进行摆位纠正,可以缩小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分次间的摆位误差,而分次治疗内误差较小,放疗中只需要在首次摆位后治疗前进行CBCT摆位纠正。  相似文献   

2.
兆伏级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摆位误差和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界.方法 采用头颈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对22例鼻咽癌患者设计IMRT逆向调强放疗计划,采用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配备的MVision兆伏级CBCT容积成像并与计划CT图像进行三维方向(左右、头脚、前后)匹配,获取前5次放射治疗摆位误差调整前和调整后的CBCT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边界.结果 22例患者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0.03±1.68)mm、头脚(0.17±2.03)mm和前后(0.28±2.15)mm.摆位误差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次CBCT分次间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前PTV外扩边界,左右2.78 mm,头脚3.22mm,前后3.46 mm.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1.74 mm,头脚1.94 mm,前后2.13 mm.结论 鼻咽癌各个方向的计划靶区边界小于4 mm,采用兆伏级CBCT技术对鼻咽恶性肿瘤IMRT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纠正和PTV边界的评估对提高鼻咽癌IMRT治疗的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技术分析鼻咽癌患者在调强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对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50例,制定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首次治疗前采用CBCT收集摆位误差,分别获得X方向(左右位)、Y方向(头脚位)和Z方向(腹背位)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对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X(0.15±0.11)cm,Y(0.30±0.18)cm,Z(0.14±0.10)cm,其中Y方向误差最大,Z方向误差最小。靶区实际平均剂量低于计划平均剂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中脑干、脊髓、晶状体、视交叉的实际剂量高于计划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视神经、腮腺的实际剂量与计划剂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鼻咽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对摆位误差进行实时校正,可以有效减少误差,提高摆位精准度,保证放疗靶区与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情况及对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20例,采用CBCT系统获取CBCT图像,在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获取CT实际图像,比较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的摆位误差及偏差≤2mm的人数比例;比较各靶区实际剂量与计划剂量及放疗前、放疗中期原发肿瘤大体瘤体积(GTVnx)、转移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GTVnd)、原发灶临床靶体积(CTV1)剂量分布;统计各邻近器官剂量的实际剂量。结果 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摆位前,偏差≤2mm的人数比例高于摆位前(P<0.05);各靶区实际剂量均低于计划剂量,放疗中期、治疗结束后GTVnx、GTVnd、CTV1剂量分布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脑干、脊髓及颌骨放疗中期、治疗结束后的平均剂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腮腺放疗中期的平均剂量高于治疗结束后(P<0.05)。结论 CBCT可有效减小摆位误差,降低邻近器官的辐射剂量,而靶区在线修正前后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在摆位中行锥形束断层扫描(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的重要性。方法应用瓦里安Trilogy加速器对15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射治疗。每位患者前5次治疗前均行1次CBCT扫描及后续疗程中每周做1次CBCT扫描,然后与计划CT图像配准得到等中心三个方向的位移误差。结果①15例患者共获取140幅图像。三个方向的位移误差分别为垂直方向(1.330±0.307)mm、头脚方向(2.670±0.739)mm、左右方向(1.730±0.434)mm。②患者纠正后垂直方向、头脚方向、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均低于纠正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垂直方向、头脚方向、左右方向摆位误差与纠正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调强放疗中行CBCT扫描具有重要作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重复摆位存在一定误差,只有分析误差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才能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更准确,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中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物理剂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1月我院用美国瓦里安公司的具有机载影像系统(on-borad-imager,OBI)的23EX直线加速器治疗机治疗食管癌患者28例。所有患者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用KV级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获取患者的3种容积图像,每位患者每周验证1次,采集3次CBCT图像。28例患者共扫描411次。每例患者的每次CBCT图像均与其原始计划CT图像进行靶中心匹配,计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在X(左右)、Y(腹背)、Z(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获得3组X、Y、Z三维方向的移床数据。将每位患者每次CBCT校正的偏移误差,通过Eclip se 8.6Version治疗计划系统研究摆位误差在食管癌放疗中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 (1)28例食管癌患者每次首次摆位后的CBCT共137次,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Y、Z方向分别为(0.696 3±2.794 7)、(0.688 9±2.250 9)、(0.859 3±3.425 5)mm,对这些摆位误差均进行实时纠正,纠正后X、Y、Z 3个方向摆位误差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低于首次摆位误差。(2)摆位误差纠正前、纠正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摆位误差纠正后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计算模拟得出原发肿瘤(GTV)平均剂量变化为-3.52%~2.44%,心脏剂量变化为-4.18%~25.53%,肺脏剂量变化为-1.82%~13.93%,脊髓剂量变化为-10.50%~20.87%。结论采用IGRT对食管放疗的摆位误差纠正有明显的作用,且能较大幅度减少摆位误差。应用OBI-CBCT系统,进行实时摆位误差校正,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剂量分布准确,提高靶区剂量而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其中IMRT(调强放疗)组与IGRT(图像引导调强放疗)组各25例,对比两组患者放疗的近期疗效急性毒性反应、摆位误差等。结果:50例患者中,通过CBCT1076次的扫描,所有数据呈正态性分布,其中大部分的患者摆位误差范围在-3mm~3mm之间,只有小部分的患者波动范围较大;IGRT与IMRT的摆位的误差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T组放疗的急性毒副反应(急性皮肤反应、口腔黏膜、涎腺、咽、喉、急性骨髓抑制)毒性反应明显要比IMRT组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IGRT组的近期疗效为94.23%,与IMRT组的83.56%相比,IGRT组效果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可以有效降低放射治疗中产生的摆位误差,毒性反应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分析头颈肩网和负压真空垫在肺癌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6月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20例(病变均位于肺上叶),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观察组采用头颈肩网固定。所有患者在前3周治疗时,每周特定时间做一次CBCT扫描,利用CBCT系统采集的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患者在X、Y、Z三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观察组在X、Y、Z方向摆位误差为(1.41±0.53)mm、(2.05±0.72)mm、(0.83±0.25)mm;常规组为(1.82±0.26)mm、(3.02±0.21)mm、(1.19±0.52)mm,两组患者X、Y、Z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急性放疗不良反应≥3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于肺上叶的肺癌患者做调强放疗时采用头颈肩网固定可明显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分析摆位误差,提高调强放疗(IMRT)的质量。方法:选择胸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2例,利用体板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的精确固定,通过技术员细心规范的摆位以及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记录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进行判断和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22例患者进行102例次CBCT扫描位置验证,其中首次摆位22例次,治疗过程中80例次,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数值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所有患者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肿瘤局控率96.3%,部分缓解80.5%,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通过质量控制和技术改进,可以保证治疗体位的重复性,使摆位误差降到最小,达到调强放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鼻咽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和分次内的摆位误差,为制订临床靶区(CTV)外的计划靶区(PTV)边界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共17例接受VMA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前瞻性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每日常规摆位后?摆位纠正后(校位阈值2 mm)?每周放射治疗后行CBCT并与计划CT匹配,获取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通过MPTV = 2.5Σ + 0.7σ(MPTV:PTV边界;Σ:系统误差;σ:随机误差)计算MPTV?【结果】 靶区各方向的体位校正前?校正后和分次内的绝对平均误差(mm)分别为1.1 ~ 1.2?0.6 ~ 0.7和0.4 ~ 0.6,相应的Σ为0.9 ~ 1.3?0.4 ~ 0.5和0.2 ~ 0.4,σ为0.7 ~ 0.9?0.7和0.5 ~ 0.7?分次间和分次内三维(3D)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P = 0.004?0.009)?靶区各方向总的MPTV(包括纠正前和分次内误差)为3.4 ~ 4.0 mm,纠正后的边界(包括纠正后和分次内误差)为1.7 ~ 2.3 mm?【结论】 鼻咽癌VMAT放疗计划设计时应采用VMAT照射技术相关的MPTV?摆位误差随着治疗时间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图像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大小。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应用锥形束CT图像验证后进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放疗过程中采用热塑面膜对头部进行固定,同时采用激光灯摆位。30例患者放疗前分批次在放疗床上行CBCT扫描,扫描所得的图像与计划系统的CT图像进行配准,根据配准所得的平移矢量对治疗床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对摆位误差进行修正,并记录各个平移矢量值。结果 30例鼻咽癌患者共测得配准数据300组,为了满足CTV不低于95%的放疗处方剂量,在测定过程中将外放间距设定为4 mm。结论对鼻咽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或调强治疗时需要确定摆位误差。通过对CB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能有效减少摆位误差的产生,同时有助于调整CTV外放边界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对22例宫颈癌患者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验证采集3组锥形束CT图像,每周1次,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X(左右)、Y(腹背)、Z(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计算出摆位误差值下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对比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在X、Y、Z方向上首次摆位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1.100±2.984)、(0.883±2.210)、(1.083±2.738)mm,纠正后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0.708)、(0.061±0.624)、(0.066±0.606)mm与首次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X、Y、Z方向轴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6±0.578)、(0.033±0.780)、(0.116±0.884)mm,与纠正后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摆位误差所致的宫颈癌原发肿瘤平均剂量变化为-2.58%~3.54%,股骨头平均剂量变化为-7.03%~8.45%,膀胱平均剂量变化为-12.28%~3.79%,小肠平均剂量变化为-3.06%~15.32%,直肠平均剂量变化范围为-10.53%~12.83%,脊髓平均剂量变化为-3.67%~18.14%。结论采用图像引导技术对宫颈癌的调强放疗进行误差纠正,可以缩小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而宫颈癌分次治疗内摆位误差较小。宫颈癌的摆位误差可引起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明显变化,应用图像引导技术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剂量分布准确,提高放疗过程的精度,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3.
贾国峰 《吉林医学》2012,33(6):1165
目的:探讨摆位系统误差对鼻咽癌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制定21例鼻咽癌患者的调强计划及适形计划,通过改变照射野的分布和权重,比较摆位系统误差对调强计划及适形计划的影响。结果:无论是对IMRT或者DCRT来说,摆位系统误差越大对GTV及CTV剂量的影响越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靶区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对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更大(P<0.05)。IMRT中腮腺剂量的更大,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更敏感。结论:有摆位误差时,IMRT常会出现靶区剂量覆盖不足的情况;无论是靶区还是正常组织,IMRT的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系统误差校正前后摆位误差的差异。为了确定在鼻咽癌治疗中最合适的影像引导策略,我们使用不同的扫描范围和影像引导频率对鼻咽癌(NPC)患者进行螺旋断层放疗(HT)。【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0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HT治疗的NPC患者15例。每次治疗前均进行高压计算机断层扫描(MVCT)。放疗5次后,进行系统误差校正,调整摆位中心。采集了系统误差修正前后的摆位误差,以及不同扫描范围、不同扫描频率下的摆位误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系统误差校正前后摆位误差比较,左-右(LR)、上-下(SI)、前-后(AP)方向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颈”、“鼻咽”不同扫描范围比较,偏航旋转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系统误差校正后的每日扫描频率与每周扫描频率比较,AP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根据前5次摆位误差可以纠正系统误差,然后选择小范围扫描进行每天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下真空垫固定乳腺癌术后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已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真空垫固定下接受CBCT图像引导放疗,获取摆位图像,输出三维方向纠正前后及放疗后摆位误差,并进行摆位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分析头颈肩网固定和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20例,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乳腺托架固定,观察组采用头颈肩网固定。所有患者在前3周治疗时,每周特定时间做1次CBCT扫描,利用CBCT系统采集的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患者在"X"、"Y"、"Z"三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常规组在"X"、"Y"、"Z"方向摆位误差为(0. 412±0. 190) cm、(0. 216±0. 111) cm、(0. 440±0. 185) cm,观察组为(0. 305±0. 123) cm、(0. 205±0. 105) cm、(0. 320±0. 154) cm,两组患者"X"、"Z"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82,P=0. 041; t=2. 323,P=0. 022),"Y"轴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41,P=1. 214)。两组患者急性放疗不良反应≥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250,P=0. 264)。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采用头颈肩网固定可明显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锥形束CT(CBCT)对于摆位误差校正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腹部肿瘤患者,均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之前对其进行CBCT扫描同时和计划的CT图像进行匹配,记录旋转和线性方向的摆位误差,对摆位误差进行合理校正后,再次进行CBCT扫描,记录摆位误差。结果对80例患者共进行了CBCT扫描1 685次,校正后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比校正前要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之前,通过CBCT扫描校正摆位误差,能够有效提升治疗部位的精度,提升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颈肩面罩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固定效果及前后期的固定精度的比较,为合理使用头颈肩面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患者18例,头颈肩面罩固定,分别在放疗的第2周末、第4周末和第6周末在模拟定位机房拍摄验证片,采用验证片上的骨性标志与治疗计划系统输出的DRR图进行比较,记录其摆位误差。结果 18例患者在各个方向上的总体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03±0.69)mm,Y轴头脚方向(1.09±0.65)mm,Z轴前后方向(0.81±0.54)mm,第6周与第2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肩面罩有很好的体位固定效果,放疗的第6周末精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妇科肿瘤调强摆位误差分析及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总结摆位的经验。方法 2017年1月至12月,医院放疗科共收治妇科肿瘤104例,进行妇科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进行各个方向距离、角度误差与BMI相关性分析。结果 BMI与z方向上的距离误差存在相关性,BMI与v、w角度上角度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BMI与z方向上距离误差,u、v、w方向上的角度误差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调强摆位误差分析及与体重指数存在相关性,体重越高,误差越高,随着放疗的进行,这种相关性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技术在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医院收治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患者80例,根据体位固定方法不同分为真空垫组(n=40)和热塑体膜组(n=40)。真空垫组利用真空垫固定体位,热塑体膜组利用热塑体膜固定体位,2组每周治疗前以CBCT与计划CT以骨性标志配准作为基础获得3个方向摆位误差,比较2组体位误差、治疗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热塑体膜组治疗后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真空垫组(P0.05);热塑体膜组与真空垫组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热塑体膜固定体位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