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高、低位胆道梗阻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后感染发生率,从而对高感染率的病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随机选择的高位胆道梗阻患者100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100例,根据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前术后体温、白细胞、临床症状等统计结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率为21%,低位胆道梗阻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率为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率高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率,提示胆管高位梗阻为ERCP治疗引起感染并发症的高危病种,应针对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位胆道梗阻的影像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逆行性内窥镜胆胰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确定病变的性质、范围及程度方面,各有其特点。作者报道27例高位胆道梗阻病例,旨在探讨各种方法对高位胆道梗阻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秀芳 《中外医疗》2010,29(26):150-150
目的 探讨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十二指肠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8例十二指肠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108例,对照组100例,按照心理应激反应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分级并记录比较发生率.结果 术前心理护理干预组心理应激反应三级0%,对照组心理应激反应三级5.0%;心理护理干预组心理应激反应二级16.67%,对照组心理应激反应二级67.00%.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干预非常必要,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降低手术过程中发生心、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配合手术顺利完成[5].  相似文献   

4.
ERCP是指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适用于梗阻性黄疸、胰胆道结石症、肝胆管狭窄、壶腹部肿瘤、胆管肿瘤、胆道或胆囊术后综合征等检查。ENBD是指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实施的胆管置管引流减压技术又称鼻胆管引流术,是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EST是指经内镜在十二指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高频电息肉切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术前或术后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和(或)引流的梗阻性黄疸、伴术前或术后感染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前感染发生的10个变量及术后的11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采用逐步回归法,引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10,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15(α入=0.10,α出=0.15)。结果:得到7个有意义的术前感染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糖尿病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史、梗阻部位及梗阻时间)和5个有意义的术后感染相关因素(性别、梗阻时间、引流方式、血培养情况、白细胞情况)。结论:男性、年龄>60岁、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糖尿病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史(ERCP)、梗阻部位及梗阻时间是术前感染的相关因素,男性、梗阻时间、引流方式、血培养情况、白细胞情况是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65例恶性弹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根据患者胆管梗阻情况(狭窄部位及程度),选择适宜的支架,在透视引导下置入胆道支架(塑料支架38例,金属支架27例),最后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内镜成功置管62例,成功率为95.38%,;其中术后观察有效59例,总有效率达95.16%.结论 通过行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RCP途径治疗高海拔地区老年患者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护理操作配合.方法:40例需行ERCP及相关治疗的老年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在密切监护下经十二指肠镜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视具体情况行相关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胆总管结石32例,27例取石成功,取石成功率84.4%,有8例为胆管或其周围恶性肿瘤,6例行金属或塑料支架置入,18例行鼻胆管引流.乳头肌切口创面轻度渗血3例,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10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论:ERCP途径治疗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安全有效,娴熟的内镜操作技术、专科护士精心的术前准备、准确迅速的术中配合和监护,以及完善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放置导丝(PTC)治疗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胆道恶性梗阻ERCP治疗失败患者,先超声引导下PTC放置导丝入十二指肠,ERCP时经过此导丝行奥迪氏括约肌行胆道支架置入术,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18例均获得成功,其中右侧肝管穿刺12例,左侧肝管6例,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7天后查血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结论 PTCD与ERCP对接术是治疗ERCP失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另一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对技术要求比较高,要严格把握其适应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护理体会.方法:采用十二指肠镜在数字血管减影(DSA)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进行胰胆管造影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结果:对87例进行十二指肠镜下ERCP患者中确诊:胆总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肿瘤、急性胰腺炎、胰头癌和慢性胰腺炎.结论:ERCP是一种诊治肝、胆、胰系统疾病的重要内镜微创技术,精心全程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注入造影剂做X线胰胆管造影,是诊断和治疗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进行ERCP冶疗的78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闫勇  戴睿武  汪涛  叶明辉  张生  江宗兴 《四川医学》2011,32(12):1876-1878
目的分析经PTC/ERC途径放置胆管支架的优势,制定放置支架的策略。方法本组经PTC放置支架68例和经ERC放置支架51例资料,总结两种途径的优越性。结果经PTC和ERC途径放置支架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6%,两组无明显出血、漏胆等并发症,生存时间相似。结论时失去手术时机和不能耐受手术的恶性胆管梗阻采取支架置入是有效解除梗阻,提高生存时间和质量的最佳办法,位于胆总管下端和壶腹部的梗阻首选以ERC途径放置支架,位于肝门部及以上的梗阻以PTC途径放置支架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胆管疾病患者的ERCP内镜治疗经验。方法 11例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胆管疾病患者选择透明帽辅助胃镜ERCP,插管成功者行EST和(或)EPBD、ENBD、ERBD及EMBE等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在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均插管造影成功(100%),其中9例胆总管结石分别行EST 7例、EPBD 2例,胆总管结石取净率100%;胆管癌1例行EMBE,胆道手术后胆管狭窄1例行ERBD,均顺利完成。ESD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例,未发生胰腺炎、消化道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毕罗Ⅱ式合并胆管疾病的ERCP诊治中有助于空肠袢内的进镜,便于胆管插管及结石的清除,提高ERCP的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经ERCP治疗的病例(治疗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crotomy,EST)117例,经内镜胆总管支架置入(endoscopicretrobiliarydrainage,ERBD)18例。同期取30例本院外科开腹胆管切开取石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就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后腹痛症状缓解情况及开放饮食天数、总住院天数、人均费用等因素进行t检验。结果治疗性ERCP成功率135/138(97.8%),其中单发结石42例,多发结石75例,胆管狭窄14例,慢性胰腺炎胰管狭窄3例,胰腺分裂症1例,壶腹部占位3例,并发症率6/138(4.35%)。两组术前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痛症状缓解情况及开放饮食天数、总住院天数、人均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性ERCP对于胆胰管疾病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并能够替代部分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及MRCP+MR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08~2009年50例胆道梗阻病例,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以及MRCP+MR,所有病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所有病例检查均获得成功,MSCT及MRCP+MR对胆道梗阻定位准确度均为100%,其中胆道结石准确度分别为88.5%(23/26)、92.3%(24/26),良性梗阻准确度分别为83.3%(10/12)、41.7%(5/12),恶性梗阻准确度分别为91.7%(11/12)、83.3%(10/12)。结论 MSCT及MRCP+MR均能对胆道梗阻正确定位,在胆道结石病变诊断中MRCP+MR稍高于MSCT(P0.05),在胆道梗阻良性病变定性诊断中MSCT较MRCP+MR准确性明显增高(P0.05),在恶性病变诊断中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在对胆道梗阻病人的检查时MSCT较MRCP+MR更有优越。  相似文献   

15.
经内镜放置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内镜放置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效果.方法 176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放置胆管支架,其中70例行胆管单塑料支架引流术(单支架组),2例行胆管双塑料支架引流术(双支架组),4例行胆管金属支架引流术(金属支架组),对比研究各组的引流效果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时,单支架组、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单支架组(P值均<0.05),而双支架组与金属支架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支架组、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1%(68/70)、78.8%(41/52)和92.6%(50/54),单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双支架组(P<0.05),金属支架组与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支架组、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7%(11/70)、13.5%(7/52)和1.9%(1/54),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金属支架组(P值均<0.05),单支架组与双支架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放置胆管支架对于恶性胆管梗阻有肯定的引流效果,双支架和金属支架的引流效果优于单支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和治疗胆胰疾患,评价ERC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因不同原因的黄疸病人进行ERCP检查,男26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5岁,采用奥林巴斯TJ14O型纤维十二指肠镜及50OMA的遥控胃肠机,插镜入十二指肠降段,在乳头开口处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采用不同体位摄片1~3张,根据造影不同情况选择十二指肠切开术和胆管引流术(ERBD).结果 胆道结石25例,胆管癌7例,胰头癌6例,壶腹部癌4例,胆管炎5例,4例未显示异常.结论 ERCP能清楚的显示胰胆管结构,适合于各类胰胆管疾患,并可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因此ERCP有较高的临床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胆道梗阻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13例胆道疾病患者分成四组:A胆道结石组、B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组、C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组、D壶腹癌+胆道梗阻组。比较四组间FIB的差异,分析C组中FIB升高者与正常者间的生化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A、B组间与C、D组间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B组间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FIB≤4g/L者与〉ag/L者组间胆红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是导致血浆FIB升高的原因,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若Fib〈ag/L可能表示肝功能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黄宇 《中外医疗》2014,(33):53-54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4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 ERCP诊断,并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或(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均成功行ERCP 检查,其中胆总管结石36例,十二指肠乳头处结石嵌顿6例。观察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BP患者行ERCP检查与治疗的成功率较高,能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18例因胆道恶性梗阻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的患者,在胆管插管成功后,循导丝插入双极射频电极,于肿瘤部位进行射频消融,并留置胆道支架进行引流,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胆道引流成功率为100%(18/18),12例患者留置塑料支架,6例患者留置金属支架,其中3例患者同期留置胰管支架;术后患者出现胆管炎2例,胰腺炎2例,均经短期对症治疗后控制;黄疸明显缓解率为61%(11/18);中位随访期10.9(2.0~15.4)个月,3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87%(13/15),6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64%(9/14),12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25%(2/8);6个月生存率为67%(8/12),12个月生存率为50%(4/8)。结论对于胆道恶性梗阻,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ERCP治疗在胆道术后早期并发症处理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对胆道术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胆道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206例,经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术或乳头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中段狭窄、术后胆瘘患者行内镜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或鼻胆管引流.结果 201例E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