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方法。方法对1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实施覆膜支架腔内隔绝介入手术的病人,采用了局麻加强化镇静、硬膜外麻醉、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并辅脏器功能的维护、控制性降压等措施。结果12例病人围麻醉期呼吸、循环平稳,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合适的麻醉选择,以及采用控制性降压、重要脏器功能的维护等措施是保证此类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郭松青  陈弘  郭芳  纪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08-22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4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施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患者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并辅以控制性降压等措施。结果:42例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无1例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合适的麻醉处理以及采用控制性降压等措施是保证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杰贤  季文进  宋兴荣  罗沙 《广东医学》2006,27(12):1869-1870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麻醉处理。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21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3例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18倒采用单纯静脉麻醉,术中以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结果术中麻醉平稳,无控制性降压引起的并发症,术毕患者均清醒回病房。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中以咪唑安定、氯胺酮及复合异丙酚维持静脉全麻.加强麻醉管理可使该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方法及其管理要点。方法10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胸主动脉夹层瘤6例,腹主动脉夹层瘤4例,术前均进行扩管、降压的治疗,术中均采用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及控制性降压麻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控制良好,DSA充分证实了所有患者血管支架置入准确到位,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病人清醒快、拔管早。结论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具有安全性高、镇痛完善,麻醉深度易调控,控制性降压易实施,术后清醒快、拔管早等优点,无疑是主动脉夹层瘤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的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eBakey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麻醉方法及管理要点。方法13例DeBakey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瘤腔内隔绝术时,3例采用局部麻醉,5例采用局麻加静脉麻醉,5例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术中以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必要时合并使用尼卡地平或艾司洛尔。结果术中麻醉平稳,无控制性降压引起的并发症,术毕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或ICU监护治疗。结论恰当的麻醉方法及术中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夏氢  陈伟  李卫  蒋岚杉  崔驰 《四川医学》2011,32(11):1715-171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实施腔内隔绝术的麻醉方法及麻醉管理要点。方法 29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控制性降压下实施手术,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异氟烷或七氟烷。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尿量,必要时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及血糖等。支架释放时微泵输注硝酸甘油0.5~5μg/(kg.min),使收缩血压控制在90~100mmHg。结果所有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时间(120.28±15.25)min,术中血压维持平稳,支架释放时平均动脉压控制在(65.13±14.32)mmHg,无任何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控制降压及重要脏器功能保护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麻醉管理的关键与重点。  相似文献   

7.
孟宪慧 《中原医刊》2007,34(8):9-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及麻醉方法、监测项目和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结果1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Ⅱ型、Ⅲ型(Ⅲa+Ⅲb)、腹主动脉瘤(2例)共16例,均临床治愈,无并发症;19例Ⅰ型夹层动脉瘤患者中,有13例临床治愈,2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术后未清醒、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1例术后清醒并发截瘫。结论前瞻性地预知病人预后、选择适当麻醉方法、建立围术期管理重点、制定切实的监测项目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沈幸 《河北医学》2011,17(2):251-25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21例夹层动脉瘤采用心理结合常规护理、术中控制性降压以及术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严格精准的液体管理等护理和监测措施。结果:15例患者顺利完成开腹/开胸手术或介入手术,6例于术前死亡。术后高血压12例,肾功能不全2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心房纤颤1例,低心排综合症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1例,余均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或恢复正常。14例治愈,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增加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全面认识,形成规范的护理常规可大大减少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9例颅内动脉瘤麻醉方案,术中施行控制性降压及脑保护等措施,预防术中脑动脉瘤破裂及术后脑血管痉挛,比较诱导期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麻醉及降压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诱导及维持要达到平稳,术中施行控制性降压在脑动脉瘤手术麻醉中有较大优点.  相似文献   

10.
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谭虎  杨天德  陶军  陈祥瑞  吴悦惟  李洪  杜智勇  黄河  钟河江  方平 《重庆医学》2004,33(11):1623-1624,1626
目的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 20例患者术中、术后无1例并发再出血,1例患者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获得成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围手术期麻醉处理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深低温体外循环、控制性降压、降低颅内压、稳定的内环境、脑室穿刺引流术等均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4例升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马凡综合征9例,其中7例并发夹层分离,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急性夹层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单纯升主动脉瘤1例。行钮扣式Bentall手术11例(1例合并MVR),其中升主动脉瘤破裂及术前心衰不能控制急症手术各2例,Wheat手术2例,其中1例因急性夹层动脉瘤急症手术;单纯升主动脉替换1例。结果:早期死亡3例,11例平均随访32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晚期因颅内出血死亡1例,再发生动脉弓,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结论:钮扣式Bentall手术是升主动脉瘤标准术式,急症手术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改善升主动脉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夹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7例支架型人工血管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经一侧股动脉切开置入在病变部位。结果 :腔内技术成功率 1 0 0 % ,无瘤体破裂 ,无截瘫等严重并发症 ,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因破口位置高 ,封堵左锁骨下动脉 1例 ,应用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 1例。随访 1~ 1 8个月 ,经螺旋 CT证实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四分支血管分段停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CT  Sun LZ  Chang Q  Zhu JM  Liu Y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67-169
目的总结应用四分支血管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经验。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2~58(40±9)岁,体重49~105(67±19)kg。其中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例(CrawfordⅡ型),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24例,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5例(均为二次手术),马方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5例(2例为二次手术)。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经左后外侧沿腹直肌旁至耻骨联合胸腹联合切口、第五肋间进胸、断肋弓、腹膜外入路,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5·26%)。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昏迷超过3d),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急性肾衰2例,经血滤治疗痊愈。结论选用四分支人造血管,采用分段停循环技术行全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脑、脊髓和重要脏器的缺血时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24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0例,梭形动脉瘤9例,囊状动脉瘤11例;未破裂动脉瘤14例,发生过破裂出血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 a,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1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囊状动脉瘤11例中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瘤体未见显影;梭形动脉瘤9例中单纯支架置入6例,双支架置入3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9例,其中6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置入者瘤体明显减小;2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其中1例瘤腔基本消失,1例瘤体大小无变化;1例基底动脉中下段囊状宽颈动脉瘤单纯支架置入者未发现支架内狭窄,4个月后复查DSA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不同MR成像序列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将45例患者(其中34例主动脉夹层,11例主动脉瘤),经自旋回波、梯度回波、单层多相采集及动态显示扫描。结果发现,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E及GRE序列的主动脉双腔、内膜片、内膜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9%、30%,100%、100%、47%。在主动脉瘤患者中,SE及GRE序列均能显示主动脉梭形或局限性扩张。提示MR对主动脉疾病有肯定的价值,其中GRE序列对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B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 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璧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兵  刘春平  赵卫 《西部医学》2009,21(11):1964-1966
目的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病因、处理和预防。方法对36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病史资料,分析治疗中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体会。结果32个治疗的复杂动脉瘤中,8例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动脉瘤破裂1例,颅内血管破裂1例,血管痉挛2例,支架轻微移位、塌陷1例,弹簧圈脱出1例,弹簧圈断裂1例,手术失败1例。致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2例,长久性神经功能缺失2例,死亡1例。结论选择适当介入方法和介入材料将直接影响到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处理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i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 tion,C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CPR、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显示情况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MPR对判断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入口有帮助;CPR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整体效果较好;VR整体观最好,但显示内膜瓣、破口入口不如前两者。结论:MPR、CPR、VR这三种方法结合轴位图像,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情况,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诊断夹层动脉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各种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夹层动脉瘤的MSCT技术,通过对比剂至主动脉最大对比增强期扫描获得大量数据,输入ADW4.0工作站后,应用多层面重建(Muh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容积重建(Vdume reconstruction,VR),表面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MS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MSCT virtual endoscopy,MSCTVE)等对夹层动脉瘤进行图像重建,所有图像由三位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结果:夹层动脉瘤的特异征象主要是分离移位的内膜,真假腔的存在;非特异征象是主动脉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二维图像(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能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重建)能良好地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仿真内窥镜可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MSCT成像技术已成为诊断夹层动脉瘤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MSCT血管造影由于其迅速,非侵入性,高敏感性及特异性且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受累程度而逐渐取代传统CT。扫描在主动脉及分支增强最佳时进行。MSCT的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提供夹层动脉瘤的大量信息,在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有助于临床及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