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
戴亚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0):902-903,912
目的:观察体外放射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驻训国家队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体外放射冲击波进行治疗,选用激痛点模式,治疗压力2.0~3.0Bar,频率12 Hz,冲击次数2000次,手柄压力中度至重度,每6天治疗1次,3次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微波或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微波选用连续波,PEAK=80 W,时间15 min;超声波采用连续波,频率2000 Hz,输出功率0.8 W/cm2,时间6 min。每天1次,每周5次,15天为一个疗程。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冲击波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显效率73.33%,有效率20.00%,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放射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疗效好于微波或超声波。 相似文献
3.
戴亚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10):902-903
目的:观察体外放射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驻训国家队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体外放射冲击波进行治疗,选用激痛点模式,治疗压力2.0-3.0Bar,频率12Hz。冲击次数2000次,手柄压力中度至重度。每6天治疗1次,3次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微波或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微波选用连续波,PEAK=80W,时间15min;超声波采用连续波,频率2000Hz,输出功率0.8W/cm^2。时间6min。每天1次。每周5次,15天为一个疗程。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冲击波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显效率73.33%,有效率20.00%。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放射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疗效好于微波或超声波。 相似文献
5.
我院碎石中心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接诊尿路结石患者827例,其中47例因肾脏结石较大(>30mm),双肾输尿管结石并双肾中、重度积水,肾功能障碍,合并妊娠及有出血顷向等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其余780例,占95.3%,采用XK-2000 相似文献
6.
2010年5月-2012年10月,我们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187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结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SET结合ESWT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ESWT治疗,疗程3周,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及肩关节ROM测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和肩关节ROM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VAS评分和肩关节ROM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WT治疗基础上结合SET可显著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及运动功能受限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体外冲击波碎石对对上尿路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011-02-2013-02就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的36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一次性结石粉碎率89.50%(324例),1个月内总的排净率为92.82%(336例)。治疗过程中无肾破裂,‘肾功能衰竭,输尿管穿孔,胃肠道损伤等严重病发症。结论上尿路结石系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所需费用低廉,可多次反复治疗,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理想方法。在基层医院可以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被广泛用于治疗骨关节和软组织疾病。笔者2009-01至2011-03在我院疼痛门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23例,女37例,23~55岁,平均(35.4-4-6.3)岁,病程2个月~8年。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末端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末端病的效果。方法 :采用德国PIEZOSON 10 0电 -液压型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网球肘、跟痛症和肩袖损伤共 116例患者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网球肘治疗显效 72 .4 % ,有效 18.4 % ,效果不明显 9.2 % ;跟痛症治疗显效 32 .1% ,有效 5 0 .0 % ,效果不明显17.9% ;肩袖损伤治疗显效 2 5 .0 % ,有效 4 2 .0 % ,效果不明显 33.0 %。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应用体外冲击波技术治疗末端病损伤较小、安全可靠、方法简便 ,但对不同部位末端病的疗效明显不同。提示在应用本方法治疗末端病时应该注意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明确末端病发病产生症状的确切病理 ,方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及临床研究。方法对80例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上海交大JDPN-VB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以右上腹部为冲击波路径,俯卧位,对病变胆囊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电压选择8~10 kV,冲击波次数为1000次,间隔2周治疗下一次,2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药口服4周。两组分别于开始治疗4周后评估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胆囊彩超变化等单项指标改善程度及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冲击波是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此方法起效快,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肾绞痛急性发作期进行体外震波碎石(ESWL)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急诊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的290例肾绞痛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ESWL治疗后肾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完全缓解共237例,其中疼痛完全缓解84例,疼痛明显缓解153例,疼痛缓解率达81.7%;碎石成功率91.4%;无严重ESWL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肾绞痛急性发作期进行体外震波碎石安全有效,疼痛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增生性瘢痕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易影响局部功能及易复发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随着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 的不断普及,部分研究学者发现,其能够在无创条件下到达瘢痕组织深层,对紊乱的胶原组织进行松解,从而改善瘢痕外观、缓解瘢痕疼痛及瘙痒等症状,在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该项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关节处增生性瘢痕应用ESWT 治疗的研究以及ESWT 治疗增生性瘢痕作用机制的研究均较少,且治疗参数、频率、剂量等的设置问题尚缺乏统一标准。为此,笔者对ESWT 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旨在为ESWT 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分析102例泌尿系结石行体外震波碎石术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其中,术前心电图正常者99例中,有29例(29.29%)出现室性期前收缩,且多为频发性;术前心电图异常者3例中,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2例,术后转变为频发性,且部分形成二联律,另一例 ST—T 等明显加重。所有术后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或加重者均未经特殊处理而自行缓解。结果提示,体外震波碎石术可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因此,在对心电图异常和心脏病患者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时应观察心电图变化和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放散状与聚焦状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方法:52例足底筋膜炎患者被分为放散状冲击波治疗组(放散组)与聚焦状冲击波治疗组(聚焦组),每组26例。放散组患者治疗频率为5 Hz,治疗探头15 mm,治疗压力2~3bar,冲击波次数2000,手持压力中-高。聚焦组患者治疗电压7~8 kV,冲击频率60次/min,冲击次数1200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7天,治疗部位均为患侧跟骨内侧结节。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4周后和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相近,末次治疗4周后及12周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治疗4周后放散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聚焦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散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6.9%和100%,聚焦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5.4%和84.6%;12周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散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6.9%和100%,聚焦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3.1%和96.6%。结论:放散状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显效快,但远期疗效与聚焦状冲击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MRI和MR关节造影在肩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核磁共振成像 )和MR关节造影在肩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 1999年 3月至 1999年11月 ,共有 73个患者 75例肩关节接受了肩部MRI检查 ,其中 16例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对手术中所见与核磁共振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对肩袖完全撕裂 ,MRI和MR关节造影对全层撕裂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90 .6 %和 10 0 % ,特异性分别为 96 %和 97.6 %。MRI对肩袖部分撕裂诊断正确率低 ,可靠性差 ;MR关节造影诊断正确率达 80 % ,是肩袖部分撕裂诊断的可靠方法。MRI对急性Bankart损伤诊断阳性率 10 0 % ,对慢性或陈旧损伤 ,阳性率低 ,只有 33.3% ;而MR关节造影对慢性或陈旧损伤诊断阳性率达 10 0 %。对SLAP损伤 ,MR关节造影较MRI诊断阳性率高 ,但目前关节镜仍是SLAP损伤更可靠的定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冲击波对兔管状骨骨膜及骨皮质的影响。方法:对正常新西兰大白兔的下肢胫骨部位应用不同频率的冲击波进行3天或7天冲击后,取材进行组织学HE染色,组织化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不同频率冲击波冲击对内、外骨膜和骨皮质影响的病理学过程。结果:正常胫骨经过不同频率冲击波冲击后均有外骨膜出血增厚,骨髓腔开放并纤维化,可见成骨样细胞增生;甲苯胺蓝染色未见成骨过程中有软骨形成,出现典型的骨膜成骨改变,7天组改变比3天组更明显,但是内骨膜无明显变化;较低频率的冲击波促进外骨膜增生及骨髓腔开放,纤维化的程度远较高频率冲击波明显。结论:不同频率冲击波作用于管状骨时主要是通过促进外骨膜生发层增生,骨髓腔开放,纤维化,骨皮质增厚来促进成骨,不经过软骨化骨的过程,而对内骨膜没有影响;不同频率冲击波促进成骨的能力与冲击波频率密切相关,高频冲击波不是促进成骨过程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9.
Andrea H. Hams Kerrie Evans Roger Adams Gordon Waddington Jeremy Witchall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19,29(9):1414-1420
Water‐polo players have greater isokinetic shoulder strength than age‐matched controls. Due to the repetitive demands of throwing, however, water‐polo players demonstrate an altered strength ratio, with greater internal rotation (IR) strength relative to external rotation (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ulder strength and risk of shoulder injury is unknown.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n test position for strength testing on the reliability of handheld dynamometry (HHD) in this population is not known. The aims were to determine the: (a)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HHD testing of IR and ER strength in two positions: neutral and 90°abduction‐90°ER (90‐90) and (b)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eason shoulder strength and occurrence of future injury in sub‐elite water‐polo players. Two assessors measured shoulder IR and ER strength using HHD in 15 water‐polo players across two testing days. Athletes were followed over a 6‐month period, and injury was assessed and recorded by the team physiotherapist. Measurement of water‐polo players' isometric IR and ER strength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had good to excellent inter‐rater reliability; however, systematic error was observed in the neutral position but not the 90‐90 position. Irrespective of testing position, the neutral and 90‐90 test posi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in absolute preseason IR and ER mean strength between prospectively injured and non‐injured playe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rength ratio or strength normalized for body mass index.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reseason strength testing may help identify players at risk of in‐season shoulder inju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