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IL-8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IL-6、IL-8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3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CS)、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分成两组(GCS≤8分组和GCS 9~12分组).动态测定伤后15 d内6个不同时间点血清IL-6、IL-8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数据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偏相关分析.结果 IL-6于GCS≤8分组第2天达到最高水平,GCS9~12分组第7天达到最高峰;两组总体比较P=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8于CS≤8分组于第7天达到最高峰,GCS 9~12分组于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两组总体比较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6与IL-8两指标中,IL-6水平于第2天达到最高峰,IL-8水平于第7天时达到最高峰,且IL-6水平最高峰大于IL-8.IL-6与IL-8总体比较P=0.000,差异显著.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IL-8水平的变化反应了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与病情呈正相关,IL-6较IL-8的变化敏感,IL-6、IL-8水平经相关性分析相关关系不密切且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意义上早期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判断血清IL-6较IL-8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40例颅脑损伤患者(脑外伤组)起病后2天内、2周时血清IGF-1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起病2天内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周时血清IGF-1水平有恢复。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IGF-1浓度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IGF-1水平可帮助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IGF-1也许能通过血脑屏障产生神经保护,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尼占洪 《中原医刊》2007,34(4):78-78
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小儿急性颅脑损伤90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中男66例,女24例;O~1岁39例,1—3岁24例,3~6岁27例;GCS评分5—11分。致伤原因主要为产伤、车祸伤、坠落伤、跌伤、重物击伤。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7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8例。  相似文献   

5.
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是当今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死亡率很高,尤其是GCS3分的患者死亡率几乎是  相似文献   

6.
7.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GCS评分、年龄、低氧血症、高热和颅内高压对8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8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中,恢复良好31.56%、中残14.07%、重残24.35%、植物生存0.59%、死亡29.43%。GCS评分、年龄、低氧血症、高热、颅内高压与患预后有明显相关(P<0.01)。结论:低氧血症、高热、颅内高压是导致患死残的主要原因,防治低氧血症、降低颅内压、防治高热和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点,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治愈率.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58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总结归纳护理要点.结果:全部病人经精心治疗及护理,36例经抢救病情稳定后继续住院治疗,2例病情危重转入省级医院治疗,10例好转出院,10例救治无效死亡.结论:只有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才能...  相似文献   

10.
急性颅脑损伤伴昏迷的患者,在扫描检查过程中以格拉斯哥昏迷表GCS(GlascowComaScafe)来判断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并比较了CT扫描结果,从中对该表的意义及应用得出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1资料及方法1993年4月至1995年11月,系统连续行CT检查的急性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214例,男181例,女33例,年龄2个月—82岁。扫描前临床诊断包括: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其中伴复合伤者56例。以GCS判断病人意识障碍程度(见表1)。总分≥14分为正常,≤3分为深昏迷。我院使用东芝TCT300—S全身CT扫描仪,头颅平扫层厚10mm,层距10mm,…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脂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加强医疗病房(ICU)21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其中106例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将重型颅脑损伤组各血脂水平分别与中型颅脑损伤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结果重型和中型颅脑损伤组血清TC、TG、LDL-C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46例,存活52例,死亡组血清TC低于存活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血脂明显降低,提示在颅脑损伤急性期低TC、低TG和低LDL-C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告了4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和血压、心率的变化。左室高电压、Q-T 间期延长、T 波及S-T 段异常是急性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Q-T 间期延长似乎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如果患者能安全渡过急性期,则本组79.3%病例的异常心电图可消失。急性颅脑损伤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在本组病例中均超过39%。据信,急性颅脑损伤后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主要系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所致。同时讨论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异常心电图和高血压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4.
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时而有效的急救,不仅使当时的某些致命性威胁得到缓解,如窒息、大出血、休克等,而且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如预防或减少感染机会,提供确切的受伤经过及做好术前准备。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我院急救了56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急救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正> 急性颅脑损伤时,瞳孔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其临床意义也各不相同,我科从1981年—2000年观察总结瞳孔变化如下。 1.一侧瞳孔散大 1·1 由于伤侧瞳孔括约肌麻痹引起的外伤性瞳孔散大,可于伤后立即发生,多表现为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都消失,瞳孔不圆,眼眶部及周围有挫伤比如瘀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急救、动态观察及护理,探讨颅脑损伤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30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高,治愈218例,致残58例,死亡32例,有效率为70.8%,病死率为10.4%。结论颅脑损伤的患者经精心护理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残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东莞市黄江医院接诊的22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入院后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有192例(87.27%),异常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改变等,16.36%(36/220)的患者同时存在2种以上异常心电图表现。不同昏迷程度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不同,昏迷程度越重者,心电图异常率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可呈现不同类型的异常改变,患者昏迷程度越重,心电图异常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分级,CCS≤8分者)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其死亡率一般为30%~50%.[1]影响重型颅脑损伤转归的因素有很多,若处理得当、及时可改善其预后.本文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治疗的1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主要影响其预后的严重并发症,对改善疗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很高,在外伤中仅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其发生的死亡呈现三个峰值分布,第一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h以内的现场,占50%;第二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2h以内,占30%;第三个死亡高峰在住院后30d以内(1~4周),占20%。院前急救主要针对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期的危重伤员,而且早期复苏效果直接决定了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