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蜗神经血管减压术治愈重度耳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耳鸣的治疗.目前仍是耳鼻喉科医师的一个难题?我们对2例三叉神经痛伴同侧严重耳鸣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耳蜗神经血管减压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性耳的发病原因及提高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经乙状戏路进入桥小脑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听神经周围仔细检查,发现38耳第Ⅷ脑神经均有血管压迫,其中6耳伴有蛛网膜增厚,将压迫或刺激听神经根的责任篾这及粘连分开,并在神经与血管间夹放一块自体肌膜将其隔开。结果:术后38耳耳鸣均完全消失。其中4便伴眩晕者术后眩晕亦消失,随访6个月-7年2个月,2耳耳鸣复发,36耳痊愈。结论:血管压迫性耳鸣确  相似文献   

4.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报告1988年以来经乙状窦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耳鸣16例。术中均见有血管袢压迫第VIII颅神经。16例术后耳鸣均消失,随访1~5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5.
第颅神经血管压迫被越来越多地考虑为难于处理的耳蜗前庭症状的可能原因。然而有关微血管减压对于耳鸣的有效性却很少有报道。在过去的六年中,该作者通过CT/J‘脑延髓地造影及快速自旋回声(fastsPin-echo)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9例以耳鸣为主诉的病人做出耳蜗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这些病人接受了血管减压手术。病人耳鸣症状持续时间为l~Ic年不等,耳鸣响度在阈上30~60dB。4例病人采用迷路后径路进行微血管减压,另外5例病人从乙状窦后径路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3~5年不等。其中3例病人(33%)耳鸣完全消失,3例病人(33%)耳鸣症…  相似文献   

6.
介绍选择性耳蜗神经切断术成功治疗致残性耳鸣患者2例,讨论了手术指征、手术技巧和结果。例1,男,49岁,头部外伤后右耳出现严重的持续性耳鸣2年,无可用听力;无头晕、眩晕或失衡,强烈的耳鸣影响睡眠和工作。听力图示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无语言辨别力,ENG示右耳前庭功能反应减退30%,左耳正常;颧骨CT片示无骨折征,对比MRI阴性。经右乙状窦后进路行耳蜗神经切断术,术后耳鸣明显改善,ENG示热反应无改变,术后14个月随访患者病情稳定。例2,女,36岁,右耳突发感音神经性聋伴眩晕、恶心、呕吐,随后平衡恢复,但听力丧失,…  相似文献   

7.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伴耳鸣12例疗效观察(摘要)孙志庭我科近年来在进行乙状窦后径路第Ⅶ颅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的同时,对伴有同侧耳鸣12例患者还进行了第Ⅷ颅神经血管减压术,并对术后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7~52岁,病...  相似文献   

8.
9.
耳鸣是常见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理比较复杂 ,有些方面目前还不很清楚 ,寻求耳鸣的根治仍是当代耳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 ,我们采用耳蜗神经切断术治愈 2例重度顽固性耳鸣患者 ,随访 1年 ,疗效肯定 ,特予报告。一、病例报告例 1 男 ,6 0岁。主诉右耳鸣 4年、加重 2年。耳鸣形容如机器轰鸣音 ,昼夜不休。为消除耳鸣 ,于 1994年 11月 17日入院。该患者 1990年 8月因右胆脂瘤型中耳炎行右耳改良乳突根治术 ,术后 1个月右耳开始出现耳鸣 ,逐渐加重至今。耳科检查 :右中耳根治术后改变 ,术腔上皮化良好。左鼓膜内陷、混浊。电测听示双耳混…  相似文献   

10.
11.
12.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 15年经手术证实的病例 ,从临床上解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神经血管减压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1985年以来采用乙状窦后和迷路后进路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76 5例 ,对获得信访和门诊复查、手术时间超过 3年、资料完整的 5 87例进行总结。结果 :5 87年术中未见血管压迫者 49例 (8.35 % ) ,余 5 38例 (96 .6 5 % )有血管压迫 ,多数病例可见神经根有明显的血管压迹或神经根扭曲 (静脉压迫无此现象 )。疗效 :5 38例神经血管减压术者治愈5 2 9例 ,治愈率 98.33% ,有效 3例 (0 .5 6 % ) ,无效 6例 (1.12 % ,其中 1例为顽固性面痛 )。治愈者中复发 48例 (9.0 7% ,静脉压迫者基本全部复发 )。感觉根部分切断 49例 ,2例复发 ,1例顽固性面痛。结论 :三叉神经痛主要病因为血管压迫神经根 ,神经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愈率高 ,长期疗效稳定。静脉不应视为压迫血管。顽固性面痛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5年经手术证实的病例,从临床上解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神经血管减压术的长期疗效。方法:1985年以来采用乙状窦后和迷路后进路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65例,对获得信访和门诊复查、手术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587例进行总结。结果:587年术中未2见血管压迫者49例(8.35%),余538例(96.65%)有血管压迫,多数病例可见神经根有明显的血管压迹或神经根扭曲(静脉压迫无此现象)。疗效:538例神经血管减压术者治愈529例,治愈率98.33%,有效3例(0.56%),无效6例(1.12%,其中1例为顽固性面痛)。治愈者中复发48例(9.07%,静脉压迫者基本全部复发)。感觉根部分切断49例,2例复发,1例顽固性面痛。结论:三叉神经痛主要病因为血管压迫神经根,神经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长期疗效稳定。静脉不应视为压迫血管。顽固性面痛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16.
颜面痉挛是表情肌的不随意痉挛性疾患,病因可能与血管及血管瘤压迫面神经有关,过去治疗方法有面神经阻滞、面神经穿刺、电凝固、神经切断及神经吻合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可致面神经麻痹,又因面神经有旺盛的再生能力,再生纤维达面部表情肌后可致痉挛复发。1934年 Dandy 行三叉神经痛治疗时,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发现对面肌痉挛有效,1970年Jannetta 在显微镜下行此种手术治疗颜面痉挛,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作者用 Jannetta 法治疗面肌痉挛,报告一例女性42岁病程10年患者,经血管减压术,随访三年半,痉挛消失,无面瘫及  相似文献   

17.
血管减压术治疗第Ⅷ颅神经血管压迫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以血管减压术治疗6例第Ⅷ颅神经根血管压迫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术前予桥小脑角空气造影高分辨率CT检查,其中5例可见神经根血管交叉压迫。经乙状窦后经路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第Ⅷ颅神经根被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它们的分支血管压迫。术后失,随访0.5-1.5年无复发。并对该症的术前诊断,发病机理和微血管减压术的适应证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95~1997年对13例半面痉挛(HFS)患者进行了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其中6例经神经耳科学检查证实存在相关的耳蜗前庭功能障碍。这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51~68岁,术前均接受过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耳蜗前庭症状包括:眩晕4例,耳鸣5例,感音神经性聋2例。2例耳聋伴耳鸣,3例眩晕伴耳鸣,1例仅有眩晕。耳聋患者均无声损伤史,纯音听阈在35dB以上,听性脑干反应(ABR)表现为蜗后病变。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已排除岩骨内胆脂瘤、表皮样瘤、脑膜瘤、面神经鞘瘤等占位病变,并可显示桥小脑角内第、颅神经及相邻的动脉血管。手术采…  相似文献   

19.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解剖的认识和理解可明显降低喉返神经的发生率.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头颈外科医生,喉返神经的损伤率应在1%以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可表现为声音嘶哑、进食呛咳、发声疲劳,而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喉返神经减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减压治疗因甲状腺手术和甲状腺肿物压迫所致喉返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6月间,行喉返神经减压术治疗单侧喉返神经麻痹9例,声门闭合不全4例.包括甲状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后喉返神经麻痹7例,均为普通外科术后.其中6例神经缝扎,1例神经瘢痕粘连,同时对其中2例行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甲状腺腺瘤1例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喉返神经麻痹1例,均行甲状腺肿物切除喉返神经减压.声门闭合不全的4例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桥本甲状腺炎1例分别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或腺叶部分切除,电子喉镜观察手术前、后声带动度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5例神经被结扎和1例神经粘连者于3个月内行减压术,术后1周~3个月声带动度恢复,发声满意;1例神经被结扎于术后4个月行减压术者,随访1年声带动度未见恢复.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喉返神经麻痹患者减压术后3个月内声带动度完全恢复,声门闭合不全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甲状腺炎者,术后1周内声门缝隙消失、声嘶消失.结论对于因甲状腺手术所致的喉返神经麻痹,应尽快行喉返神经探查和减压术;声音嘶哑较严重者,可考虑同时行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以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发声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甲状腺肿物合并喉返神经麻痹或声门闭合不良者,应积极行手术探查,行喉返神经减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