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临床诊断为副鼻窦疾病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结合轴位综合分析,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准确测量手术区域空间数值。结果MPR图像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眶周、颅底以及鼻窦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等区域的精细结构,提供手术安全空间数值,50例患者CT检查结果及测量数据与内镜手术所见符合率高。结论多排螺旋CT(MSCT)技术对安全实施鼻内镜手术具有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副鼻窦炎MSCT影像表现,并探讨MSCT在儿童副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确诊的副鼻窦炎患儿90例,包括临床表现,MSCT扫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6层螺旋CT扫描仪行副鼻窦横断位容积扫描并多平面重建。结果:90例副鼻窦炎患者中,83例累及上颌窦,66例累及筛窦,19例累及额窦,7例累及蝶窦,全副鼻窦炎4例;并发粘膜下囊肿5例,黏液囊肿1例,鼻息肉2例。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副鼻窦密度、粘膜情况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及变异,并为临床确诊、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是目前诊断儿童副鼻窦炎最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鼻窦双螺旋CT轴位扫描、冠状面多平面重建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双螺旋CT轴位扫描后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寻找合适的扫描及重建参数。方法20例鼻窦病变行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对CT薄层图像进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并对图像资料进行技术评估以及影像分析。结果重建层厚分别为1.0mm/1.25mm、2.0mm、3.0mm,重建间距分别0.6mm/0.7mm、1.6mm、2.7mm,重建卷积核为h70s、h80s、h90s,重组为冠状MPR图像。20例中,15例参数合适图像质量清晰,5例参数不合适图像质量模糊。结论用2mm×1.0mm采集层厚鼻窦CT轴位扫描后,用重建层厚为1.0mm、卷积核为h80s时,能得到较优质的MPR图像,再将轴位与冠状面MPR图像相结合对确定鼻窦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在鼻腔、鼻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颌窦骨折38例,眶骨、筛窦骨折6例,下颌骨骨折4例,鼻骨骨折2例,额窦骨折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0例;鼻腔鼻窦肿瘤10例。所有骨折病例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重建出鼻腔窦骨壁表面情况,其余病例均用此法行空气表面投影法处理,重建出气道空腔表面情况,同时行仿真内窥镜成像和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图像分别与原始冠状或轴位图、纤维内窥镜所见及手术所见对照。结果:(1)38例上颌窦骨折情况骨表面重建图与原始冠状或轴位图显示一致,与手术所见相符。(2)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0例和鼻腔鼻窦肿瘤10例,空气表面投影法重建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含气腔和气道狭窄和堵塞情况,类似空气造影,所显示的病变范围大小与手术所见一致。(3)仿真内窥镜成像分别从前从后(足)端入路观察,可清楚地显示鼻腔内各结构及病变,与纤维内窥镜和手术所见描述基本一致。(4)多平面重建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比冠状或轴位原始图,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等下解剖结构,肿瘤和鼻息肉的位置、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楚。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鼻腔鼻窦病变准确,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立体感强,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手术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冠状图像在上颌窦及窦口复合体炎症诊断上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取107例上颌窦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炎症病人的轴位和冠状CT扫描图像,对所有图像进行阅片和对比。结果:CT冠状图像除显示副鼻窦腔炎症外,能很好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炎症改变,为临床提供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窦霉菌感染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14例霉菌性鼻窦炎的冠状位及轴位重建图像表现。结果:受累鼻窦腔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充填,病灶内密度不均,部分病灶内可见钙化,病灶内见气泡影,受累鼻窦骨质可见硬化、吸收及破坏。部分病例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变窄、阻塞,并见多种变异。结论:鼻窦霉菌感染的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散在钙化及气泡影,窦壁骨质增厚或吸收。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基于冠状位螺旋CT而做的轴位重建能更好地弥补冠状位扫描的不足,两者结合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鼻息肉的CT表现特征及对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鼻息肉的CT特征,研究CT检查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鼻息肉病人术前均行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分析图象,进行鼻窦镜手术。结果 鼻息肉在CT上表现为鼻腔息肉样肿块,常合并有阻塞性副鼻窦炎表现,冠状位扫描能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鼻内窥镜手术操作顺利。结论 鼻息内在CT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冠状位检查能提供与功能性鼻窦镜手术方位一致的解剖层面,能清楚显示鼻腔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对指导鼻窦镜手术的进路和防止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颅脑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性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性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性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层厚和间隔鼻窦冠状位CT扫描对正常鼻窦开口、鼻泪管和变异气房的显示能力。方法第一组用层厚5mm,间隔5mm,共114例(210侧);第二组用层厚2mm,间隔5mm,共66例(124侧);第三组用层厚2mm,间隔3mm,共76例(151侧),统计分析各组中上述项目的显示率。结果前二组窦口、鼻泪管和鼻丘气房的显示率显著低于第三组(x^2检验,P〈0.005);第一组中后筛窦开口和鼻泪管显示率显著低于第二组(x^2检验,P〈0.005)。结论扫描层厚和间隔越小,对鼻窦细微结构的显示能力越强;推荐在HRCT基础上,用2—3mm的间隔进行鼻窦冠状位扫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螺旋CT 0.5 mm层厚各向同性数据,对比0.5 mm和1.0 mm等距离横断和冠状重建显示慢性中耳乳突炎病变的效果,探讨0.5 mm重建层厚在显示慢性中耳乳突炎是否有优势.方法 对25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行颞骨0.5 mm层厚螺旋CT扫描,将其各向同性数据建成0.5 mm和1.0 mm两种等间距图像,并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独立盲法评分,评分间期为两周以消除因记忆产生的误差.对比评分结果,进行Wilcoxon符号配对秩和检验.结果共31侧患耳0.5 mm和1.0 mm等间距重建对照,差异有统计学(P<0.05),即0.5 mm层厚各向同性数据以0.5 mm等距离重建横断和冠状图像在显示颞骨炎症侵犯存在优势.结论 与1.0 mm层厚相比较,0.5 mm等距离重建图像显示慢性中耳乳突炎颞骨细微病变更具优势,因此,利用螺旋CT亚毫米各向同性数据薄层重建,为颞骨炎症病变提供了更佳的显示方法,有利于隐匿性细微病变的检出,为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高分辨多排螺旋CT研究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并评价它们对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0例行鼻腔和副鼻窦高分辨多排螺旋CT检查患者的图像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岁。所有受试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机行高分辨容积扫描,层面从硬腭至额窦上缘,准直0.75~1mm,横断、冠状和矢状重建,层厚及层距均为1mm。分别观察和统计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的类型和发生率,并评价其与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关系。结果:60例中,共发现鼻中隔变异45例(75%),其中鼻隔偏曲45例(单向偏曲31例,双向偏曲14例);犁骨一软骨结合部畸形5例(肥大2例,脱位3例);鼻隔刺16例。中鼻甲变异共43例(71.7%),其中反曲15例;气化9例;双侧不对称20例(46.5%)。不对称中鼻甲中,增大一侧多见于鼻隔偏移方向的对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钩突移位和筛漏斗或鼻道狭窄。结论:鼻腔和中鼻甲不对称与鼻中隔偏曲关系密切,后者是导致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中的关键部位一中鼻道和筛漏斗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副窦炎的CT诊断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敏  肖家和 《华西医学》2005,20(1):10-11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慢性鼻副窦炎CT征象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 14 8例慢性鼻副窦炎的CT和临床资料 ,对照手术和病理发现分析其CT表现特征。全部病例均行冠状扫描 ,2 3例加作横断扫描 ,层厚5mm。对疑有窦壁骨质破坏的 5例加作HRCT。结果 :CT上 ,发现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者 2 9例 ,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为潴留囊肿 19例 (上颌窦 18例 ,蝶窦 1例 ) ,息肉 8例 (上颌窦 ) ,筛窦粘液囊肿 2例。上颌窦内钙化 11例 ,其中见于霉菌感染者 9例。CT误诊上颌窦坏死性息肉为肿瘤者 1例。结论 :CT能清楚显示慢性鼻副窦炎的范围 ,程度和某些致病原因 ,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成像效果.方法将不同类型及内径的支架置入硅管内,制作成冠脉内支架模型.观察不同材料支架、灌注液、内径及MSCT重建层厚对支架成像效果的影响,并与冠脉内超声(ICUS)结果比较.结果钽制支架不能显示,而内径3 mm以上的不锈钢支架可以清晰的由MSCT显示;MSCT灌注对比剂时所测得的支架内径值明显低于灌注蒸馏水的结果(P<0.05);3 mm和4 mm不同内径的支架相比,灌注对比剂时的剖面曲线最低CT值明显高于灌注蒸馏水的值(P<0.05).且无论是灌注蒸馏水还是对比剂,内径4 mm的支架剖面曲线最低CT值都明显低于内径3 mm的支架(P<0.05);与1.0 mm重建层厚相比,0.5 mm重建层厚可得到较清晰的图像;MSCT和ICUS对支架内径的测定结果有高度相关性(r=0.85,P<0.05).结论MSCT可以对冠脉支架的形态进行评价,但其成像受支架材料、内径及重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的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分别以8~10mm厚层及1~2mm薄层重建图像,对不同层厚的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2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86个,其中8~10mm常规厚层重建图像仅检出60个,检出率为70%,而1~2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率为100%,两者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4,P<0.05)。结论:多层螺旋CT1~2mm的薄层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SCT测量胃癌体积的层厚选取,评价MSCT测量胃癌体积的可重复性。方法 将33例胃癌的MSCT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分别用3 mm、5 mm和7 mm层厚进行胃癌体积测量,并由另1名医师以5 mm层厚对所有胃癌体积进行重复测量。计算观察者内或观察者间的差异。结果 3 mm、5 mm、7 mm层厚测得胃癌体积分别为 (65.06±46.87)cm3、(64.74±47.13)cm3和(63.56±45.82)cm3(F=5.409,P<0.05)。3 mm和5 mm层厚测量胃癌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3 mm和7 mm层厚、5 mm和7 mm层厚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 mm和5 mm、3 mm和7 mm、5 mm和7 mm层厚测量胃癌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90、0.988。用3 mm、5 mm、7 mm层厚测量胃癌体积所需时间分别为(30.6±15.5) min、(20.0±11.8) min和(12.3±6.4)min。两名观察者用5 mm层厚测量的胃癌体积平均值分别是(64.74±47.13)cm3和 (65.32±45.82)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6,P=0.248),组内相关系数为0.998。结论 MSCT测量胃癌体积时选用3 mm和5 mm层厚较佳;选用5 mm层厚测量胃癌体积节省工作时间;MSCT胃癌体积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评价右膈下动脉起源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显示右膈下动脉(RIPA)起源的能力.方法 MSCT行上腹部增强扫描26例,对比剂80~90 ml,流率 3 ml/s,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0.6 mm,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处理.结果回顾性薄层重建图像显示RIPA起源22例,4例无法显示.后处理方法中,MIP能最佳显示RIPA的大体解剖学形态,MPR及VR显示能力不足.结论 MSCT回顾性薄层重组图像可以评价RIPA起源,MIP可以大体观察其解剖学形态,两者结合,能更好地为血管造影术前提供有价值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梁虹 《上海医学影像》2011,20(2):107-108,1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病例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MSCT扫描快速、无创伤、图像优质且性价比高,在对本组60例临床表现为不...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阑尾炎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4例阑尾炎患者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以0.75mm薄层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发现8例阑尾增祖、增大,其中2例伴有粪石,2例内见小气泡影,2例伴有局部脂肪间隙模糊;2例回盲部软组织块影伴有小肠低位梗阻;2例盲肠壁增厚,腔内见密度不均的软组织样影,邻近见多个淋巴结;2例仅见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晰的显示阑尾炎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横轴位扫描,4D时空成像概念(WorkStream4D)直接冠状住重组图像在鼻窦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鼻窦区横轴位扫描,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行鼻窦横轴位螺旋扫描,扫描采集层厚0.6mm×64,Pitch值0.9。按照两种方法重组冠状位图像:方法A,采用Work Stream 4D技术,由原始数据(raw data)直接重组得到冠状住图像:方法B将原始数据重建成层厚lmm,层间距0.5mm薄层横轴位图像,利用随机3D软件MPR(multiple planar reformat)功能得到冠状位重组图像。将每住患者的两组不同方法的冠状住图像进行比较,主要分析图像质量的差别及工作流程的差异。结果WorkStream4D直接冠状住重组图像与常规冠状住重组图像在鼻窦、软组织及骨组织的显示方面无差别,但WorkStream4D直接冠状住重组技术不需要横轴位薄层图像,减少了每次检查产生的图像数量。结论WorkStream4D是一种新的高效自动的数据工作流程,优化了CT成像过程的效率和灵活性,大大降低了人动操作的无效时间消耗,减少每次检查中所产生的数据,为多层螺旋CT(MSCT)出现后带来的庞大的数据流造成的瓶颈效应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CT及临床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多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鼻窦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