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智林  李琳  林玎  俞娉  吴佳丽 《现代康复》1997,1(4):254-255
为了评价室性心律失常患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应用价值,本观察了18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的QTd,其中持续性室速组(n=55)QTd为10685±28.74ms,并行性室速组(n=60)QTd为3856±2.05ms,频发室早组(n=65)QTd为41.44±1516ms。结果显示持续性室速组QTd显高于并行性室速及频发室早组,差异极显性(P<0.001)。QTd>75ms,持续性室速检出率为94.3%,而QTd≤75ms,持续性室速检出率反为3.9%。两之间差异非常显(P<0.01)。本提示QTd与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关系,能准确反映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持续性室速患,QTd明蛀增加;QTd增加(>75ms)易发生持续性室速.甚至室颤。认为QTd可作为判断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及评估其预后的有效简单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艳霞 《中国临床研究》2014,(11):1337-1338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的A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AMI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有适应证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应用磷酸肌酸钠。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发生率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和QTcd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QTd和QTcd为(64.17±4.14)ms及(71.33±6.52)ms,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71.30±5.22)ms及(77.82±7.6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使AMI患者QTd和QTcd显著降低,能否确实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在发病48h内首次描记的心电图(ECG)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QT间期离散度和J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与AMI早期室速和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AMI早期室速、室颤患者的QTd与JTd(100.48±27.60ms与100.50±23.10ms)显著高于非室速、室颤组(46.80±18.00ms与48.40±18.00ms),(P<0.01)。随着QTd和JTd值的增大,室速、室颤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提示:QTd和/或JTd可作为预测室速、室颤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也可作为判断AMI早期预后较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J波、ST段墓碑型抬高、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临床确诊的17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ECG)及其相关资料,根据ECG结果分为J波组(n=57)、ST段墓碑型抬高组(n=52,其中26例兼有J波出现)和通常组(n=90),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分别与通常组比较QTd、J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QTd、JTd分别为(75.1+22.0)ms、(72.9±23.9)ms和(71.4±21.3)ms、(69.0±25.0),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59.0±17.9)ms和(53.3±18.4)ms,P均<0.01;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1.6%、28.8%,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10%,P均<0.01.结论:心电图心室复极异常指标J波、ST段抬高、QTd、JTd延长均可作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测定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测定其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探讨QT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溶栓成功血管再通组25例溶栓前QTd为78.10±21.62ms,溶栓后QTd为41.20±18.23ms,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溶栓失败血管未通组16例溶栓前QTd为79.10±22.31ms,溶栓后QTd为74.20±21.56ms,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AMI溶栓后QTd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溶栓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及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测量和分析56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CHD组)和5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LVEF值及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结果:CHD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40.36±6.85)ms和(65.98±16.86)ms;对照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59.68±4.16)ms和(33.05±13.23)ms。CHD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LVEF及QTd密切相关,LVEF和QTd可作为预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徐强  诸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0):1451-1452
目的:研究QT离菜度(QTd)及心室晚电位(VLP)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QTd,其中34例行VLP检测。结果:12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明显延长,VLP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结论:QTd和VLP检测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直接TPCA组2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4h、1周、2周的QTd值,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P>0.05),直接PTCA组除术后2hQTd一过性增大外,24h后明显缩小,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1)。结论: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棘抗缺血性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合并室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应用莫雷西嗪(MCZ)加沙棘,对照组(56例)单用MCZ。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对室性早搏(室早)、室速显效率65.2%,有效率26.1%,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42.9%,17.9%和60.7%,P均<0.01)。结论:沙棘能增强MCZ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并有显著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脂、调理血脂蛋白及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尤其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选择性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罗)组27例,应用剂量入院时2.5~5.0 mg,每日2次.如患者能耐受,在2~4周内逐渐将剂量增加至10~15 mg,每天2次.选择性β1 -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组27例,根据第二英项中国心肌梗死治疗研究(CCS-2)推荐剂量用药,两组服药4周以上.分别测定入院当天、2周后及4周后心电图(QTd);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控制情况.结果 应用卡维地罗组2周,4周后QTd分别与入院前比较(47±20.9)ms、(39±17.80)ms对(69±22.7)ms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次数、次/24 h)2周、4周后与入院前比较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罗能有效的控制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与倍他乐克在此方面具有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定性心动过速(VT)是扩张型心肌病(DCM)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探讨IXIM患者.QT问离散度(QTd)与VT的关系,本文对50例DCM患者的QTd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景和方法1.1对象。按WHO的DCM标准[1],选择50例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24~72岁,平均50±13岁。均行24hHolier监测,使用美国GP-9000型全信息、三通道、磁带式动态心电图监测仪。根据24h监测中有无VT,分为VT组(22例)和无VT组(28例)。其中VT持续时间>305者为持续性VT(SVT)共9例;连续定性博动>3次、<3服额率>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室早指数及昼夜分布情况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2月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器质性心脏病组(Ⅰ组,n=334)、非器质性心脏病组(Ⅱ组,n=206)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特点,两组间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室早指数及其昼夜分布特点.结果:Ⅰ组检出的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159例(47.6%)显著高于Ⅱ组检出的30例(14.6%)(P<0.01);Ⅰ组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室早指数为0.99±0.11,显著低于Ⅱ组的1.17±0.15(P<0.01);Ⅰ组室性心律失常高峰出现在日间220例(66%),显著高于Ⅱ组的89例(43%)(P<0.01).结论: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Lown分级、室早指数、室性心律失常高峰时间分布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区分室性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提高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与趋势,探讨PCI术对QTd和HRV的影响,从而估计PCI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入院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8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2例、双支病变组24例及三支病变组14例 ,在术前d3、术后d10、术后1个月分别测QTd、HRV.[结果]PCI术前[d3(58.59±12.69 ms)]和术后[d10(45.64±10.45)、1个月(43.31±9.86)ms]的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术后d10和术后1个月的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CI术前d3 HRV 与术后d1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术后1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支病变组术后QTd和HRV改善程度[(22.09±2.01) 、 (36.69±5.61) ms]高于双支病变组[(18.37±2.25) 、(31.14±4.62)ms](P<0.05),双支病变组QTd和HRV改善程度高于三支病变组[(15.16±2.05) 、(26.10±3.36)ms](P<0.05).[结论]成功的PCI使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充足的血供,QTd改善迅速而显著,HRV在术后1月改善显著 ;且PCI术对冠心病患者QTd和HRV的影响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QTd)能间接反映心肌电不稳定性和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程度,并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为此,我们研究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间期(QTc)与QTd及临床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HF)的临床疗效及QT离散度(QTd)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60例DCM并HF患者在利尿剂、洋地黄、转换酶抑制剂 (ACEI)及硝酸盐制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及常规疗组(每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用超声心动图测左室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同时检测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心功能明显改善.美托洛尔组LVDD[61.5±6.6 VS 67.3±6.2(P<0.05)]、EF[48.3±9.7 VS 40.3±6.2(P<005)], D/T[4.1±0.7 VS 4.6±0.5(P<0.05)]显著改善,QTd显著缩短,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降低.[结论]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DCM HF心功能及心肌重构,使QTd缩短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