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我科2010年9月—2012年11月对14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予术前检查、术后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出院指导及院外回访等护理措施。结果 14例患者未出现感染、假体脱落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加快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冯建忠 《广州医药》2005,36(4):28-30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出2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25例同期进行的采取外侧入路及20例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月(4个月~2年3个月),微创后外侧小切口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与外侧切口及后外侧切口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具有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5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术后1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延伸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伸护理,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通过Barthel指数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Barthel评分及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科学的延伸护理指导能有效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2011年21例DDH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年,术后关节功能及Harris得分优于术前;术后优良率为93%。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显著,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注意事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并对患者的髋关节恢复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良好恢复,患者髋功能评分显示,11例患者中共计有7例优,2例良,1例中,1例差。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及科学的康复指导,有助于患者髋功能良好恢复,对于改善手术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S患者30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术后AS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30例AS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0例,良好19例,差1例,优良率为96.66%(29/30);30例AS患者治疗后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及躯体功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AS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自七十年代起应用于临床床。我院自1983年7月至1986年11月共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共12个髋,术后病人髋关节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多数病人恢复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随访1~4.5年未发现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关节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髋Crowe分型在Ⅲ型和Ⅳ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5例31髋,34~69岁,平均52岁;Ⅲ型15例19髋,Ⅳ型8例10髋;采用结构植骨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行股骨头结构植骨,保证覆盖率的基础上,于真臼或近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安装假体。术后行影像学检查和Harris评分。成功随访23例29髋,平均随访5.1年。结果 植骨愈合良好,无植骨塌陷,1例1髋术后脱位,所有病例无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4分,术后1年平均89分,最后1次随访平均88分。结论 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满足覆盖率前提下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行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具有安全有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护理,研究组行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月(T1)时、术后2月(T2)时、术后6月(T3)时健康行为和髋关节功能。结果 研究组T1、T2、T3时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T2、T3时Harris评分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应用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自我护理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3年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赵辉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712-171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3例,全部采用骨水泥固定。实行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一般护理;术后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硬麻术后护理、一般护理、预防髋关节脱位、康复训练和出院指导。结果:本组43例未发生护理并发症。X线片复查显示假体位置适中,未发现偏移,预后良好。结论:手术前后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有利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2009年4月,采用髋部后外侧小切口对32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髋部疼痛评估等。结果切口长度在8~12cm,平均9.4cm;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6min;术中伤口出血量在400~800ml,平均530ml;术后引流时间72h,引流量290~540ml,平均370ml;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时间3~14d,平均7.6d;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分,术后平均94分。结论应用髋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髋部稳定性好、患者对于手术更易接受等优点,该方式只是适用于常规全髋关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的初次置换术,不适于特殊髋关节(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张婷  郭学敏 《疑难病杂志》2012,11(8):633-634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9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例,共46髋,随访3年后观察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髋关节屈伸、内外旋、内收、外展以及总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髋臼假体松动3例(4髋)、假体柄松动2例(2髋)、异位骨化2例(2髋)。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以及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给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临床,只是解决了患者髋关节的重建,术后能否有效避免各类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内容之一.笔者系统护理了解放军第八二医院骨科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共45例患者,患者术前情绪稳定,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玉平  殷光义  汤全  王川 《四川医学》2002,23(8):773-774
目的 介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6年 8月~ 2 0 0 1年 10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 5 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4 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组中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 5例 ,混合型 6例 ,骨水泥型 32例。结果  5 4例病人 ,术后无切口感染及髋关节脱位发生 ,4 5例经 8月至 5年 9月随访 ,平均 1年 11月 ,均无髋脱位发生。术后 3月、6月随访时采用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优良率分别为 :人工股骨头置换组 71.4 2 %、5 7.14 % ;骨水泥全髋组 92 .5 9%、88.89% ;混合型全髋组 6 6 .6 7%、83.33% ;非骨水泥型全髋组 6 0 %、10 0 %。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髋关节功能重建的治疗方法 ,但应当正确选择假体类型及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李皓 《中外医疗》2012,31(12):84-8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同时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骨病科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强直患者42例(67个髋关节),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髋关节术前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及Harris评分;综合分析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 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3.4年.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上端纵行骨折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臼假体松动2例,股骨假体下沉6例.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是治疗晚期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晚期改变有效方法,同时要注意由于患者本身体质因素,并发症比较多,术后合理的治疗措施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医学综述》2012,(21):3717-371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和髋关节表面置换对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菏泽市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1例(61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和髋关节表面置换组(30例),术后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为9个月至5.5年,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无神经血管损伤、假体松动、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全髋关节置换组3髋有X线片透亮区,1髋有局灶性骨溶解。髋关节表面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大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和对运动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可选择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明显,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前外侧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前外侧入路组采取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下蹲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前外侧入路组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下蹲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 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确切,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在类风湿性髋关节炎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4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记录本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随访1年评价髋关节功能效果,显示优良率为82.50%;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在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及总分上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髋关节炎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明显,而且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Harris指标评分,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