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中的指导意义和临床效果。方法19例胸腰椎骨折病例术前CT扫描三维重建影像,用三维重建软件测定和标注椎弓根最佳进钉点、角度、钉直径和长度,术中按此数据指导下行徒手置钉操作,术后评估一次置钉成功率和置钉效果。结果共80枚椎弓根钉均一次置钉成功,术后CT扫描椎弓根钉位置优77枚,良3枚,差0枚。结论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可以显著提高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 方法用Mimics软件对CT扫描的20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重建图像的椎弓根参数.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寰枢椎实物模型,测量模型椎弓根参数.测量寰枢椎标本椎弓根参数.对重建图像、实物模型和寰枢椎标本的椎弓根参数行统计学分析,验证重建图像的精确性.在Mimics中寻找三维重建图像椎弓根最佳钉道,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并模拟置钉,根据这个参数和在实物模型直观指导下在寰枢椎标本上置钉.置钉后行CT扫描,判断置钉准确性. 结果寰枢椎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与标本椎弓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准确反映寰枢椎解剖结构.用上述方法,4例寰枢椎标本共16侧椎弓根行置钉术,术后CT扫描显示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稍穿破椎动脉孔内侧骨皮质,其余螺钉均未穿破椎弓根骨皮质. 结论用Mimics软件对寰枢椎进行三维重建,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同时配合实物模型的直观指导,提供了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钉的方法,利用该法能提高置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及模拟手术技术用于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前规划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沈阳市某两家三甲医院骨科因各种伤病行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在术前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规划将其分为观察组(n=44)与常规组(n=42)。观察组在术前将三维-CT资料导入三维重建软件,三维重建后导入绘制好的椎弓根螺钉,调整螺钉位置至实现最佳置钉,对进钉点进行观察,测量并记录螺钉外展角度,打印图像带入手术室备用。两组患者其余流程均按照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常规流程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置钉阶段出血量、单枚螺钉置钉时间、单次置钉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钉阶段出血量、单枚螺钉置钉时间均小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置钉成功率为90.4%(197/218),高于常规组的83.3%(180/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三维重建及模拟手术技术用于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前规划可以使术者在术前即建立较为直观的立体概念,提高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MSCT三维重建指导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体外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指导价值。方法 :在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上 ,测量两具胸椎标本 (T1~T10 )椎弓根的三维定量解剖数据 ,用以指导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置入螺钉后拔出 ,用显影剂填充钉道。CT测量显影钉道的椎弓根水平位角 (PW )、椎弓根宽度 (PH)、椎弓根高度 (TSA)和椎弓根长度 (SSA )值。在实物标本上用量角器和游标卡尺测量实际值。结果 :配对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行t检验 ,CT图像与实物标本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多因素设计资料方差分析证实 ,椎弓根显影钉道的TSA、SSA与其中轴的TSA、SS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测量的各解剖参数充分体现了个体化原则 ,真实可靠 ,对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徒手腰椎椎弓根钉置入技术的方法,并对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本文对徒手置钉的进钉点选择及钉道的制备过程进行了综述。另外,对徒手置钉的价值和安全性也进行了讨论。目前文献表明腰椎椎弓根钉徒手置入技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手术路径,并对其进行解剖学研究,为胸椎后路内固定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式,以避免胸椎椎弓根手术的危险并发症。方法 对60个正常成人的T1-10节段的CT扫描图像进行放射解剖学研究,测量改良肋横突入路、横突入路、椎弓根入路三种入路的长度、宽度、内倾角度,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三种入路各参数的差异;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各入路穿钉参数并在5具尸体上进行手术模拟,穿钉后用肉眼观测及CT扫描,评价置钉准确性。结果 各测量参数三种入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肋横突入路长度最长,横突入路次之,椎弓根入路最短;改良肋横突及横突入路具有相同宽度,椎弓根入路最窄,与前两种入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倾角度改良肋横突入路最大,横突入路次之,椎弓根入路最小,各入路至椎体前外1/3点与至椎体前中点的长度及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根据测量结果设置了三种入路的穿钉参数并在5具尸体上穿钉成功。结论 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安全可靠、简单实用等优点,并具有理论上的生物力学优越性,是胸椎后路内固定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2例寰枢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9例;年龄26~68岁[(50.7±11.9)岁]。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的1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置钉组), 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入院的11例采用徒手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两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8枚, 其中导板辅助置钉组和徒手置钉组各置入44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在术前, 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根据Kawaguchi分级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26.4±1.8)个月]。导板辅助置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87.3±19.5)min、(6.4±1.4)次, 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115.5±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在评价先天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位置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有完整术后CT资料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25例,共计156枚椎弓根螺钉进行MSCT评价螺钉置入椎弓根的准确性,其中颈椎螺钉43枚,胸椎螺钉81枚,腰骶椎螺钉32枚,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记录螺钉穿透骨壁的位置、数目和距离.结果 在置入的156枚椎弓根螺钉中,124枚螺钉(79.5%)完全位于椎弓根内,32枚螺钉(20.5%)发生错置,其中23枚螺 钉(71.9%)穿破皮质≤2 mm,8枚螺钉(25%)穿破皮质在2~4 mm,1枚(3.1%)穿破皮质≥4 mm.在螺钉穿破椎弓根的方向中,椎弓根外 侧 壁占46.9%,内侧壁占25%,上壁占12.5%,下壁占15.6%.凸侧共置入螺钉86枚,错置12枚,准确率为86%;凹侧共置入螺钉70枚,错置20枚,准确率为71.4%,凹侧与凸侧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错置的32枚螺钉中,胸椎椎弓根穿透率明显高于颈椎和腰骶椎(P<0.05),分别为27.2%(22/81),14%(6/43),12.5%(4/32).结论 MSCT是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对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进行MS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 69例胸椎或腰椎骨折、15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根据第12肋骨、骶骨或骨折的横突等标志确定椎体次序,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4例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椎及腰椎椎弓螺钉338枚,1例术中即发现椎体次序定位错误。所有病例术后X线片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CT观察136枚螺钉有5枚穿透椎体前骨皮质,无一枚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漏斗技术植入螺钉的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型导引通道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及置钉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采用新型导引通道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技术治疗的3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同一术者共完成178枚椎弓根螺钉置钉.记录分析每枚椎弓根螺钉置人时间及术者射线暴露时间,根据术后连续2次手术节段CT扫描结果,对置钉准确性进行分级和评估.结果 本组置钉技术成功率为100%.单枚椎弓根螺钉平均置钉时间为(11.35±2.82) min,平均射线暴露时间为(8.06±2.15)s;156枚(87.64%)螺钉评定为A级,20枚螺钉(11.24%)为B级,1枚螺钉(0.56%)为C级,l枚螺钉(0.56%)为D级.结论 新型导引通道有助于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定位穿刺点,提高置钉准确性,明显减少置钉时间及射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3.
We describe a case of percutaneous placement of a thoracic aortic stent-graft for safe removal of a malpositioned pedicle screw in a 52-year-old man. The patient had undergone posterior thoracic spinal instrumentation for pyogenic spondylitis and spinal deformity 8 months previously. Follow-up CT images showed a malpositioned pedicle screw which was abutting the thoracic aorta at the T5 level. After percutaneous stent-graft placement, the malpositioned pedicle screw was safely and successfully removed.  相似文献   

14.
谢瑞刚  葛英辉  史大鹏  张涛  朱绍成  文泽军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92-1395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道参数CT三维测量方法在不同旋转程度椎体中应用的准确性。方法:1个椎体标本,在10个不同三维旋转角度下(10°-90°)分别进行CT扫描,由3人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上述10组数据进行CT三维重组及重复测量4次。依次找出椎体的冠、轴、矢状面,椎弓根钉道的矢状面、轴状面并进行校正。在椎体的冠、轴、矢状面上分别测得椎体在冠状面、轴状面、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c、a、s),在椎弓根钉道的矢状面、轴状面上分别测得椎弓根钉道在椎体自身矢状面(ss)、轴状面上的倾斜角度(aa)及椎弓根钉道的长度(Len)、宽度(Wid)等。对测量参数结果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10组中,测量者组内或组间的参数c、a、s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测量者组内或组间的参数aa、Len、Wid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10组间的参数aa、Len、Wid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对于参数Len、Wid,需除外其协变量因素的影响)。结论:椎弓根钉道参数CT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测得椎弓根钉道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Karl 3D 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 CT 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本院做健康体检,体质量指数(BMI)为中等的120例胸部平扫人员随机平均分成2组。A 组6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120 kV,150 mAs 的常规剂量扫描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图像;B 组60例为研究组,使用120 kV,80 mAs 低剂量扫描,分别采用 FBP 和 Karl 3D 5级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由2名主治医师采用5分制双盲阅片的方式对图像质量做出主观评价,并用 Kappa 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各组图像主支气管分叉平面,胸降主动脉区域画感兴趣区(ROI),测量其 CT 值及标准差(SD),以 SD 对图像的噪声做出客观评价;并且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 CT 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有效剂量(ED),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其结果。结果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 =0.890)。B 组低剂量 Karl 3D 5级迭代重建算法重建的图像与 A 组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相当,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并且辐射剂量明显下降(达4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 组使用 Karl 3D 5级迭代重建的图像较 FBP 重建的图像噪声明显下降,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Karl 3D 迭代重建技术完全可以运用在胸部低剂量 CT 检查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有限开放技术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新鲜尸体20具,利用有限开放技术对C_3~C_7椎弓根置入199枚螺钉,评价螺钉的位置;解剖观察C_3、C_4共40椎、80侧椎弓根管入口形状结构,并测量与钉道位置相关的参数.临床应用7例,在侧块外上限刮除有限松质骨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内侧骨皮质移行部,确定进钉点.参照X线片和CT测量的角度,用自制单刃圆头探针准备钉道,置入螺钉29枚,术后通过X线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C_3、C_4侧块深层皮质骨和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汇合成椎弓根入口内侧,形成向外突起的弧状面,骨质厚实坚硬,未发现有滋养血管孔.钉道入针点分布在侧块外上限,侧块表面的开口直径平均5.2 mm,椎弓根入口宽度平均7.5 mm,钉的内倾角为42°,上倾10°.置钉准确率在标本中为94.5%,临床为100%.结论 在侧块表面有限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移行部,作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标志,结合单刃圆头探针进行置钉,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准确率高的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17.
L P Lawler  E K Fishman 《Radiographics》2001,21(5):1257-1273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ith three-dimensional (3D) volume rendering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oracic anatomy and disease. Multi-detector row CT allows shorter acquisition times, greater coverage, and superior image 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 now permits real-time, interactive modification of relative pixel attenuation in an infinite number of planes and projections. In vascular imaging,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image quality that equals or surpasses that of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Its use has expanded to aid in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lanning, often obviating conventional or digital angiography and reducing costs. It is reliable in depicting clot and the pulmonary vasculature and may also be used to evaluate thoracic venous anomalies (eg,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nd to plan therapy. Airway imaging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 with 3D volume rendering is particularly useful in the planning and follow-up of stent placement. In diffuse lung disease, this technique can increase nodule detection and help differentiate between small nodules and vessels. It is also helpful in imaging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d the thoracic cage. Multi-detector row CT with 3D volume rendering has enhanced the conventional roles of thoracic CT and challenged the supremacy of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It will likel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future radiolog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理想扫描参数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DSCTP)理想扫描层厚,螺距,三维成像技术,资料与方法:采用Elscint双螺旋CT机扫描,94例患者,分为3组:A组:螺距1,层厚2.5mm,B组;螺距1.5,层厚2.5;3C,螺距1,层厚5mm,以最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地(SSD)重建门静脉三维影像。比较不同层厚和螺距组合,不同成像技术对门脉显示的差别。比较各组横断面图像噪声大小及对DSCTP的影响。结果:(1)DSCTP图像质量,A、B组的效果均佳,优于C组。(2)MIP较SSD显示的血管丰富,小分支显示优于SSD。(3)B组噪声最大,但对DSCTP无明显影响。结论:DSCTP最佳扫描层厚为2.5mm,螺距为1.5,MIP为理想三维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