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免疫比浊法和胶乳凝集法测定类风湿因子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测定类风湿因子(R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胶乳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5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及健康体检者20例的血清类风湿因子.结果: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RF阳性率分别为56.9%、23.3%,20例健康者无阳性结果,此法的诊断效率为74.5%;胶乳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分别为74.3%、46.5%和20.0%,其诊断效率为66.3%.结论:两种检测方法仅能测定IgM-RF,胶乳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的敏感性较免疫比浊法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诊断效率略低于免疫比浊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结果做比较分析。方法对14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同时采用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清RF水平。结果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测定RF阳性率分别为:31%、30.3%、28.9%,三者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RF敏感性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的诊断意义。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同期收治患有非风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检测方式分别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结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52.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96.0%;两者联合测试敏感性为72.0%,特异性为86.0%。结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在敏感性与特异性上各有优点,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更好的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与金标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及类风湿因子(RF)在联合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价值。方法 100例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 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风湿性关节炎的准确率。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为指标,采用免疫比浊法与金标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准确率。结果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8.0%、准确率为96.5%;类风湿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93.0%、特异性为95.0%、准确率为94.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100.0%、准确率为97.5%。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为指标,采用免疫比浊法与金标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均为95.0%、98.0%、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比浊法和金标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结果一致,但免疫比浊法为定量检测,更适用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随访和监测,及对住院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疗效监测,故优于金标法。  相似文献   

5.
王波  邵晴 《淮海医药》2009,27(1):36-36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角质蛋白抗体(AKA)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荧光法对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血清RF、AKA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3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RF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5%和91.2%,AK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34%和94.6%,两者联检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为85.5%和98.4%。结论RF、AKA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可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诊断率,且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RA早期疑似患者和81例患病2年以上的R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抗CCP,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RF,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抗CCP抗体、RF及联合检测结果在早期疑似RA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6.01%、55.21%和69.94%;在患病2年以上RA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6.27%、53.73%、73.13%。抗CCP和RF联合检测与各自单项检测结果在两组患者中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和RF联合检测可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率,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张秀莲  江峰 《北方药学》2013,(11):76-76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94例RA患者及37例非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用免疫比浊法测定RF,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1例标本中,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2.34%(68/94),特异性为91.89%(34/37);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6.59%(72/94),特异性为64.86%(24/37)。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中抗CCP抗体与RF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明显高于RF(P<0.05)。抗CCP抗体在RF阳性组的检出率为84.72%(61/72),明显高于在类风湿因子(RF)阴性组的检出率31.82%(7/22),在68例CCP抗体阳性组中,有7位患者RF为阴性,72例RF阳性组中有11位抗CCP抗体阴性,这些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片检测,最后诊断为RA。结论: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性显著高于RF,可见,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有助于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陈世佳 《淮海医药》2009,27(6):484-485
目的比较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结果,并对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方法用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检测35例RA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RF值,经统计学处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透射比浊法检测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1%和96.7%;散射比浊法检测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60%和95%,两法结果呈显著的相关性(r=0.985,P〈0.01)。结论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检测RF的结果有显著的相关性,具有相似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曲杰  石宏宴  董枫 《医药世界》2010,(6):508-509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60例RA患者、45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和RF水平,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示值。结果两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两项指标有利于提高RA检测的特异性,对RA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凤 《北方药学》2013,(1):63-64
目的:评价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5例和135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间接荧光法检测AKA,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RF,使用化学发光检测抗CCP抗体,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抗CCP抗体、AKA、RF敏感性分别为0.84、0.58、0.73,特异性分别为0.96、0.89、0.9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3、0.77、0.84。结论:抗CCP抗体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KA、RF,AKA作为一个新的诊断指标与抗CCP抗体、RF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应合理地选择检测项目,提高R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对114例RA患者检测抗CCP抗体(金标法),类风湿因子(胶乳凝集法),93例非RA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抗CCP抗体和RF的敏感性分别为73.7%和62.3%,而抗CCP抗体有更高的特异度(94.6%)RF(81.7%)和阳性似然比(13.65);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97.8%),其阳性似然比高达(23.5)。结论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RA诊断的特异性及对RA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体检测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检测anti-ccp,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 anti-ccp、AKA与RF联合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弥补RF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特异度低的缺点,减少假阳性率,而且在敏感度上也能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结论抗体检测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可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诊断率,且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把抗-CCP浓度检测与血清类风湿因子(RF)运用到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组成观察组,同时将来本院检查的6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合格患者作为对照2组。对三组患者中的血清类风湿因子(RF)与抗-CCP浓度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与速率散热比蚀法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血清类风湿因子(RF)与阳性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1组与对照2组要高,满足P <0.05的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这一指标上对照1组比对照2组患者的要高,满足P <0.05的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抗-CCP浓度与阳性率上观察组患者比对照1组与对照2组要高,满足P <0.05的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抗-CCP浓度的监测方式对于类风湿性患者的特异度检测、敏感度检测与Youden指数的检测值上分别是0.958、0.768与1.745,比采用血清类风湿因子RF诊断中的各项指标要高。结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运用血清类风湿因子(RF)与抗-CCP浓度检测局域欧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清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多采用乳胶凝集法,该方法灵敏度不高,重复性欠佳,受实验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是定性实验,不能满足临床对RF定量的要求.笔者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RF,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RF。结果(1)195例RA患者中RF阳性率为81.0%,抗CCP抗体阳性率为58.5%,均明显高于SLE组。(2)RA病人中RF阴性组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RF阳性组,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抗CCP抗体是类风湿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与RF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免疫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的结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因子(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其检测方法很多,国外主要采用免疫比浊法(IT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等,国内仍普遍采用乳胶凝集试验(LAT),该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成本低,但只能进行半定量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生情况、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便早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肺部病变。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5例,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及亚类。血气分析测定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功能仪测定潮气容积、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最大通气量和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放射学检查包括胸部正侧位X线片、双手像和肺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45例类风湿关节患者中,14例存在肺间质病变,其中10例有呼吸道症状。肺功能检测异常主要为弥散功能降低和限制性通气障碍。8例胸部X线片存在异常,14例高分辨率CT发现异常。肺高分辨率CT在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病变时优于普通胸部X线片。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生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相关,肺弥散功能、高分辨率CT在早期发现病变时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C反应蛋白(CRP)检测方法有多种,目前我国普遍采用乳胶凝集法,此法操作简便,但易受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等成份干扰,且只能作定性检测。近年来国内开展比浊法,ELISA法对CRP定量检测。本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56名患者及40名正常人血清CRP含量,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生情况、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便早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肺部病变.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5例,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及亚类.血气分析测定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功能仪测定潮气容积、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最大通气量和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放射学检查包括胸部正侧位X线片、双手像和肺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 45例类风湿关节患者中,14例存在肺间质病变,其中10例有呼吸道症状.肺功能检测异常主要为弥散功能降低和限制性通气障碍.8例胸部X线片存在异常,14例高分辨率CT发现异常.肺高分辨率CT在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病变时优于普通胸部X线片.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生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相关,肺弥散功能、高分辨率CT在早期发现病变时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繁 《抗感染药学》2014,(4):360-362
目的:比较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哮喘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不同检验方法的灵敏度。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哮喘患者120例,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比浊法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值;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并以飞测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结果: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值,其结果示分别为(11.21±3.64)mg/L和(15.69±5.29)mg/L,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5);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一致率和KAPPA值低于乳胶凝集比浊法的检测结果,两组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胶凝集比浊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均高于免疫透射比浊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